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吧 关注:200,111贴子:1,006,372

回复:糖尿病严重发展并发症多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IP属地:山东81楼2024-02-29 12:59
回复
    ● 在2型糖尿病的降糖管理中,应考虑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避免治疗惰性、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A)
    ● 在为2 型糖尿病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时,应采用以人为本的共同决策方法。应考虑对心血管和肾脏合并症的影响,药物有效性,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成本和可及性,不良反应风险和耐受性,以及个人偏好(E)
    ●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计划应考虑支持体重管理目标的方法(A)
    ●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应使用具有充足疗效的药物方案,以实现并维持预期的治疗目标(A)
    ● 对于未达到个体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不应推迟治疗方案的调整(A)
    ● 应定期(如每3-6个月)重新评估用药计划和用药行为,纳入影响治疗的具体因素,根据需要调整方案(E)
    ●2型糖尿病患者在开始治疗时可考虑早期联合治疗,以缩短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的时间(A)
    ● 对于没有合并心血管和/或肾脏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应同时关注个体化的血糖和体重目标(A)
    ● 对于未达到个体化血糖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后续降糖药物时应考虑个体化血糖和体重目标,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代谢合并症和低血糖风险(A)
    ● 对于未实现体重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酌情采取额外的体重管理干预措施(如加强生活方式调整、结构化体重管理计划、减肥药物或代谢手术)(A)
    ● 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为高风险,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应包括降低心肾风险的药物(如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血糖管理和全面降低心血管风险,不受A1C水平的影响(A)
    ●对于有心衰(射血分数降低或保留)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SGLT2抑制剂来控制血糖和预防心衰住院(A)
    ● 对于患有慢性肾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20-60 mL/min/1.73 m2和/或白蛋白尿),应使用SGLT2抑制剂,以尽可能减少肾病恶化、减少心血管事件和心衰住院;但是,当eGFR<45 mL/min/1.73 m2时,SGLT2抑制剂的降糖效果会降低(A)
    ●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eGFR<30 mL/min/1.73 m2)的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是血糖管理的首选药物,因为其低血糖风险较低,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B)
    ●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证据表明正在进行分解代谢(如非预期的体重下降)、出现高血糖症状,A1C或血糖水平非常高(A1C>10%或血糖≥300 mg/dL [≥16.7 mmol/L]),无论正在使用何种降糖药物或何种疾病阶段,都应考虑开始使用胰岛素(E)
    ●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GIP/GLP-1双重激动剂)优于胰岛素(A)
    ● 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使用胰岛素,建议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GIP/GLP-1双重激动剂)治疗,以提高降糖疗效,并对体重和低血糖风险产生有利影响。在添加GLP-1受体激动剂或增加其剂量时,应重新评估胰岛素用药剂量(A)
    ● 2型糖尿病患者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可继续使用其他降糖药物(除非有禁忌或不能耐受),以获得持续的血糖和代谢益处(即体重、心脏代谢或肾脏益处)(A)
    ● 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低血糖风险和治疗负担,应重新评估是否需要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及其剂量(A)
    ● 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是否出现基础量过大的迹象,如基础剂量超过0.5单位/kg/d、睡前与晨起或餐后与餐前的血糖差异显著、出现低血糖、血糖变异性高。当怀疑基础量过大时,应立即进行全面的重新评估,以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满足个人需求(E)
    ● 对于存在医疗费用问题的糖尿病患者,考虑使用成本较低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人胰岛素)进行血糖管理,但要考虑到低血糖、增加体重、心血管和肾脏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E)


    IP属地:山东82楼2024-02-29 13:01
    回复
      (完)


      IP属地:山东83楼2024-02-29 13:04
      回复
        很有代表性的糖前问题。
        糖尿病前期逆转后最后也会变糖尿病吗?_糖尿病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8916728471


        IP属地:山东98楼2024-03-02 05:57
        回复
          这个问题问的好。


          IP属地:山东99楼2024-03-02 05:58
          回复
            糖前,是西医依据血糖标准给血糖还不高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命名出的一个健康状态,在西医不是个疾病名称,不需要用控糖药物治疗,只表示人处于血糖值偏高的状态,归属西医的亚健康状态。
            但,糖尿病人都是通过糖前状态发展为糖尿病的。这说明,西医不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IP属地:山东100楼2024-03-02 05:59
            回复
              糖尿病属于西医的代谢综合征病症之一,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高血糖表示身体代谢出了故障,西医把高血糖归于代谢综合征病症之一,且西医不知代谢综合征的病发原因,也就是说,西医不知道糖前和糖尿病的病发原因。


