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个秋意浓烈的清晨与潘湖村初相遇。
车在村中狭窄的水泥路上穿行,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民居,大都是新建的楼房,许多房子还未装修,外墙裸露着水泥、混凝土与砖头,散发着一种与原始结合的粗糙气息,夹杂在拂面而来的凉风中。不时有小工厂小作坊的简易招牌出现在眼前,房子里传来机器运作的声音,人声稀微。偶有一家简陋的早餐店,店内几个外来务工模样的人正埋头喝着稀饭,吃着油条。间或有一两棵龙眼树在房前屋后露出一点绿意,而时不时从哪冒出来的狗狗们抬头瞪目着我们的车子,一副“你们要干什么”的戒备样子……
天蓝,云淡风轻,秋日的阳光温暖可人,我的心却有些“凉”了:这便是人们口中有着秀丽田园风光,有着淳朴乡风的“鱼米之乡”吗?这便是那个依着九十九溪,水光山色,风光赛似鄱阳湖的千年古村落吗?这便是朱熹誉为“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朝开闽甲第、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欧阳詹的故里吗?
团团疑虑。自进村子这条水泥路的短短数分钟里,所见所闻皆有些令人措手不及。直到来到黄水山老人的家里。
黄水山老人的家就在水泥路的边上,院内屋里到处都堆满了鞋材。几个工人正各自低头忙碌。黄水山的老伴捧着一碗稀饭,哄着9个月大的小孙子吃饭。尽管有机器轰鸣的声音,有小孙子咿咿呀呀的叫声,这个小院却让人感觉一种宁静气息。
老人从屋里搬出精心收藏的关于村子的历史记载,一套道光版的《晋江县志》,一本复印的手抄版《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里面记载着:隋末唐初,江西鄱阳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今泉州)时沿江而下,见此地山明水秀,如鄱阳湖般迷人,遂筑庐而居,命其名曰“欧宅”。那时,潘湖村南九十九溪水面宽阔,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百舸争流,其间良田沃野,稻谷飘香,似鄱阳湖景致,故曾有“鄱湖”之名。唐建中年间,欧阳氏居者在此渐繁,外乡人称此地为“欧湖”,唐贞元八年,欧阳六世孙欧阳詹首开闽中科第,其从子禾巨也于开成三年中进士,潘湖村从此声名远播,成了远近皆知的甲第雄村,因而雅称“鄱湖”为“金湖”,至明清,改名为“潘湖”。
掩卷而叹,眼前的村子与此记载真是同一村落吗?黄水山老人看出我的疑虑,说带我们到村里走走。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潘湖人,做了一辈子的裁缝,退休后热衷于村中文史的收集和研究,对于村中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极深的了解和感情。
黄水山小的时候,九十九溪确是如书中所载的碧波荡漾、舟行鱼跃;两岸良田沃野,稻谷飘香。“那可是实实在在的鱼米之乡呀,现在,村里都办厂了,几乎家家户户的村民都到工厂去工作了,只有少数人种地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化为农工商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心中遗憾,如此,在潘湖怕是见不到那忙碌的田园景象了?不料,沿着水泥路直走,转过一座小小的石桥,豁然开朗。九十九溪打着弯儿在面前流淌而过,水虽不是碧波荡漾,却也还清亮。一座名为“潘湖桥”的石桥横卧水上,通向南岸。南岸没有房子,一垄垄稻田整齐分布着,风吹过,稻苗儿翻着绿色波浪,很是欢快。桥下有几个女子在洗衣服,谈笑声给安静的桥两岸增添了无数生气。
“以前,村里没有桥,村民到南岸去耕种都要靠渡船,连耕牛都要靠船才能过去。直到1963年,才建了这座石桥。”那时,潘湖人民结束了千百年来没有桥的生活,人们不必再受渡河之苦,农人和耕牛都轻松欢快地行走于桥上,妇人们在桥下洗菜浣衣,孩子们在河岸打水仗、捉鱼捞虾,潘湖桥桥上桥下可谓一派欢腾景象。
如今,潘湖桥已无昔日的热闹,只有那些浣衣女子谈笑依然。而潘湖村也早已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农耕村落。岁月的变迁,有时不是沧海桑田的更替,而是那细微的生活方式的转换,不知不觉中,那些岁月,慢慢不见。
车在村中狭窄的水泥路上穿行,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民居,大都是新建的楼房,许多房子还未装修,外墙裸露着水泥、混凝土与砖头,散发着一种与原始结合的粗糙气息,夹杂在拂面而来的凉风中。不时有小工厂小作坊的简易招牌出现在眼前,房子里传来机器运作的声音,人声稀微。偶有一家简陋的早餐店,店内几个外来务工模样的人正埋头喝着稀饭,吃着油条。间或有一两棵龙眼树在房前屋后露出一点绿意,而时不时从哪冒出来的狗狗们抬头瞪目着我们的车子,一副“你们要干什么”的戒备样子……
天蓝,云淡风轻,秋日的阳光温暖可人,我的心却有些“凉”了:这便是人们口中有着秀丽田园风光,有着淳朴乡风的“鱼米之乡”吗?这便是那个依着九十九溪,水光山色,风光赛似鄱阳湖的千年古村落吗?这便是朱熹誉为“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朝开闽甲第、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欧阳詹的故里吗?
