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接下来的就是重点了,为什么当时弹片会被DT 棘轮结构横扫的最大原因。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知识点,踩踏咬合角度,即第一脚踩下去,停脚再踩第二脚曲柄需要转动的角度。特别是爬坡停脚和越野低速快慢脚的时候更小的咬合角度能带来更大的优势。
最简单的计算方式就是DT的18/36/54T 3个棘轮的咬合角度分别为:360/18=20 360/36=10 360/54=6.66
而弹片花鼓的计算方式则是360/花鼓壳体棘齿数量 即412花鼓的 360/28=12.8度,明显是被DT的36和54吊打。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影响踩踏的关键就是花鼓壳体的开槽,那么在当时也有一些花鼓能做到72甚至116个开槽,达到远比DT更密的踩踏角度,例如I9花鼓、ck、chosen。
OK,可以推断出花鼓棘齿数量增加=咬合点变多=咬合角度变小=踩踏点更密=花鼓声音也更密了,上述全是优点。
那么,花鼓棘齿数量增加了,代价是什么呢?如下图:

当然是棘齿更浅更密,磨损更快、强度更低,寿命更短,加工难度更大,价格更贵(非常贵)

许多大肥猪用户在带强度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爬坡重踩打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棘齿过浅过密,磨损过度,最终结果就是寄了

换新花鼓力!
基于这种原因,DT花鼓便于更换棘轮的优势一下凸显,给弹片花鼓来了个措手不及,迅速席卷整个轮组市场,特别是公路库市场。54T更受冲刺手和爬坡手的欢迎。

19年开始DT在国内迅速铺货,弹片花鼓在国内的至暗时刻来了

各大传统花鼓厂家看着财报纷纷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