恐龙吧 关注:79,101贴子:1,854,196

回复:【分享讨论】异龙的生长与病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左跖骨III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11 22:52
回复
    CLDQ的异特龙趾骨材料上存在多处病理异常,包括:右趾骨 III-1(UUVP 1951)腹侧表面的局部粗糙骨质增生,左趾骨 II-3(UUVP 4322)上的病变和不规则状骨质纹理,右趾骨 IV-1(UUVP 5227)近端关节面上的一个凹陷区域(尺寸为0.3厘米(背-腹方向)×0.3厘米(前-后方向));以及左趾骨 IV-1(UUVP 1765)内侧表面的异常骨质增生。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1-11 22:57
    回复
      MOR 693 的19处异常骨骼中有16处被归类为创伤性或创伤-感染性,这与其活跃的生活方式(如捕猎和种内竞争)相一致,剩余的三处异常骨骼(两根背肋骨和一块背椎)被归类为特发性,但它们的外观与生长发育性病理相似。
      MOR 693 中创伤-感染性异常的存在与现代脊椎动物中观察到的骨感染模式一致,在创伤发生后的同时皮肤具有破损时,细菌可能通过血管系统或软组织侵入骨骼,从而引发感染,在现代人类中,由感染引起并发症的骨折常见于战争创伤、车祸及其他创伤事件,与 MOR 693 类似,这类损伤通常位于四肢和肋骨,但也可能发生在椎骨上,在现代脊椎动物中,感染也通过血源性传播,并导致骨髓炎,如在 MOR 693 中所见,血源性传播是人类骨髓炎最常见的原因,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在恐龙中,血源性感染也可能很常见,这可以从 MOR 693 与现代脊椎动物的骨质增生模式相似性中得到支持,这类感染的普遍性可能取决于免疫系统的反应及细菌对受伤部位造成感染的能力,异特龙的行为可能促成了 MOR 693 中观察到的创伤,捕猎大型猎物、与同类竞争配偶或争夺尸体,以及保卫领地可能使个体非常容易受伤。
      MOR 693 的肋骨和椎骨创伤可能是与其他异特龙碰撞或争斗所致,肋骨骨折及相关骨痂在参与高强度活动的现代脊椎动物中很常见,MOR 693 肋骨和椎骨中的愈合骨折表明该个体经历了多次创伤事件,并在数月至数年内完成骨骼愈合,在指骨 II-1 和跖骨 V 中观察到的感染可能源于开放性伤口。在进行移动或其他活动时,泥土和细菌进入伤口可能加剧了感染,趾骨和跖骨 V 的创伤和感染可能妨碍了生物行动,并可能导致其更易受到捕食者攻击或因饥饿而死亡,然而,这些病理学异常对 MOR 693 生存的具体影响程度尚不清楚,MOR 693 肋骨和椎骨的特发性异常难以解释。在现代脊椎动物中,特发性的肋骨和椎骨病变可能由发育障碍、代谢疾病或遗传因素引起,类似的,MOR 693 的特发性异常可能反映了未直接影响其生存的潜在健康问题,或者可能是其死亡时尚未完全发展的病理过程的早期阶段。


