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湖吧 关注:18贴子:254
  • 2回复贴,共1

不再热闹的潘湖桥(ZT)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在一个秋意浓烈的清晨与潘湖村初相遇。
     车在村中狭窄的水泥路上穿行,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民居,大都是新建的楼房,许多房子还未装修,外墙裸露着水泥、混凝土与砖头,散发着一种与原始结合的粗糙气息,夹杂在拂面而来的凉风中。不时有小工厂小作坊的简易招牌出现在眼前,房子里传来机器运作的声音,人声稀微。偶有一家简陋的早餐店,店内几个外来务工模样的人正埋头喝着稀饭,吃着油条。间或有一两棵龙眼树在房前屋后露出一点绿意,而时不时从哪冒出来的狗狗们抬头瞪目着我们的车子,一副“你们要干什么”的戒备样子……
     天蓝,云淡风轻,秋日的阳光温暖可人,我的心却有些“凉”了:这便是人们口中有着秀丽田园风光,有着淳朴乡风的“鱼米之乡”吗?这便是那个依着九十九溪,水光山色,风光赛似鄱阳湖的千年古村落吗?这便是朱熹誉为“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朝开闽甲第、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欧阳詹的故里吗?
     团团疑虑。自进村子这条水泥路的短短数分钟里,所见所闻皆有些令人措手不及。直到来到黄水山老人的家里。
     黄水山老人的家就在水泥路的边上,院内屋里到处都堆满了鞋材。几个工人正各自低头忙碌。黄水山的老伴捧着一碗稀饭,哄着9个月大的小孙子吃饭。尽管有机器轰鸣的声音,有小孙子咿咿呀呀的叫声,这个小院却让人感觉一种宁静气息。
     老人从屋里搬出精心收藏的关于村子的历史记载,一套道光版的《晋江县志》,一本复印的手抄版《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里面记载着:隋末唐初,江西鄱阳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今泉州)时沿江而下,见此地山明水秀,如鄱阳湖般迷人,遂筑庐而居,命其名曰“欧宅”。那时,潘湖村南九十九溪水面宽阔,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百舸争流,其间良田沃野,稻谷飘香,似鄱阳湖景致,故曾有“鄱湖”之名。唐建中年间,欧阳氏居者在此渐繁,外乡人称此地为“欧湖”,唐贞元八年,欧阳六世孙欧阳詹首开闽中科第,其从子禾巨也于开成三年中进士,潘湖村从此声名远播,成了远近皆知的甲第雄村,因而雅称“鄱湖”为“金湖”,至明清,改名为“潘湖”。
     掩卷而叹,眼前的村子与此记载真是同一村落吗?黄水山老人看出我的疑虑,说带我们到村里走走。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潘湖人,做了一辈子的裁缝,退休后热衷于村中文史的收集和研究,对于村中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极深的了解和感情。
     黄水山小的时候,九十九溪确是如书中所载的碧波荡漾、舟行鱼跃;两岸良田沃野,稻谷飘香。“那可是实实在在的鱼米之乡呀,现在,村里都办厂了,几乎家家户户的村民都到工厂去工作了,只有少数人种地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化为农工商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心中遗憾,如此,在潘湖怕是见不到那忙碌的田园景象了?不料,沿着水泥路直走,转过一座小小的石桥,豁然开朗。九十九溪打着弯儿在面前流淌而过,水虽不是碧波荡漾,却也还清亮。一座名为“潘湖桥”的石桥横卧水上,通向南岸。南岸没有房子,一垄垄稻田整齐分布着,风吹过,稻苗儿翻着绿色波浪,很是欢快。桥下有几个女子在洗衣服,谈笑声给安静的桥两岸增添了无数生气。
     “以前,村里没有桥,村民到南岸去耕种都要靠渡船,连耕牛都要靠船才能过去。直到1963年,才建了这座石桥。”那时,潘湖人民结束了千百年来没有桥的生活,人们不必再受渡河之苦,农人和耕牛都轻松欢快地行走于桥上,妇人们在桥下洗菜浣衣,孩子们在河岸打水仗、捉鱼捞虾,潘湖桥桥上桥下可谓一派欢腾景象。
     如今,潘湖桥已无昔日的热闹,只有那些浣衣女子谈笑依然。而潘湖村也早已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农耕村落。岁月的变迁,有时不是沧海桑田的更替,而是那细微的生活方式的转换,不知不觉中,那些岁月,慢慢不见。



