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吧 关注:3,435贴子:17,294

回复:【东汉逸事】【扒皮】刘秀的治国+军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建武二十一年(45),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遣子入侍,请都护,汉武帝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为由拒绝。后来,面对莎车王的侵略,鄯善王复请都护,光武帝竟回复说:“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放弃了对西域诸国的权力和责任。整个东汉一朝对西域之经营并不热心,当初西汉经营西域的战略出发点是为了断匈奴右臂,但现在北方局势转变,匈奴不再是重大安全威胁;再加之东汉中期以后,西州羌乱频发,陇右道、河西道经常阻隔,经营西域有一定的困难。东汉经营西域最盛时是班超任都护的时候,但是东汉朝廷对班超的支持非常有限,班超取得的成就依靠的是汉朝自武帝以来在西域的声威和他“以夷制夷”的娴熟手段,汉廷只是坐享其成。后来每当西域有事,朝廷则以不愿疲敝中国以事夷狄的说辞退出,不愿再投入人力物力去经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0-11 23:43
回复
    光武帝采取退避消极的对外政策,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说,大乱过后民生凋敝、国力衰微,经济不足以支撑积极的对外行动。“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建武之初军役亟动,牛亦损耗,农业颇废,米石万钱”
    🌑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第622页。
    东汉初经济境况比较艰难。从政治上说,光武的统一是与各地豪强妥协的产物,其政权并不稳固,各地豪杰仍然心怀不轨,相机而动,如果此时外兴征战,经营远方,必定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成长于民间的光武帝信奉“保境安民”的方针,急于恢复经济民生,加强对豪强的控制,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0-11 23:44
    回复
      🌑平定陇蜀之后,“其猛夫悍将,莫不顿足攘手,争言卫、霍之事。帝方厌兵,间修文政,未之许也”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陇蜀平后功臣们争言卫、霍之事,寻求建功立业的新战场是自然之事,但是这超出了光武政治目标的限定,也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以加强皇权的方针相左,必定不被允许。光武帝的政治目标只限定在统一中国,平定陇蜀后目标即已达到,所以建武十二年(36)后,光武帝开始改革将军制度,剥夺多数功臣的军权,将军成为“事讫皆罢”的临时之职,功臣们多以列侯奉朝请或加位特进,保持荣誉地位但不再预国政。
      陈勇:《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0-11 23:44
      回复
        甚至在统一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光武帝即已撤销了内郡的都尉和郡国兵,统一战争结束后更是极力“偃武修文”: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阵,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10-11 23:45
        回复
          就建武十二年(36)的经济、政治形势而言,继续穷兵黩武于四夷对光武帝有百害而无一利,光武的避战正反映出他目的明确,能够量时度力。建武二十七年(51),北匈奴发生疾疫,臧宫、马武建议伐之,光武帝答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
          《后汉书》卷十八《臧宫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10-11 23:45
          回复
            《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都是当时托名张良师傅黄石公的著作,内容大概是借用黄老道家思想而总结的为政处世之术,光武帝此处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阐明对外政策的原则,拒绝“舍近谋远”,因为“务广地者荒”。陈金凤评论说:“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汉书·刑法志》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说明光武统治时期,东汉社会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与发展。‘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民族政策分不开。”这一评论是允当的。
            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当然,陈金凤先生也指出了光武帝民族政策的一些不妥,比如“在当时的形势下,纳西域以助汉抗匈奴,是有可能实行的,但光武却最终置之度外,遂使西域与中国绝,造成了后来东汉经营西域的诸多困难与曲折”,还说“东汉由于以‘柔’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自己的军事建设”。这些指责并不妥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10-11 23:46
            回复
              导致汉人武力衰退的直接原因是光武帝废弛内郡武备的一系列决定。就光武帝初期的历史情形而言,他在罢内郡兵的诏书中说“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从最初的下邳郡兵到上谷、渔阳突骑,再到幽州十郡兵,再到收编的铜马,降服的董宪、张步部曲,此时他已经拥有一支历经百战且直属于他的强大军队,在军事上继续征发郡兵的需要不是很大。从民生经济来说,承莽末以来,天下战乱连年,百姓流亡,民不聊生。光武帝出自民间,对此时百姓之疾苦深有体会,“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亟欲息干戈休天下,在获董宪、庞萌,山东悉平后,光武一度想置隗嚣、公孙述二子于度外。停止对郡兵的征发,减轻人民的兵役,有利于恢复生产。
              🌑劳榦说:“光武并无改西汉旧制之意,在这个时候正当水旱为灾,又值中原残破之后,光武力图省吏减赋与民休息。征民和都试自然都是扰民的事,所以便一时罢去。”参见劳榦《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第48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10-11 23:50
              回复