      IP属地:西班牙18楼2025-01-11 22:59
      回复
        晚侏罗纪北美成龙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1-11 23:02
        回复
          冷知识:MOR 693(Big Al)是由一家瑞士商业公司在豪采石场的私人土地上挖掘出来的,但美国国土资源管理局觉得采集MOR 693的地点是公共土地,所有就被落基山脉博物馆的野外工作人员没收了...瑞士人再接再厉,继续在豪的私人土地上挖掘,终于,在三年后,更大的SMA 0005出土了,被瑞士人命名为Big Al 2,也就是我们的知名丑货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1-11 23:11
          回复
            同样,SMA 0005也有病理学研究,其方法也一同延用了MOR 693的方法,这里就不重复方法,直接讨论化石材料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1-11 23:14
            回复
              在SMA 0005标本中,左侧齿骨的前端(下颌牙槽缘,下同)明显发生了变化,从侧面观察,形状呈前部的玫瑰花状,与巨齿龙的形态相似,前后长度约为110mm。其齿骨前部的异常“膨大”在背侧和腹侧都有扩展,在齿骨第五颗牙齿的齿槽位置达到了最大高度,前部的齿槽边缘向腹侧弯曲,形成一个弧形凸起,这种形态与异龙的正常情况明显不同,正常异龙齿骨向前的齿缘略微凸出,由于左侧下颌齿前端的形态,齿骨联合的区域在背腹方向上较正常异龙缩短,当SMA 0005的两侧齿骨与齿联合的腹侧边缘进行对齐时,左侧齿骨向前的部分会明显高于右侧齿骨,在前两位牙槽的下方,齿骨内侧有一个V形的凹陷,其深度约为10mm,长度为45mm,高度为30mm,在第一位牙槽的位置,凹陷向前背侧弯曲,达到齿骨的齿缘。齿缘处的开口约为15mm,根据其位置,该结构可能代表了一个额外的牙槽,但左侧下颌齿前两颗牙齿的存在无法通过CT扫描得到验证,除此之外,齿骨没有明显的骨折、咬痕、骨痂或其他病变的迹象,说明齿骨的病理现象是在个体死亡前很久造成的,甚至可能是在其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同时也不排除齿骨前缘仍有牙槽的可能。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1-11 23:17
              回复
                第四颈椎显示出一种显著的、不规则形状的骨质增生,其起源于左侧前关节突的后内侧。该增生物呈前腹侧和内侧方向延伸,最大范围分别为前后方向约9毫米、背腹方向约18毫米以及左右方向25毫米。在前方,增生物变平并向侧面扩展,与左侧前关节突的腹内侧相接触,从背面观察呈倒L形,从前面观察则呈肾形,凹边朝向腹侧。其表面总体上粗糙。此外,在神经管上方靠近棘后关节突窝左侧边缘的内侧位置,还存在一个较小的异常结构,该结构呈后腹侧方向延伸,远端逐渐变细,其尺寸为前后方向约6毫米、背腹方向约9毫米以及左右方向约11毫米。这两种结构均未显示出外伤或感染病变的迹象。
                对这两处骨赘的明确诊断较为困难。由于没有可观察到的外部指征,并且这些结构并不属于椎骨的常规部分或突起,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附着点病(即韧带或肌肉附着部位的炎性骨化)或骨软骨瘤(即良性骨肿瘤)。在这里,前部较大的骨赘的不规则形状可能与骨软骨瘤呈菜花状的形态一致。然而,对这一病理最保守的分类是特发性的,因为无法确定任何明确的病因.


                IP属地:西班牙23楼2025-01-11 23:23
                回复
                  第五颈椎的神经弓在左后关节突基部显示出严重的病理变化。从外观上看,一条骨折线围绕整个突起,表明后关节突完全断裂。该骨折被一个大的骨痂包围在背外侧,使左后关节突茎部呈现肿胀外观,并大致沿着后前关节突嵴的走向延伸。尽管断裂的后关节突碎片在内侧似乎已与神经弓次生性良好连接,但骨折线在外侧呈现出一个间隙,将骨痂分为前后两部分,彼此不相连。前部骨痂长度约38毫米,前端终止于横突后缘的水平。该骨痂在外侧扩展较强(约14毫米),而背侧扩展较弱(约8毫米)。后部骨痂较小,其前后方向的尺寸约为19毫米。两部分骨痂的外表面均光滑,无粗糙感。然而,CT数据显示,病变的后关节突主要由致密、均匀的骨组织组成,而右后关节突显示出较大的内部腔隙,这可能与神经弓的气腔化有关。

                  根据形态学特征,左后关节突的病变似乎是一处创伤性骨折,表现出典型的骨痂愈合反应。这种愈合反应可能因反应性骨生长而影响后关节突的气腔化。


                  IP属地:西班牙24楼2025-01-11 23:26
                  回复
                    SMA 0005的几根肋骨显示出病变的迹象。在颈椎区域,第四颈椎右侧的一根肋骨表现出病理变化。在背椎区域,右侧身体的第五根肋骨在其远端三分之一处显示出骨折,在左侧身体的第三、第七和第九根背肋骨清晰地显示出骨折迹象,这些骨折均出现在肋骨的远端半部,几乎位于相同的水平。此外,左侧的其他肋骨在该水平上也显示出变形。然而,由于未能观察到明确的骨折,对于这些变形的成因是否为病理性或埋藏学因素尚无法区分。所有确定的骨折骨骼均显示出清晰的两断端重叠连接,有时伴有远端轻微的位移。在某些肋骨中,观察到了轻微的骨痂形成。