1楼2010-09-19 01:02回复

       潘湖村作为晋江沿岸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村落,历经千年,虽然许多文物史迹都已不复存在,但也有存留下来保存完好的,比如宋代重建的嘉惠塔。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在错落的民居中找到了它,村民一般叫嘉惠塔为“欧塔”、“潘湖塔”,塔上有大宋淳熙七年重建及大清康熙三十一年里人黄氏重修等原始碑刻。塔是由方条石筑起的,通高二丈有余(7米余高),上层四面各刻有浮雕佛首,塔顶装相轮刹,佛像像面与一般佛像不同,究竟刻的是什么佛无人知晓。其实,何止这佛像身份无人知晓,单是这塔本身就有许多无人知晓的谜,比如塔始建于何时。目前,查找不到的与嘉惠塔相关的史料记载。
         虽然无从知晓嘉惠塔的源起,但看看塔顶那些造型奇特的佛像也是不错的。塔太高,我们在下面看得不真切,住在塔边的阿婆热情邀请我们到她家楼上观看。站在阿婆家的楼顶,嘉惠塔触手可及。细看那佛像,已经有些风化的痕迹,不知那佛像是谁?从哪里来?究竟存在了多少年了?但愿有一天,这些谜都能一一解开。
    


    2楼2010-09-19 01:04
    回复

              潘湖人民最引以为豪的,当是潘湖村出了一个欧阳詹。      欧阳詹是自隋代开创科举制度后,福建中的第一位进士。他的高中对福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理学名臣、乡贤蔡清为《欧阳行周文集》作序时认为,欧阳詹中进士后,福建文士才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传到杨时、李侗辈,分河洛之派。传到朱熹,正学大明,道统有归。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闽举进士自詹始”,从此,改变了“闽人不肯北官”的状况,极大地促进晋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今在潘湖村,还留有许多欧阳詹读书的遗迹,而村中更是流传着许多关于欧阳詹的故事。
           欧阳詹自小喜爱安静,经常一个人在山畔溪边读书。青少年时代,欧阳詹在潘湖资福院师从隐士罗山甫等读书。在潘湖北岸的狮山岩、龙首山,九十九溪的小桥,欧阳詹不时执书一卷,高声吟唱,完全忘记自己与身边的世界。他常去的资福院如今香火鼎盛,九十九溪的小桥因他常常高声诵读而得“吟啸桥”的名字。
           欧阳詹是个非常有孝心的人,本无心科举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为双亲严命,亲友激励和常衮、席相等长官的提携,才决心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的泉州文士贪恋家乡山水,不肯远游出仕,无心参加科举。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前往参加进士考试。这是泉州士子前所未有的举动。欧阳詹离家背井在长安一等六年。这六年,他借钱租房读书,生活穷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欧阳詹终于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贾陵、韩愈、李观、崔群等22人同登金榜,当时称“龙虎榜”。贾陵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
           高中后,欧阳詹高兴地回家乡省亲。可是,日夜思念的母亲已经长眠地下,欧阳詹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叮咛,再也看不到母亲伴儿子读书的身影。孝顺的欧阳詹悲痛不已,在一首纪念母亲的诗中写道:“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洒空流泪,不见丁宁道早归。”
           再后来,欧阳詹北上当官,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著有《欧阳行周文集》十卷。
      


      3楼2010-09-19 0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