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愤怒到不惜联合羌人起义,反叛汉庭的爱民如子的皇后之冠——和熹邓太后
王文光:中国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到了东汉,羌人不断发动反抗汉朝的军事行动,东汉花费了巨大人力和财力来镇压西羌。【范晔十分客观地认为,羌人的反抗主要是由于东汉政策出现了失误,再加上用人不当,所以虽然东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得不到长治久安】,【“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可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大】。
在朝廷与地方少数民族发生冲突的时候,哀牢人常常作为主要的政治力量参加与朝廷的博弈,故《华阳国志·蜀志》说,【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因为越巂郡官员“赋敛烦数”,所以引起了遂久县少数民族的反抗,“永昌、益州及蜀郡夷皆叛应之”,影响相当大】,“众遂十余万,破坏二十余县,杀长吏,燔烧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
【在东汉明帝、章帝、和帝在位期间(公元58~105年),乌桓都认真保塞,边境无事】。【但是,安帝、顺帝、桓帝时,乌桓一方面接受朝廷安抚,守卫边疆,另一方面不断联合南匈奴、鲜卑攻击东汉的北部边境郡县,从而使北部边境动荡不安】
马长寿:氐与羌
金城长史上官鸿建议在逢留河北岸的归义、建威二城附近屯田二十七部。这次屯田规模较大,开始于永元十四年(102年)⑥。屯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生产,而是为了恢复西海故郡或扩大金城郡的统治地区至临羌塞外之地①。但五年之后,金城、陇西、北地等郡普遍爆发了羌民反抗汉暴政的战争。在金城者,当煎、勒姐二羌攻陷破羌县;在陇西者,钟羌攻陷临洮县,生擒陇西的南部都尉。更严重的是,“先零别种”滇零羌在北地郡建立了政权。西州起义的烽火既然到处燃烧,河湟地区统治羌民的机构就陷入被包围的状态
汉阳、安定、北地、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诸郡外,还有并州的西河、上郡,上党三郡,益州的汉中郡,以及直属于司隶的三辅和河东、河内诸郡。从起义到战争完结,前后凡十二年。王符在《潜夫论·救边篇》总结这次战争影响说:“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可知这次起义战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以及对于东汉王朝的摧毁作用之巨,都是空前的。
正因为滇零政权是既代表羌民利益,同时也代表汉族农民利益的,所以在永初五年的下半年,汉阳郡的一个以杜琦为首的汉族农民起义集团,乃与滇零政权合作,攻下上邽城,最后他们也参加了滇零政权。杜琦和他领导的农民集团是在永初二年起义的②。起义军称杜琦为安汉将军,他的部将有他的兄弟季贡和同郡人王信。
由于羌民军所反对的不是各郡的汉民,而是同汉羌人民作对的统治阶级,所以当下诏移民时,各史皆记载:“百姓恋土,不乐去旧”。而东汉统治阶级对于不愿南徙、东徙的汉族农民,“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太半”①。由此知强刈田禾,劫掠财产、驱人民于死亡一途的,并不是羌民军,而是东汉的统治阶级。
【从永初元年至元初五年,羌民的第二次起义和战争凡十二年。在此十多年内,羌民所建的滇零政权自始至终是反抗东汉政府的徭役暴政和民族压迫的。这一政权虽然最后瓦解,但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十多年的战争,使东汉政府的军费用去了二百四十多亿,“并、凉二州,遂至虚耗”①。二是经过这次起义之后,给内地的降羌播下了不断起义的种子】。江统说:“自此之后,余烬不尽,小有际会,辄复侵叛”①,就是指这第二次羌民大起义而言的。
至于“剽略人物,发冢露尸”,这也要作具体分析,主要是看剽略了哪些人和谁的财物,看发掘了哪一阶级的冢墓,暴露了哪些人的尸体。《西羌传》记载汉顺帝时,东、西羌大合,“又烧园陵,掠关中,杀伤长吏”。段颎所云剽人发冢,即指此事。
、
那么,只准皇帝派兵杀戮西羌,不准西羌烧发园陵、杀伤长吏,这算什么道理呢?而且在永初五年(111年),为了迁徙郡县之故,统治阶级强迫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四郡的汉民南移,至于“发屋伐树,塞其恋土之心;燔破皆积,以防顾远之思”。然则破坏人民生产、生活资料者,不是羌民,而是东汉统治阶级自己。【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汉阳诸羌南入益州,安帝遣中郎将尹就出兵讨羌,蜀人不堪其扰,为之作谚语曰:“虏来尚可,尹来杀我”①。谁“剽略人物”,在人民心目中是一目了然,不容任何诡辩或捏造】。
卜宪群:中国通史
东汉军队击败了强大的匈奴人,在漠北燕然山刻石纪功,彰显大汉王朝的威名。但在与西北羌人部落的角逐中,却没有取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绩,从东汉中期直到东汉灭亡,战争反反复复,始终不断。无数中原男儿抛尸疆场,魂断西北。战争也给东汉王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汉安帝时期(106-125年),为平息羌乱,花费二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