                    对肋骨骨折形态的观察与假关节的形态一致,这种情况通常由创伤事件引起。在某些背肋骨中,假关节与小型骨痂相关联,这些骨痂是骨折初始愈合反应的残留物。


                    IP属地:西班牙25楼2025-01-11 23:29
                    回复
                      (A) 第五颈椎左侧视图,显示 CT 切片穿过骨痂的进展。(B1) 第五颈椎后视图的表面模型,显示骨痂前部神经弓的切片。(B2) 前部切片的断层扫描。(C1) 第五颈椎后视图的表面模型,显示骨痂后部神经弓的切片。(C2) 后部切片的断层扫描。CT 数据显示,左侧后关节突的骨痂由致密骨构成,而右侧后关节突由较大的内部腔体充气


                      IP属地:西班牙26楼2025-01-11 23:30
                      回复
                        左肩胛骨的近端部分发生了一处完全的横断骨折,该骨折未显示出常规的骨痂,但骨折端与相应的另一片段之间存在一些骨性连接。因此,与喙突和肱骨相连的近端骨片发生了侧向移位,使其位于远端骨片之上。近端骨片远端周围的边缘沿肩胛骨纵轴方向显示出粗糙的条纹。此外,近端骨片还发生了腹侧旋转,导致两个骨片之间产生了人为的倾斜。近端和远端骨片的最大重叠长度约为81毫米。标本的CT数据显示,大部分重叠部分仅是简单地叠置在一起,只有骨折端构成了骨片之间融合的桥梁。
                        骨折的整体形态和CT数据与关节的形态一致,近端骨片的侧向移位可以通过多种原因解释,包括由于肩胛骨作为片状结构的形态导致的机械不稳定性或引发骨折的创伤事件的性质。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肩胛骨外侧的肌群分布导致的影响,其分为远端部分(M. deltoideus scapularis)和更近端部分(Mm. scapulohumeralis 和 M. deltoideus clavicularis),而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似乎与SMA 0005中骨折发生的区域一致(参见Remes, 2008;Burch, 2014)。因此,远端部分M. deltoideus scapularis的牵拉可能导致肩胛骨远端相对于近端向外旋转,从而解释了骨片的重叠,相反,近端骨片的腹侧旋转可能是由于手臂的机械负荷,其拉动与之关节连接的骨片向下移动所致。一旦骨折片错位愈合形成,就很难逆转。附着的手臂的重量以及由手臂活动和动物行走相关的躯干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共同导致了骨折部位缺乏稳定性。


                        IP属地:西班牙27楼2025-01-11 23:37
                        回复
                          SMA 0005的左肱骨表现出异常的尺骨髁,该尺骨髁呈细长而薄的形态,与兽脚类恐龙中常见的更圆润的形态形成对比,同时也与右侧肱骨的形态不同,此外,在前侧未发现显著的锥形髁上结构的残留。尺骨髁的表面纹理不规则,包含许多深浅不一的凹陷,同时在内侧前缘可见一条深的斜向沟槽,其最大长度约为50毫米,尺骨髁腹侧表面具有一些锋利的槽状痕迹,横向长度约为20毫米。

                          左尺骨髁的异常形态和表面纹理被解释为一种特发性病变。然而,这些凹陷可能表明潜在的感染、韧带或肌腱的撕脱(创伤性)、骨化发育障碍,甚至可能是死后改造的结果。


                          IP属地:西班牙28楼2025-01-11 23:39
                          回复
                            右侧坐骨在骨干中段位置出现了一处斜向骨折,远端骨折片位于近端骨片的内侧,并稍微向内侧旋转。由于这种方向,近端骨折片的远端和远端骨折片的近端之间形成了一个向远端逐渐扩大的骨折间隙,从前视图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点。因此,近端骨片的末端形成了一个向外侧突出的尖端。该间隙部分被基质填充,这表明在动物死亡时,骨折内部并未被结缔组织封闭。骨折线几乎可以沿坐骨的整个骨干追踪,在骨折的近端部分,骨折片在前内侧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在病变结构周围未见骨痂的迹象。然而,在骨折区域的前侧,皮质表面被一条由多个小型、相互连接的凹陷所破坏,这些凹陷的大小、形状和深度均不规则,这些痕迹远远超出骨折区域,几乎延伸到坐骨末端。