              IP属地:山东101楼2024-03-02 06:00
              回复
                糖前状态的身体,表示代谢综合征已经发生,身体代谢已经出了故障,但还不严重,血糖指标还没有达到西医标准的糖尿病标准,不能定义为病人。


                IP属地:山东102楼2024-03-02 06:00
                回复
                  糖前人群,倘若知道自己身体是糖前状态,通过种种努力,改善了身体代谢水平,一部分人不会发生高血糖值的糖尿病,一部分人会发生高血糖值的糖尿病,两者取决于代谢是如何努力如何改善的,方法正确的不存在了代谢问题且一直保持健康状态就不发生高血糖,方法不正确的仅是改善缓解了血糖指标,代谢问题依然存在,还会发展为高血糖的糖尿病。
                  显然,控制出来的血糖指标,不是正常输出的血糖指标,不是代谢正常体现出的指标,方法是错误的,代谢问题依然存在。(不存在逆转,糖前和糖尿病均不存在逆转,并且国际医疗界早已经不存在逆转糖尿病的疗效术语了!)
                  有些人只是一段时间血糖值偏高一点,本不需要管理它就可以回归正常,因人为长期管理控制,身体长期缺乏支持生命体正常运转的糖分,也会制造出本不存在的代谢故障和高血糖的糖尿病。


                  IP属地:山东103楼2024-03-02 06:03
                  回复
                    来认识下西医的代谢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关系哪些西医命名的疾病。


                    IP属地:山东104楼2024-03-02 06:04
                    回复
                      代谢综合征, 西方医师1988年提出概念,1997年命名。
                      在西方西医界不同组织原来有多种版本的解释,西医界因此发生了认知和研究混乱,
                      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一了解释,制定了世界通用的标准版本。


                      IP属地:山东105楼2024-03-02 06:04
                      回复
                        中国西医师诠释的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可见糖尿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
                        ②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③可造成多种疾病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
                        ④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防治住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病因
                        代谢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免疫等均有密切关系。本病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集中表现于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增加胰岛素抵抗发生,劳动强度低,运动量少造成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表现
                        1.腹部肥胖或超重。2.脂代谢异常。3.高血压。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诊断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的诊断标准:
                        1.超重和(或)肥胖BMI≥25。
                        2.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110mg/dl)和(或)2hPG≥7.8mmol/L(140mg/d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和(或)空腹血HDL-C<0.9mmol/L(35mg/dl)(男),<1.0mmol/L(39mg/dl)(女)。
                        具备以上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可确诊为代谢综合征。
                        ●治疗
                        1.减轻体重
                        (1)饮食调节合理饮食,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2)运动锻炼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
                        2.减轻胰岛素抵抗在减肥和运动外,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药噻唑烷二酮类物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3.改善血脂紊乱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


                        IP属地:山东106楼2024-03-02 06:05
                        收起回复
                          以上均是西医的医学医疗内容,特点是看上去感觉很科学,但本质上,病因未知就没有疾病真相,就不可预防也无法治愈,不可为而为之还会给身体制造问题,实属伪科学。


                          IP属地:山东107楼2024-03-02 06:06
                          回复
                            中医既没有糖尿病病名,也没有糖前和糖尿病之分,也没有1型1.5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之分,也没有代谢综合征的疾病分类,也不依据血糖值的高低诊断病情,更不依据西医认知西医方法解决问题,中医以中医独有的认知把西医认知的一切认知通规整个身体病了的表面征象,西医界病因未知,中医界自古以来不需要仪器设备只需要 望闻问切 甚至不需要切,就明确病因,可预防可治愈。


                            IP属地:山东108楼2024-03-02 06:06
                            回复
                              【此处 提到的中医指的是传统的正统中医,非现代科学西医医学思维教育改造出的无传统中医造诣的现代中医。现代中医,也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中医医学院教育出身医院上岗的历届历代绝大多数为有一工作岗位为养家糊口工作的中医医师。以前,只要考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幸运幸福指数超燃。上个世纪的当年新中国新的中医学院,没有中医课本没有中医教学,西医编撰中医课本西医师教学中医学子,教出一届届反中医的中医师 ,是那个年代里发生的一大非正常社会现象,且一直以来卫生医疗领域没有现代中医更没有传统中医的大领导岗位。当然,历届历代体制内中医师,其中一小部分通过后期的个人努力,通过拜师学艺传承深造积累了丰富经验摘掉了现代中医的帽子,成为了体制内中医界的砥柱中流,另当别论。只不过,他们基本是离开了岗位或是退休后才能发光发热】


                              IP属地:山东109楼2024-03-02 0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