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成六上来,两侧进气道为何采用CARET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是气动和隐身的限制了。而机背的DSI就和两侧CARET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是因为DSI速度不满足需要才在两侧采用CARET,那为什么背部进气道不用CARET保持一致的速度性能?显然在不受边条影响(平飞和中小迎角)的情况下中间发动机用DSI还是可以起到减重减阻和满足背部隐身的要求。至于有些人说中间的发动机是冲压发动机就更离谱了,冲压发动机工作速度起码2马赫,高效率区间要3马赫,大大超过了普通DSI的适应范围。
的确存在为冲压发动机设计的3马赫级DSI进气道,不过那是导弹的,附面层问题不太严重,而且结构跟战斗机的完全不同。进气道唇口像是骑在一个巨大的鼓包上,而入口宽度只占鼓包一小部分。可以看作气流经过大鼓包减速后进入鼓包上部的小DSI。虽然在3.5马赫的目标速度区间效率较高,但2.2马赫以下的低超音速就不行了。


然后是“CARET适应速度区间更宽”的说法,不可调固定进气道都没法满足从低亚音速到2马赫以上这么大区间的工作,F-22的固定CARET超音速性能限制摆在那里。

至于可调CARET,首先毛子苏57的进气道是前部不可动的CARET,按大马赫数设计,然后在后面用进排气门、多级可调斜板打补丁补偿这个CARET的低速区间性能,代价是可调斜板需要接近矩形进气道截面,不但容易发生气流分离,还会在斜板和进气道侧壁夹角产生强烈反射信号,这个连进气道屏蔽器都救不了,因为屏蔽器需要设置在斜板后面避免影响斜板工作。这种简单粗暴且影响隐身的嫁接方法,恐怕中美是看不上的。

CARET的附面层和附面层隔道的隐身需要有复杂的处理装置,产生一定重量代价,不过对有三台发动机的歼36来说这点重量不算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