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吧 关注:334贴子:2,668
  • 6回复贴,共1

【扒皮】刘病已治国国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么看汉桓帝都吊打他。汉桓帝是真的接手了一个烂摊子+他心思也不在治国上,论能力汉桓帝吊打刘病已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9-29 05:44回复
    宣帝先看他上承的汉帝国国力
    《汉书.昭帝纪》至始元、元凤之闲,匈奴和亲,百姓充实。
    《汉书.循吏传》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
    《汉书.食货志》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9-29 05:44
    回复
      那到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后呢?百姓贫困,起义不断: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勃海太守龚遂因功入为水衡都尉,龚遂的功绩是由“数岁”前平定民变而开始的: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先是,勃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勃海太守......”
      《汉书.龚遂传》就写平乱后,数岁后龚遂入朝。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9-29 05:44
      收起回复
        元康二年(公元前六十四年),也就是胶东民变爆发的差不多时间,匈奴攻车师国”,郑吉在西域要求增兵,汉宣帝甚至要打匈奴,结果言帝放弃打匈奴的想法,还把车师故地”送给“匈奴(”尽徙车帅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原因正是因为魏相提出汉朝的情况:
        "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菜之实,常恐不能自存
        《汉书魏相丙吉传》
        就是边郡地方的人民都贫困了,连衣食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百姓穷的不只起义的勃海、胶东爆发。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9-29 05:44
        回复
          如果,说这些例子还不够,那再看这条史料,同样出自《汉书.魏相传》:
          “相敕掾史案事都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轍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都不上相辄奏言之。”
          到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
          萧望之“上奏时说到:“百姓或乏因,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汉书.萧望之传》)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9-29 05:45
          收起回复
            可见,当时百姓贫困、民变不断是常态。最后,宣帝晚年(英龙元年,公元前49年)诏书提到:
            《汉书·宣帝纪》
            诏曰:「盖闻上古之治,君臣同心,举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其德弗可及已。朕既不明,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将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德也。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其中。奉诏宣化如此,岂不谬哉!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减,兵革不动,【而民多贫,盗贼不止,其咎安在?】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三公不以为意,朕将何任?诸请诏省卒徒自给者皆止。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9-29 05:45
            回复
              再说宣帝的毛病:“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是时上颇好神仙”、”上颇修饰,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
              就是一个奢侈享乐的性子,对于王吉进谏整顿吏治、爱惜财力更是不听。
              而最为历代非议最多的莫过开三衅:滥诛大臣、任用宦官、重用外戚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9-29 05: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