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足第二趾节骨II-2的近端部分覆盖有一个呈球状的骨痂,覆盖面积约占该骨骼元素的三分之二,骨痂位于趾骨轴的近端部分,并未延伸至近端和远端的关节面。在骨干的中部区域,骨痂几乎完全包围了趾骨主体。靠近近端关节面时,骨痂形成了一个沟槽状的通道,具有清晰的台阶状边缘,环绕骨痂的内侧、背侧和外侧。靠近远端关节面时,骨痂的外侧部分趋于平坦,逐渐恢复正常形态,而内侧部分则显著肿胀。近端末端的腹侧也明显膨胀,表现为约5毫米厚的隆起。骨痂的表面总体上呈现不规则状态,但不规则程度在靠近骨骼远端部分时有所减弱,并且与比较标本中的发育程度相比较弱,与右足的非病理性第二趾节骨II-2相比,左足第二趾节骨II-2的伸肌结节几乎完全消失,其最靠近近端的点相对于腹侧屈肌跟部约向前移了40毫米,然而,该区域趾骨的表面结构未显示出埋藏学变形或侵蚀的迹象。因此,这种异常也可能代表一种病理性结构。
在该骨骼中可以观察到多个穿透骨痂的凹陷,最大的凹陷位于后内侧,深度达数毫米。此处更靠后的凹陷外缘尺寸约为6毫米×10毫米,面向后内侧。第二个凹陷位于前腹侧,相对于前者面向内侧,其轮廓为圆形,尺寸约为7毫米×7毫米。两个凹陷均具有明显的边缘。骨痂的腹侧还显示出多个小而圆形至椭圆形的凹陷,这些结构与左肱骨中发现的结构非常相似。

骨痂的存在表明该部位发生了创伤性病变,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创伤性事故或在运动过程中对该骨骼的持续过载。伸肌结节的缺失非常显眼,但可能与导致骨痂形成的病理相关,也可能无关,一种可能性是伸肌结节从未完全发育,这可能暗示为发育性病变。另一种可能性是,伸肌结节在与骨痂愈合相关的骨重塑过程中丢失,最后,发现于趾骨内侧和腹侧表面的凹陷可能具有病理性来源。如果是这种情况,其形态最符合由骨髓炎引起的病变,由于腹侧小凹陷的简单形态无法明确与感染原因相关联,因此不能排除其可能具有埋藏学起源的可能性。
在左脚第四趾骨 I 节的外侧面存在两个隆起的肿块(图 11F)。其中一个位于外侧韧带窝的下方和后腹侧,另一个位于近端关节面附近的后外侧。前方的肿块沿着骨骼腹侧的略微弯曲轮廓延伸,在侧视图中,这是由于近端和远端关节相对于骨干呈背腹方向扩张,导致趾骨轴被压缩的结果。后方的肿块与近端关节的后外侧和外侧边缘平行,因此呈垂直方向。两个肿块之间被一个小的斜形间隙隔开,在此间隙下方,骨骼似乎保持了其正常形态。两个肿块的表面结构光滑,与骨骼的其他部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并未出现在右脚相同的趾骨上,因此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与左脚第二趾骨 II 节上的骨痂不同,这些肿块在两侧都有明显分界和突兀的边缘。
由于未发现任何病变或外部骨折线,左脚第四趾骨 I 节的病变归类为特发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