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吧 关注:3,435贴子:17,286

【东汉逸事】【扒皮】刘秀的治国+军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26 08:13回复
    🌸汉明帝刘庄承认刘秀留下的情况是:
    选举弄虚作假、奸邪谗佞之人还在、权贵阶层行请托之风、官吏肆意残虐百姓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姓愁苦哀怨,无处申诉冤情,此外,郡县官府经常趁征发百姓服役之机,擅自作奸牟利,欺诈勒索贫苦百姓:
    “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
    很明显,汉明帝就是在暗示老爹在地方上给自己留了烂摊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26 08:14
    回复
      刘秀对于匈奴的挑衅骚扰,一忍再忍,甚至一度弃地。在西域诸国对匈奴忍无可忍,匈奴国内闹灾荒,又加上国内贵族内讧的时候,还是一再退让,甚至送钱给匈奴和乌桓
      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26 08:16
      回复
        🌼《后汉书 鲜卑列传》也记载了每年给鲜卑送钱
        且汉故事(况且汉朝的先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岁七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26 08:17
        回复
          🌼东汉初年,刘秀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的疆域。——《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建武六年,刘秀省都尉官,弃了岭东地,导致东沃沮臣属高句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26 08:17
          回复
            🌼刘秀多次拒绝设立西域都护府,让因饥荒而实力大减的匈奴得以卷土重来,控制鄯善、车师这两个地处西域交通咽喉的国家,进而再度控制整个西域。
            西汉把乌桓迁到长城外,可是刘秀把乌桓放了进来,修了四条内长城放弃一堆地,导致辽西走廊变得很窄。还顺带养肥了鲜卑。
            汉四郡刘秀时代就丢了三个,东汉只能控制朝鲜西北角靠近辽东的部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6 08:17
            回复
              度田失败的刘秀#(挖鼻
              刘秀“度田”,始于建武十五年(39年)六月。此时天下刚刚统一,社会经济在历经王莽的残暴统治和十余年的战乱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庐落丘墟,田畴芜秽”,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与之同时,两汉之际又是豪强势力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创伤,但是鉴于社会失驭,天下纷争,他们往往“起坞壁,缮甲兵”,集结宗族宾客,招纳依附流民,组织强大的武装,以保护其既得利益。因此,“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④]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而这种状况,对于整顿赋役制度,安定社会秩序,巩固东汉政权,显然是不利的。也正由于这样,刘秀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即注意打击豪强势力,释放奴婢、囚徒,减轻田租赋役,鼓励流民归本,和地主豪右争夺人口和土地的控制权。及至建武十五年六月,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刘秀遂“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度田”。
              需要说明的是:1.刘秀的“度田”令,在史书中没有明文记载,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据上文,其“检核”的内容基本清楚,实包括土地数额、户口多少、年纪大小等三项。至于钱谷入出、赋税多少,当完全依据此三项而定,无须赘言。因为汉代赋税徭役之征发,共有田租、刍稿、算赋、口赋、献、贡和力役七项,与其三者密切相关。2.所谓“度田”,并非盲目地丈量土地和登记户口,而是在各州郡县一定程度地掌握了田亩、户口数字之前提下,进行“检核”,即检查、核实。《资治通鉴》卷四十三:“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核。”胡氏注曰:“核者,考其实也”,说得非常清楚。否则,建武六年刘秀下诏“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⑥],建武十三年“诸功臣皆增户邑”[⑦] 等,便不可能实现。3.刘秀诏令“检核”,当是结合本年度“八月算人”即“案户比民”同时进行的。《后汉书·皇后纪》:“及光武中兴,亚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汉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详求淑哲。明帝聿遵先旨……”云云,表明刘秀时已经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案比”制度。而下述“诸郡各遣使奏事”,当是经过“八月算人”即“检核”后,向朝廷汇报“检核”的情况。即《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胡广所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这说明“检核”令,当是六月下达州郡,要求在“八月算人”时一并进行的。
              但是“检核”令下达以后,州郡官吏却执行不力。及“度田”结束,各州郡吏向朝廷汇报情况时,刘秀竟发现他的诏令在执行中完全走了样。对此,《后汉书·刘隆传》载曰:
              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⑧]
