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
《文物季刊》 1992年04期 郭一峰 张广善(晋城市文化局)
该戈长援上翘,中部凸起,上下皆有刃,剖面呈令形,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平直,端有刃,有梯形穿一。戈援刃及内刃均十分锋利。
戈援长17.5厘米,胡长9.5厘米,阑高14厘米,内长11匣米。戈内一面刻铭文十七字,镂刻刀痕极为清晰,释文为:“十六年宁寿令余恩,上库市(工币合文,工师)卓送、工固执齐”。矛身横断面呈菱形,一锋二刃,脊部起凸棱,形成矛身的血槽。髅佗直筒状,末端略粗,塾口呈椭圆形,矛全长为15.2厘米。
“十六年宁寿令戟”发现于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平县“长平之战古战场"范围之内(详情见后),从其出土地点和形制上可知其为战国兵器。从铭文内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应定为赵国兵器(详情见后)。
查赵国地名,赵并无宁寿,仅见宁葭、灵寿,二地均在今河北石家庄西北方向,相距甚近。宁,上古音为泥母,耕部,灵,上古音为来母,耕部。宁、灵同韵,且声母相近,得图二宁寿令戟铭文通假。故"宁寿”应作“灵寿”。
灵寿原为中山国所辖。战国初年,中山武公曾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公元前406年被魏所灭。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夏国,迁都于灵寿。从此灵寿作为中山国的国都,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在战国中期极为混乱的历史条件下,历时近百年。由此可见,赵灭中山后,在中山国原有的基础上在该地设立兵器冶造场所,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十六年宁寿令戟”的铸造地点为赵之灵寿,当是可信的。
从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①,到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50年)长平之战结束,其间计35年,赵在位之王仅有惠文王、孝成王二世。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十六年宁寿令戟"铸造时间应是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