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吧 关注:30,492贴子:73,419
  • 12回复贴,共1

苏俊林 | 论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终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公众号“史学研究”。发布时间是2023年10月6日。原文载《史学月刊》2023年第9期,注释从略。
作者苏俊林,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客座副研究员。
原文载《史学月刊》2023年第9期,注释从略。
————————————————
二十等爵制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
“彻侯”改称“列侯”并非晚至汉武时期,秦始皇时已经更名,里耶秦简《更名方》(8-461)有明确记载。学界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时秦国开始推行新爵制,后逐渐形成了以列侯为最高爵位的二十等爵制。在经历了如第3级爵位名称由“走马”“簪袅”并存到仅用“簪袅”等变化之后,二十等爵制的爵级、爵名在统一天下之后最终确定下来。秦所建立的二十等爵制为西汉所继承,成为影响秦汉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制度。
二十等爵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丰硕。关于二十等爵制的终结,东汉王粲《爵论》早有论断:“今爵事废矣,民不知爵者何也?夺之民亦不惧,赐之民亦不喜。是空设文书而无用也。”认为东汉末年爵制已然崩坏。今人漆侠、高敏等亦持此议。学者或认为西汉前期(文帝时期)爵制开始轻滥,或认为文帝时期虽有轻滥的迹象,但西汉末年爵制才由轻滥走向衰亡。终结(或轻滥)的原因学界认识较为一致,主要有:(1)名田制的破坏;(2)普赐民爵;(3)包括入粟拜爵在内的官、私爵位买卖。这些原因分析虽不无道理,但也不尽然。不可否认,名田制的破坏、普赐民爵和爵位买卖的推行,确曾对二十等爵制的终结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普赐民爵、爵位买卖在秦及汉初已多次实施,土地兼并的发展导致名田制在西汉中后期已难以维持,但东汉时期普赐民爵至少34次,爵位买卖也大行其道,甚至出台了“民爵不过公乘”的限制规定。二十等爵制在东汉时期的价值展示及施行状况说明,仅以名田制的破坏、普赐民爵、爵位买卖等来解释二十等爵的终结问题尚难令人信服,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通过爬梳史料,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制度、政治秩序和爵制本身这三个角度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IP属地:北京1楼2023-10-16 23:34回复
    一 以爵占田的分化发展与二十等爵制的动摇
    学界一般认为二十等爵制与秦汉土地制度关系密切,甚至有不少学者将名田制的崩坏视作二十等爵制走向终结的重要表征。事情是否如此,需要深入到土地制度内部,对二十等爵制与土地之间的制度联系进行细致考察。
    二十等爵制与土地的制度联系,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确定。《商君书·境内》载:“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级役〉庶子一人,乃得人〈入〉兵官之吏。”以爵占田的精神被贯彻到商鞅变法之中,成为秦国“农战”政策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爵位与土地的制度联系本就是二十等爵制的题中之义。
    爵制与秦代土地制度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曾存有争议,但据张家山汉简可知,二十等爵制确是汉代土地分配的主要依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褭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
    《户律》没有规定列侯占田,与其享有封国有关。出于“汉承秦制”的认识,学界一般认为《户律》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的名田制规定是源自秦代的。