              这段文字,在《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东观汉记·刘隆传》和《资治通鉴》卷四三中皆有记载,大同小异。可知各郡官吏在“检核”后,皆曾向朝廷汇报其执行情况。而陈留郡吏的书牍,竟暴露出了“度田”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那么,陈留郡吏为何接受“郡敕”并采用写在书牍上的形式,向刘秀汇报呢?“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以及“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又各隐含着什么意思?《资治通鉴》卷四三胡氏注曰:“敕,教也,戒也。相方,求问其垦田之数以相比也。”《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东海公阳因言曰:“吏受郡敕,欲以垦田相比方耳。”两相参照其意甚明,所谓“吏受郡敕”,就是郡吏接受郡守的教戒,在汇报检核情况时,只可参照颍川、弘农二郡之数额,而不可与河南、南阳相提并论。原因就是河南、南阳多“近亲”、“近臣”,其土地、人口“不可为准”。或云“这儿的‘垦田相方’就是指和过去比较而言,就是指郡守要求上计吏在上报时按过去的数字做计书,避免出入太大,以掩盖过去度田不实的真相”,“就是指各地长吏在垦田的统计数量上已达成了默契,上计数字和以往不要有大差别,避免引起怀疑,难以继续优饶豪右”,[⑨]这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是与“过去比较”,“按过去的数字做计书”,又何云“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又如何骗得过朝廷呢?同时“吏受郡敕”,只是郡吏所受的教戒,亦或郡吏所编造的谎言而已。所谓“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云云,绝非陈留郡守写在计书上的。因为其教戒,完全可以用口头的形式来嘱托郡吏,而不必写在书牍上。否则岂非等于把度田不实的情况主动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26 08: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26 08:19
                回复
                  🌸东汉 刘秀及其下属屠城
                  1、屠四川,“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一《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2、屠南阳,“更始诸将各拥兵据南阳诸城。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一-《后汉书吴汉传》
                  3“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常挫折”一-《后汉书.耿弇列传》(存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26 08:20
                  回复
                    我觉得刘秀最大的弊政就是无法控制豪强,取消都试,让汉军战斗力直线下降,还有让南匈奴到关中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26 08:20
                    回复
                      让西汉“全民皆兵”的都试制度,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废除
                      建武六年(30),“诏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文献通考》卷150,兵二)。次年,又以“国有众军,并多精勇”为名,诏“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后汉书·光武纪》)。“自是无复都试之役”(《续汉书·百官志》),“都试”也取消了。终东汉之世,虽然征兵之制并未明令废止,不少地区往往复量地方兵和都尉官,但秦汉以来民间讲武的传统制度业已废弛,征兵之制渐趋衰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26 08:24
                      回复
                        东汉征兵之制寖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应劲《汉官》:“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蒸电激,一切取办,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雀捕鹰鶁,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
                        封建国家镇压力量的削弱,刺激了豪强地主私家武装的发展,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豪强地主在自己田庄中“缮五兵,习战射”(《四民月令》),从自己控制下的依附农民中挑选精壮,组织部曲私兵。豪强地主的部曲私兵既有补充封建国家镇压力量的职能,同时又使东汉社会酝酿着的分裂割据倾向加速发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9-26 08:25
                        回复
                          继续扒皮刘秀
                          《续汉书·百官志注》引。郑泰策关东义兵曰“【中国自光武以来,无鸡鸣狗吠之警,百姓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虽众不能为害”。】
                          🍁《三国志·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后汉书·泰传》本之。王朗奏言:“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或商贾惰游,或农野朴钝;既不简练,又希更寇,名实不副,难以备急。有警而后募兵,军行而后运粮。或乃兵既久屯,而不务营佃,不修器械。一隅驰羽檄,则三面并荒扰。此亦汉氏近世之失,而不可式者也。当今诸夏已安,而巴、蜀在画外。宜因年之大丰,遂寄军政于农事。吏士小大,并勤稼穑。止则成井里于广野,动则成校队于六军。”
                          🍁
                          《三国志》本传《注》引《魏名臣奏议》。司马朗亦言:“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搜狩习战之备。今虽五等不可复行,可令州郡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三国志》本传。凡此所云,并足见民兵之废,其诒患为如何也。
                          🍁
                          封建国家镇压力量的削弱,刺激了豪强地主私家武装的发展,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豪强地主在自己田庄中“缮五兵,习战射”(《四民月令》),从自己控制下的依附农民中挑选精壮,组织部曲私兵。豪强地主的部曲私兵既有补充封建国家镇压力量的职能,同时又使东汉社会酝酿着的分裂割据倾向加速发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0-07 05:25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0-11 18:14
                            回复
                              在西方,光武帝放弃了对西域的经营。光武帝最初本想利用莎车王来控制西域,但是又担心莎车王势大难制,所以先是授莎车王西域都护衔,后来又夺之,反映了他在西域政策上的模糊性。
                              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0-11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