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字吧 关注:44,220贴子:1,434,689

回复:【Micro love letter】好日迟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中毕业第一次去看长江,看月亮从江面中浮起,江水如风,偶然漂来几缕彩云追月。烟雾飘渺的江面,点点渔火,突然想起《诗经》“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读大学的第一年,校园街道的白玉兰簇簇涌上,正巧背到“素娥千队雪成围”,阳光从玻璃幕墙照进,自身反而像正被曝光的胶片,曾经被光射穿过的灵魂在我身体里慢慢显形。诗词的临摹点缀就像是触以山川湖海不灭的灵魂,岳阳楼黄鹤楼本来只是泥土瓦砾堆在了地面上,可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白云千载空悠悠。虽然见不到那些词句里离别爱恨的画面,见不到太白唤酒,见不到春江花月,可是却好像连这些被信手提及的砖石都变得飘然宛转,在和那时的宇宙一起俯瞰着。看生命扣动西沉的板机,怀着一种酸痛的清醒,我们附着在诗歌的石板岸边呼吸,等待潮湿的降临。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6楼2024-10-04 07:07
回复
    艺术专业的老师有一种近乎残忍的理想主义。他们鼓励学生勇于试错,宣扬要放下手机去看世界。可试错与看世界都是需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的事情,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本。他们当然可以每个月去滑雪,飞到意大利去看戏剧,从小玩着相机长大,抑或是数十年如一日学习某种昂贵乐器。但更多的学生对着涨价的五毛钱斤斤计较,老师们向往的所谓乡村恬淡的生活,实质上充斥着自卑与琐碎,如同天罗地网牵制住每缕经脉。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7楼2024-10-06 17:26
    回复
      那些大汗淋漓、衬衣洇温后背的无数个黄昏,谢棠时帶感到光阴短暂,自己像一辆深踩油门的车、不知疲倦地向着生命菁华之地冲去。偶尔令她分心回头的,是打身后追来的李薇绯色连衣裙的“呼呼”风啊和云雾中的橘色落日。两人推车回程,言辞随着云朵朵飞去了天边,可她还记得,李薇同自己分行街头两端,桂花香、菜肴和水果的混合香气飘浮在秋夜的微风中,两人悠闲得没有一点心事。
      月光下面,李薇忽然喊停她,自车流光影涌动的长街对面,以及数百颗灯珠共同组构的广告牌下向她奔来。许多年后,她回想起来,顿觉梦幻泡影,命运残短,那是两人关系抵近高潮又即将崩溃的前夜,恨不能放声痛哭。但彼时彼刻,她目睹李薇踮起脚尖朝自己唇动几句,又裙袂翩跹地自人海中飞奔而来时,是没有先知之力的。
      那一瞬浪漫无比,她毫无招架之力。
      “你说什么?”
      “我爱你呀。” 李薇在她耳边说道。
      恋爱之馥郁迷人尚无一物可稍作比拟。她们快乐地大笑起来。那时她们仅仅二十左右,过于年轻,快乐的事情萦绕身旁,暂无赏味期过限之虞。她们与爱情并肩同行了一段路,天真地以为这些都不会变的。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8楼2024-10-08 23:00
      回复
        我那可怜的自尊心即将灭顶,受贿于转瞬即逝的快感,叠加的滤镜如同刀柄,生活的真实性早已淌血汩汩,寸寸呜咽抵不住巨浪滔天。我连难过都屏蔽,世上再没有与我联结的信号,可否给予我再次流泪的机遇?我愿与悲伤相拥,自愿杀死大脑皮层的细胞,氧气得以转化给予释放。今夜还有泪水施舍吗?墙边堆叠的潮块与光同尘,勇气怯怯退却,我只得挤在角落的缝隙里,就如此长久地沉默下去。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9楼2024-10-09 15:24
        回复
          我以前也抽塔罗牌,后面发现答案早在发问的那一瞬间浮现,就算心理安慰也漂浮。没有冒犯玄学从业者的意思,只是无法想象外界影响选择,我从小到大的每个决定都是自己做的,我对自我有认知,遑论几张卡牌就想预见我的未来。所谓显化我也一概不信,更多的人走过很长一段路才到今天,他们内心的祈祷要比任何人更诚恳,你凭什么认为握在手心的命运能任由形而上的事物摆布。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0楼2024-10-12 15:02
          回复
            当我在优点一栏中写下“年轻”时,表演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年轻不是优点。年轻的生活的确让人感到恐惧,提示着肆心,提醒着错误。但我仍然要毫不保留地称赞年轻,只有年轻,才不会后悔没有遗憾,才隐隐期待着前方尚未确定的道路,继续对未来抱有幻想,才可以自嘲我的失败,我的愚蠢,我尚且缺残的人格。
            有时候觉得自己沉入了生活的水流,很多事情扑腾再久也看不到答案,屡屡发现自己转了个圈其实还停在原点。那不如索性任水流起伏随它去吧。所有的轨迹都在想象之中,这是即时可得的心灵按摩,是属于年轻人的理想,对这个世界还懵懵懂懂,有着的只是满腔的热血和对权威与不公正的天然抗拒。 我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惧怕年轻人,他们青涩莽撞无知无畏,但他们充满激情富有灵气。如果,连年轻人都飘出一丝腐味,那我们还能对这个世界拥有什么期待呢?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1楼2024-10-13 11:24
            回复
              和朋友聊天总感觉人生各有各的惨,好苦涩啊看不清楚未来的路,可是昨天还在自怨自艾,今天和朋友们聊天又觉得人生依然拥有盼头,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像是一群小猫互相舔舐伤口,这是属于我们的乌托邦。我们聊起失败、愚蠢和残缺的灵魂,这一切叙述落在每个人的头顶都像一朵云,轻飘飘的,要么从里飘出去,要么聚在一起,落一场小雨。天大的事情都可以变得不值一提,人生成为我们的背景板,我们描述失败和危险也不止惧意,就这样得意忘形。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2楼2024-10-21 09:00