                光武在军事布局上依据“居重驭轻”、“强中弱枝”的思路来进行,保持强大的中央军,在战略要地设置屯兵,尽量削弱地方的武力。可是兵是无法去掉的,以后地方有事,仍然征发郡兵,临时设置都尉。光武政策的结果其实只是废除了都试,从而造成地方百姓武装训练的废弛,民间尚武之风衰落。一般而言,兵易散而不易聚,每年都试时郡国之兵汇聚比试,大兵汇集往往给反叛者提供机会,所以光武对于地方上的武力和每年一次汇集大兵的都试格外忌惮,废除之乃安全之道,但他没有料到这只是暂安之道。不教民战,朝廷不再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和比试,占汉朝绝大多数人口的内郡农人就愈加不能战斗,临到有事时仍然必须征调郡兵,所以战多不利。西汉时期尚武之风强劲,民兵训练有素,即使如此所征之兵在面对异族强敌时亦多有不敌,东汉时期缺乏战斗训练的农人组成的军队就更不论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贯穿于东汉的始终,不仅连续时间长,而且战争的类型也多,出现了封建的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农民战争,还有军阀割据战争等
                👉黄今言:《东汉军事史的若干特点和研究方法问题》,《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10-11 23:50
                回复
                  光武帝并不重视羌人问题,仅视之为隗嚣割据势力的残余,护羌校尉也是旋设即废,羌人的受压迫处境在东汉时不但没有丝毫改善反而愈加恶化。明帝时烧何羌逼于卢水胡,在贵妇人比铜钳的率领下来依郡县,后来因有种人犯法,临羌长竟收系比铜钳并诛杀其种人六七百人,可见汉人官吏从来不惮多杀羌人,手段狠辣。章帝建初元年(76),“安夷县吏略妻卑湳种羌妇,吏为其夫所杀,安夷长宗延追之出塞,种人恐见诛,遂共杀延,而与勒姐及吾良二种相结为寇”《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薛小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10-11 23:51
                  回复
                    因为继续用五铢钱,到汉章帝时期粮食布衣价贵,朝廷优之
                    至光武中兴,除莽货泉。建武十六年,马援又上书曰:“富国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帝从之。于是复铸五铢钱,天下以为便。及章帝时,谷帛价贵,县官经用不足,朝廷忧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10-12 03:11
                    回复
                      这本书也讲到了刘秀渡田失败,为后期土地兼并埋下祸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10-13 05:4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10-16 08:23
                        回复
                          别人的总结
                          他众多黑料:
                          1、弃地。当时东汉初建,西域各国纷纷前来主动归附,请求东汉派都护管理,刘秀却主动拒绝了。因为主动放弃西域导致北匈奴做大。不仅放弃西域,辽东也缩边了。
                          2、对匈奴滑轨。匈奴在西汉时期已经被打服并分裂成南北两部了,实力远不如西汉时期。刘秀却选择主动滑轨,宁愿内迁百姓也不和北匈奴打。当然,打也打不过,刘秀在位期间东汉对外基本没赢过。
                          3、允许胡人内迁。刘秀接受南匈奴投降,令其居住塞内。开了这个头,后续的曹操司马家族不过是有样学样,源头就在刘秀这,五胡乱华也别光怪人家司马家了。
                          4、送岁赏。持续给西域,南匈奴,乌桓等送出大量的钱财和食物,花大量钱财来买和平,导致财政压力巨大,加重百姓生活负担。
                          5、允许手下大将屠城。刘秀手下大将吴汉,耿弇等人都屠过城。而且刘秀只是轻拿轻放,没有处罚这些人,导致手下多次屠城。吴汉因为屠城太过甚至逼反了邓奉。
                          6、带兵劫掠百姓。允许手下烧杀抢掠甚至自己也认可这件事。“世祖曰:“卿兵少,如何?”光曰:“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世祖从之。”一《后汉书》。刘秀听从任光的建议,劫掠不投降的百姓。
                          7、逼杀谏臣。韩歆因为犯言直谏,直接被赐死。桓谭因为上书指出刘秀听纳谶言是错误的,差点也被刘秀杀了,在流放时去世了。
                          8、搞封建迷信谶学。规定儒生必须学习谶纬之学,还用谶学选拔人才。不迷信谶语的郑兴尹敏都没受到刘秀重用。甚至用谶学来决定疑难乃至国家大事,引得上行下效。
                          9、对犯错的手下轻轻放下。还是吴汉,屠城刘秀连惩罚都没有,也没有对他多加斥责。柿子挑软的捏,却斥责吴汉的副将。
                          10、削弱三公职权。以尚书台取代三公,三公权力被大大削弱,导致后期外戚,宦官干政。
                          11、裁并郡县,加强地方管理。本意想加强中央集权,却间接导致了地方兵弱而无力抵抗外敌的入侵。这也是刘秀开的头
                          12、度田。刘秀要丈量土地田宅,核实户口人数,居然引起多地叛乱,尤其是京城和老家地区,不怪乎有些人说刘秀这个开国皇帝是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当上的皇帝。至于度田最后成没成功,有没有成功牵制住豪强,大家自辩吧。
                          13、军事失误。刘秀军事失误其实挺多的,还喜欢微操指挥,失误了还甩锅给别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10-16 08:28
                          回复
                            🌑宋人钱文子说:“至于中兴,并尉职,罢都试、材官、骑士,还复民伍,盖长从募士多,而郡国之兵坏矣。” 此话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实际。由于征兵制破坏,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募士多,郡国正卒少,国家编户的兵役负担有所减轻,故东汉明、章以后的户口、垦田数大为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10-18 01:16
                            回复
                              🌑正如当时的郑太所说:“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4-10-18 0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