                            由于未见明确的骨痂结构,且现有骨折线在任何位置均未被皮质骨桥接,因此可能是创伤导致不完全骨折,但未发生愈合(这将表明因创伤死亡),或者骨折发生在死后。另一种可能性是骨折完全断裂,而上述位于前内侧的骨片连接是后期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该结构符合发育性假关节的标准,然而,位于前内侧的骨连接周围的骨质特性因穿透表面的痕迹而模糊不清。这些痕迹出现在坐骨的前侧,可能与骨感染有关。然而,由于类似的痕迹也出现在其他骨骼表面,更倾向于将此结构解释为源于埋藏学过程的产物。
                            左侧坐骨在与右侧同一水平位置显示出轻微的肿胀及相关可能的骨折线(图10A)。然而,该部分的侧骨表面被修复结构覆盖,掩盖了部分潜在病变,无法对潜在异常及可能的愈合反应的形态进行详细评论。


                            IP属地:西班牙29楼2025-01-11 23:43
                            回复
                              左足第二趾节骨II-2的近端部分覆盖有一个呈球状的骨痂,覆盖面积约占该骨骼元素的三分之二,骨痂位于趾骨轴的近端部分,并未延伸至近端和远端的关节面。在骨干的中部区域,骨痂几乎完全包围了趾骨主体。靠近近端关节面时,骨痂形成了一个沟槽状的通道,具有清晰的台阶状边缘,环绕骨痂的内侧、背侧和外侧。靠近远端关节面时,骨痂的外侧部分趋于平坦,逐渐恢复正常形态,而内侧部分则显著肿胀。近端末端的腹侧也明显膨胀,表现为约5毫米厚的隆起。骨痂的表面总体上呈现不规则状态,但不规则程度在靠近骨骼远端部分时有所减弱,并且与比较标本中的发育程度相比较弱,与右足的非病理性第二趾节骨II-2相比,左足第二趾节骨II-2的伸肌结节几乎完全消失,其最靠近近端的点相对于腹侧屈肌跟部约向前移了40毫米,然而,该区域趾骨的表面结构未显示出埋藏学变形或侵蚀的迹象。因此,这种异常也可能代表一种病理性结构。
                              在该骨骼中可以观察到多个穿透骨痂的凹陷,最大的凹陷位于后内侧,深度达数毫米。此处更靠后的凹陷外缘尺寸约为6毫米×10毫米,面向后内侧。第二个凹陷位于前腹侧,相对于前者面向内侧,其轮廓为圆形,尺寸约为7毫米×7毫米。两个凹陷均具有明显的边缘。骨痂的腹侧还显示出多个小而圆形至椭圆形的凹陷,这些结构与左肱骨中发现的结构非常相似。

                              骨痂的存在表明该部位发生了创伤性病变,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创伤性事故或在运动过程中对该骨骼的持续过载。伸肌结节的缺失非常显眼,但可能与导致骨痂形成的病理相关,也可能无关,一种可能性是伸肌结节从未完全发育,这可能暗示为发育性病变。另一种可能性是,伸肌结节在与骨痂愈合相关的骨重塑过程中丢失,最后,发现于趾骨内侧和腹侧表面的凹陷可能具有病理性来源。如果是这种情况,其形态最符合由骨髓炎引起的病变,由于腹侧小凹陷的简单形态无法明确与感染原因相关联,因此不能排除其可能具有埋藏学起源的可能性。
                              在左脚第四趾骨 I 节的外侧面存在两个隆起的肿块(图 11F)。其中一个位于外侧韧带窝的下方和后腹侧,另一个位于近端关节面附近的后外侧。前方的肿块沿着骨骼腹侧的略微弯曲轮廓延伸,在侧视图中,这是由于近端和远端关节相对于骨干呈背腹方向扩张,导致趾骨轴被压缩的结果。后方的肿块与近端关节的后外侧和外侧边缘平行,因此呈垂直方向。两个肿块之间被一个小的斜形间隙隔开,在此间隙下方,骨骼似乎保持了其正常形态。两个肿块的表面结构光滑,与骨骼的其他部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并未出现在右脚相同的趾骨上,因此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与左脚第二趾骨 II 节上的骨痂不同,这些肿块在两侧都有明显分界和突兀的边缘。
                              由于未发现任何病变或外部骨折线,左脚第四趾骨 I 节的病变归类为特发性病变。


                              IP属地:西班牙30楼2025-01-11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