    IP属地:北京2楼2023-10-17 12:47
    回复
      《二年律令·户律》规定关内侯以下各色人等可占有95顷到0.5顷不等的土地。但是,这些基于爵位等身份的法定占田数额,就是国家实际授予的土地数额吗?答案并不简单。一方面,《户律》的执行情况不尽人意。《户律》规定庶人,即普通民众可占田100亩,但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景帝时期的《郑里廩籍》中,民户占田最多者54亩,一般在10至30亩之间,汉初百姓占田已然不足百亩之数。学者进一步指出:“终两汉之世,真正拥有百亩(小亩)土地的自耕农并不多。”晁错曾言:“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建议以“亡穷”之爵换取民众入粟,忽略了有限的土地难以满足“亡穷”之爵占田需求这一现实约束。汉武帝奖赏“数求入财以助县官”的卜式,“赐爵左庶长,田十顷”,远低于《户律》规定的左庶长74顷,皇帝也没有依爵满额赐田。学者批评《二年律令·户律》的授田规定为“一简空文”,原因正在于此。
      但另一方面,上述占田不足法定数额的现象,也并不能说明《户律》形同虚设。汉高祖五年五月诏书言:
      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满”即按照法定数额满额占田。小吏利用身为办事吏员的现实优势,依据以爵占田的法律规定,抢先于在外征战、有爵在身的军士合法、满额地占田。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违法,故而刘邦不能将他们绳之以法,只能以“背公立私”的理由责备地方长官领导无方。诏书内容说明《户律》关于以爵占田的规定确曾得到执行。不仅如此,汉代所谓“田宅逾制”中的“制”,也应是《二年律令·户律》中凭借爵位等身份占田的制度。


      IP属地:北京3楼2023-10-17 22:37
      回复
        民众占田不足百亩的状况说明《二年律令·户律》的执行状况堪忧,但“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又说明《户律》的占田规定确曾得到执行,且部分人是满额占田的。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高祖五年五月诏书已透露出一丝端倪。诏书中说“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又要求“善遇高爵”,可知当时确有不能满额占田的高爵者。也就是说,满额与不满额占田都是允许存在的合法状态。原因在于,《二年律令·户律》规定的法律标准只是限额,不是实际授田数,国家并不保证每户满额占田。名田制虽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但有爵者占田多少,爵位占田价值的实现程度,并不是由法律保障的。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爵位占田价值的实现?我们认为,现实权力、个人财力是影响爵位占田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前引高祖诏书中提到,小吏虽无军功,却比有军功的高爵者在占田过程中更具优势。这说明即便是在合法状态下,现实权力也深刻影响着爵位的土地占有。个人财力也影响着爵位占有土地。贫穷者即便具有较高爵位也难以满额占田,甚至可能迫于生计而卖爵卖地,不能很好实现爵位的占田价值。反之,爵位较低但家境富裕者则可以通过买卖、巧取豪夺等手段占有更多的土地,以达到法定最高数额。甚至,富裕者还需要通过立功拜爵、普赐民爵、入粟拜爵、买入爵位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爵位,进而合法占有更多土地,或让已经“逾制”即超过法定数额的土地合法化。里耶秦简中已有“买爵”的记录。汉武帝时期,为了打击商人、充盈国库,实行算缗、告缗政策。“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这些商人虽然占有很多土地,但他们并不是因为“田宅逾制”的非法行为被查处的,而是因为隐瞒了财产。富裕商人可以通过入粟拜爵、买入爵位等方式获得一定等级的爵位,进而合法占有一定数额的土地,甚至满额占田。这说明即便到了汉武帝时期,爵位不仅可以占田,还可以满额占田,但前提是有爵者具备以爵占田或满额占田的能力。商人凭借爵位合法占田的现象在大县、小县中大量存在,不仅以生动事例诠释了个人财力对实现爵位占田价值的影响,也强化了爵位的占田价值。汉代不仅土地占有两极分化,爵位占田价值的实现程度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