团团疑虑。自进村子这条水泥路的短短数分钟里,所见所闻皆有些令人措手不及。直到来到黄水山老人的家里。
黄水山老人的家就在水泥路的边上,院内屋里到处都堆满了鞋材。几个工人正各自低头忙碌。黄水山的老伴捧着一碗稀饭,哄着9个月大的小孙子吃饭。尽管有机器轰鸣的声音,有小孙子咿咿呀呀的叫声,这个小院却让人感觉一种宁静气息。
老人从屋里搬出精心收藏的关于村子的历史记载,一套道光版的《晋江县志》,一本复印的手抄版《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里面记载着:隋末唐初,江西鄱阳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今泉州)时沿江而下,见此地山明水秀,如鄱阳湖般迷人,遂筑庐而居,命其名曰“欧宅”。那时,潘湖村南九十九溪水面宽阔,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百舸争流,其间良田沃野,稻谷飘香,似鄱阳湖景致,故曾有“鄱湖”之名。唐建中年间,欧阳氏居者在此渐繁,外乡人称此地为“欧湖”,唐贞元八年,欧阳六世孙欧阳詹首开闽中科第,其从子禾巨也于开成三年中进士,潘湖村从此声名远播,成了远近皆知的甲第雄村,因而雅称“鄱湖”为“金湖”,至明清,改名为“潘湖”。
掩卷而叹,眼前的村子与此记载真是同一村落吗?黄水山老人看出我的疑虑,说带我们到村里走走。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潘湖人,做了一辈子的裁缝,退休后热衷于村中文史的收集和研究,对于村中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极深的了解和感情。
黄水山小的时候,九十九溪确是如书中所载的碧波荡漾、舟行鱼跃;两岸良田沃野,稻谷飘香。“那可是实实在在的鱼米之乡呀,现在,村里都办厂了,几乎家家户户的村民都到工厂去工作了,只有少数人种地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化为农工商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心中遗憾,如此,在潘湖怕是见不到那忙碌的田园景象了?不料,沿着水泥路直走,转过一座小小的石桥,豁然开朗。九十九溪打着弯儿在面前流淌而过,水虽不是碧波荡漾,却也还清亮。一座名为“潘湖桥”的石桥横卧水上,通向南岸。南岸没有房子,一垄垄稻田整齐分布着,风吹过,稻苗儿翻着绿色波浪,很是欢快。桥下有几个女子在洗衣服,谈笑声给安静的桥两岸增添了无数生气。
“以前,村里没有桥,村民到南岸去耕种都要靠渡船,连耕牛都要靠船才能过去。直到1963年,才建了这座石桥。”那时,潘湖人民结束了千百年来没有桥的生活,人们不必再受渡河之苦,农人和耕牛都轻松欢快地行走于桥上,妇人们在桥下洗菜浣衣,孩子们在河岸打水仗、捉鱼捞虾,潘湖桥桥上桥下可谓一派欢腾景象。
如今,潘湖桥已无昔日的热闹,只有那些浣衣女子谈笑依然。而潘湖村也早已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农耕村落。岁月的变迁,有时不是沧海桑田的更替,而是那细微的生活方式的转换,不知不觉中,那些岁月,慢慢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