              回复
                表达欲是自卑的诅咒,我太苦闷了,我对生活的一切包括自己都不满意,我宁愿将自己的皮肉割下来或者剁成泥,他们说成长如抽筋剥骨,如果真能让我脱胎换骨成为完全的另一个人就好了。这些拧巴的、难以言喻的情感,总要找到一种方式发泄出来,总要利用表达的方式在清扫闹剧的残骸。文字是我刺向自己的利器,每一次剖析都是一次挥剑,非要血肉模糊太肯罢休。可自卑与自恋是一体两面的事物,人一旦成为娴熟的表达者尝到巧言令色的甜头,就很难做到真诚。太善用文字也必将善于将文字和真实矛盾离间,我已经在叙事的幻象里走得太远,以至于献祭了真实的生活与具体的人。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3楼2024-10-21 09:01
                回复
                  到底存不存在一种高尚的死法?一辆警车,一辆救护车,三三两两撑伞的路人,穿紧身衣的自行车主沮丧地说:他怎么能走在自行车道上呢?是死于街头,死于监狱,死于饥饿或是穷困,还是死于撞向一辆自行车王,更能让人平静地接受生命的尽头?故乡的死亡只有一种形式:屈辱。即便是那些值得真心敬重的、走在人群前列用额头迎接子弹、子弹从后脑穿出落在地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听见了脆响的人,死亡也不免是失败的牺牲。是的,我做出无悔的声明,然后呢?一切照旧,一切都没有改变。这何尝不是一种卑微屈辱的牺牲。但凡有神告诉她,她的牺牲可带来彻底的一劳永逸的改变,那么她有勇气立马去死。可是每一次她把头伸到闸口时,仰头一看,发现上面尽是各怀鬼胎的凡人,她就立马下头了。对变革失望至极时,她的爱意也消退了。炙热的爱只能来自街头,抗争美学中澎湃的热血动员她的每一丝情欲。它们保持同步的浓郁。在异国他乡嘲笑权力的阳痿时,明白这也是在嘲笑不再感受暴烈之爱的日益萎缩的自我。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4楼2024-10-23 16:53
                  回复
                    小时候看张爱玲的天才梦幻想自己十八岁是否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现在我差两月就要满十九,那样的文字像水波上漂浮的小船,我努力游过那片梦的海洋,却被浪涛拍飞不断呛水。以前做过好多天才梦,个人英雄主义简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好莱坞式的空空脑袋里。现在看天才已经不会渴望成为了,天才的弧光把我照死了。我追逐过如天堑般的路途,最后发现终点只是一个虚点,路随着视线的前行不断延伸,它还在我十四岁的梦境里。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5楼2024-11-01 11:08
                    回复
                      城市依然飞驰,去追下一个日月星辰,我是路边被遗忘的一棵树。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6楼2024-11-01 11:12
                      回复
                        高中有段时间被人误会人缘很好,但我其实一直是不太会社交的人。所以觉得朋友说人际交往像在收集灵魂碎片这个比喻很贴切,因为身边出现了很多美好温暖的人,所以我一直亦步亦趋地跟随他们留下的轨迹,进行拙劣的模仿。我不擅长用行动与语言去表达情感,只有用文字仔细剖析时才觉得一切明了,只能通过观察与模拟,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可以如此密切。我本身的灵魂是破碎不堪的,但他们让我逐渐完整。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7楼2024-11-01 11:13
                        回复
                          喜欢中文中的语焉不详与词义模糊。她望见天边的一层薄雾,没有人能够准确定位薄雾的坐标,一切也像被雾裹着浅浅而淅,苦楚与欢愉尽在想象之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8楼2024-11-01 16:05
                          回复
                            我一直认为当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推出去以后,这部作品就不再只是TA的作品。艺术家只提供对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目光,将目光投射向世界后,这些作品将成为大众印象重叠的虚影,这样的重影未必与创作者本身的意图相符,可这正是创作的魅力所在。一种目光吸引千万种目光,不断折射出独属于个人的视角。目光的交叠我们称之为灵魂共振,而目光的分离则涉及生活的暗礁。一部剧作,离剧作家的距离越远,离真实的世界便愈近。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9楼2024-11-06 15:53
                            回复
                              其实我喜欢舞台耶,偶尔也觉得能够爱上表演。表演像一个自我叩问的过程,如果说戏剧就是将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那么表演便是抽出人类灵魂中血脉共生的部分,将其展示于聚光灯之下,迎接外界的审视,这个过程中或许能够获得感知力的交互。
                              可当我走进剧场,站上舞台,观众席如海浪淹没了我。就像The Habit of Art里说的演员总是在害怕表演。无论背多少遍台词演过多少场,都永远会有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会有失误、状态不佳和错过的时机。
                              聚光灯要把我灼烧了,哪怕底下空无一人,但整个剧场都振聋发聩。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0楼2024-11-07 0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