        IP属地:北京4楼2023-10-18 14:22
        回复
          爵位占田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决定了二十等爵制与土地制度之间关系的走向。一方面,随着普赐民爵、爵位买卖等的执行,有爵者会逐渐增多,爵位等级会普遍提高,爵位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爵位占田价值的实现难度增大。普通民众难以充分实现爵位的占田价值,很容易认为爵位已无足轻重,从而降低对二十等爵制的信心,对爵制态度冷淡。但另一方面,富裕者则通过买爵和广占土地这种双向推动(即“买爵⇌占田”)的方式,不断强化爵位的占田价值。学界普遍认为普赐民爵、买卖爵位等所产生的爵制轻滥影响了爵位占田价值的实现,进而对二十等爵制造成破坏,导致二十等爵制走向终结。这种说法看到了贫穷者难以实现爵位占田价值的一面,但忽视了富裕者“买爵⇌占田”进而强化爵位占田价值的一面。因此,普赐民爵、爵位买卖虽对二十等爵制走向终结造成一定影响,但只要爵制与名田制的制度联系存在,它们就不能动摇二十等爵制的根本。《二年律令·户律》以法律形式奠定了二十等爵制与土地制度的关系,爵位主导的名田制及其占田标准在整个汉代未见制度性变化。也就是说,有汉一代,二十等爵与土地之间的制度联系一直存在。这种制度联系维系着二十等爵制的社会价值,并通过“买爵⇌占田”的方式被不断强化,成为汉代爵位买卖盛行的制度动力。汉文帝接受晁错“入粟拜爵”谏言,因为买爵者众多,所入之粟得以减免天下租税。“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桓帝延熹四年(161年)、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和中平四年(187年),国家卖爵至第19级的关内侯。官方卖爵之外,也允许民间买卖爵位。汉惠帝、汉文帝允许“民得卖爵”,汉景帝“复修卖爵令”。买爵,甚至购买高爵,除了可以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之外,最主要的动力在于可以凭借爵位合法占有更多土地。正如学者所指出,汉代土地从无爵和低爵者向高爵者流动的兼并行为,最初是在制度允许下合法出现的。国家实行以爵占田的名田制本是对有爵者利益的保护,但讽刺的是,因为《二年律令·户律》中过高的占田标准以及二十等爵制与名田制的制度联系,以爵占田的制度推动着爵位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双重发展。


          IP属地:北京5楼2023-10-18 22:56
          回复
            爵位与土地之间的制度联系,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大化而逐渐削弱。西汉中后期开始,田宅逾制的现象愈加普遍。西汉成帝时红阳侯王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安昌侯张禹“买田至四百顷”,东汉灵帝时高乡侯宦官侯览强占民田118顷,享有封国、本不占田的列侯也加入到土地兼并行列之中。富裕民众也大肆占田。汉宣帝时阴子方“田有七百余顷”,西汉末年樊重“开广田土三百余顷”,东汉灵帝时郑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史书未载阴子方、樊重、郑泰的爵位,即便有爵位也不会达到关内侯的级别,因为有关内侯爵者史书多会明确记载。关内侯尚且只能占田95顷,他们却占田数百顷,自然是田宅逾制了。东汉的世家豪族更是不遑多让。仲长统言:“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土地兼并早已超出合法范围,田宅逾制也成为严重的社会弊病。面对土地兼并,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哀帝时大臣奏请:“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前者并未进入朝议程序,后者因外戚丁氏、傅氏的反对而胎死腹中。哀帝不仅不推行限田,还一次性赐予高安侯董贤土地两千余顷,王嘉评论“均田之制从此堕坏”。光武帝刘秀“度田”失败后,东汉政府基本放弃了对豪族占田的控制。土地兼并扩大化并日渐猖獗,加之人口增长,人均土地降低,爵位,特别是低爵的占田价值更难实现。爵位与土地的制度联系遭到削弱成为必然趋势,二十等爵制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因此受到根本性动摇。


            IP属地:北京6楼2023-10-19 13:16
            回复
              二 “爵—官”秩序的转变与爵位价值的质变
              二十等爵制的价值在秦汉社会逐渐减弱,除了普赐民爵、爵位买卖,特别是土地兼并扩大化等原因外,秦汉政&秩序从“爵—官”秩序向“官—爵”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以爵任官&益的丧失,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汉代政&秩序对爵制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秦代&治秩序与二十等爵制之间的关系仍有讨论的空间。我们结合传世文献和秦代简牍,就此问题予以论述和补充。
              二十等爵制肇始于商鞅变法对周代世卿世禄制的改革。所谓世卿世禄制,即爵位世袭、世代为官、官爵合一的贵族政治。这种爵位主导的&治秩序,学者称为“爵本位”。包括商鞅变法在内的战国变法运动,正是要打破这种“爵本位”的政治秩序,建立官爵分离、互不统属的&治体&,即以将、相为首的官僚制和各国之间互有差异的新爵制。在秦国,新爵制逐渐形成了以列侯为最高等级的二十等爵制。新产生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旧有世卿世禄制的阶级束缚,推动着社会从贵族政治向皇&&治的转变。二十等爵制也取代世卿世禄制,逐渐成为国家秩序的主导力量和制度支柱。于是,一种脱胎于周代“爵本位”的新政治秩序产生了。我们称之为“爵—官”秩序,以突显爵与官的对立。


              IP属地:北京7楼2023-10-19 23:00
              回复
                以爵任官是秦代“爵—官”秩序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爵—官”秩序建立之初,爵位就已具有任官资格。《商君书·赏刑》载:“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将军功作为利禄官爵的唯一来源。《商君书·境内》有获爵“得入兵官之吏”的内容,《墨子·号令》也载有“用其贾贵贱、多少赐爵,欲为吏者许之”,《韩非子·定法》的记载则更为详细:
                商君之法曰:“&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学者或认为商鞅变法时获爵可以任官,或认为获爵、任官只能二选一 ,或认为商鞅变法时以爵任官只是战时&制下的特例,而非常规的任官手段。从《商君书·境内》的言辞表述看,益田宅、役使庶子、任官是立功获爵者可以同时享有的权利,而非只能选择享有的权利。韩非评论商君之法“未尽善”,理由是不能以勇力获得的&首之功来充任依靠智力的官职。由此反推,商鞅变法中确应执行过以爵任官的制度,否则不会有此一驳。《商君书·境内》所载“盈论”除爵位晋升外,还有“故爵大夫,爵吏而为县尉”的内容。官职随爵位晋级而升迁,正是以爵任官的制度体现。


                IP属地:北京8楼2023-10-20 14:34
                回复
                  当然,有爵者并非全都任官。除了有限的官职难以完全满足爵位需求的原因外,还要看有爵者的个人意愿。“欲”为官者可以为官,不“欲”者可受爵赏。此外,还有以爵抵罪。爵位不仅可以减免自己的罪行,也可以免除亲人的罪行。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军爵律》载:“欲归爵二级以免亲父母为隶臣妾者一人,及隶臣斩首为公士,谒归公士而免故妻隶妾一人者,许之,免以为庶人。”爵位也可以免除赀赎。岳麓秦简《尉郡卒令第乙七十六》载:“●令曰:吏及黔首有赀赎万钱以下而谒解爵一级以除,【及】当为疾死、死事者为后,谒毋受爵└,以除赀赎(1168+1192),皆许之。(1140)”爵位免除自己及亲人的罪行或赀赎后,自然不可再以爵任官。甚至还有不欲受爵者。岳麓秦简《廷卒乙廿一》载:“及不欲受爵,予购级万钱,当赐者,有(又)行(1892)其赐。(1684)”不欲受爵者,每级爵位可获得1万钱的赏钱。是以爵任官,还是以爵抵罪,或是以爵免除赀赎,甚至是受爵或受赏钱,都是有爵者的权益,但如何选择由他们自己决定。
                  以爵任官的规定也得到秦律的某种佐证。岳麓秦简《置吏律》载:
                  置吏律曰:县除小佐毋(无)秩者,各除其县中,皆择除不更以下到士五(伍)、史者为佐,不足,益除君子子、大夫子、小爵(1396)及公卒、士五(伍)子年十八岁以上备员,其新黔首勿强,年过六十者勿以为佐└。(1367)
                  不更等低爵可能被择除为吏,君子子、大夫子等有爵者的儿子以及自己拥有爵位的“小爵”,满18岁之后“备员”,成为基层佐吏的后备军。这正是商鞅变法所确立的以爵任官精神的反映。与“商君之法”不同的是,《置吏律》中的爵位任官是官方除任,而非有爵者的主动选择。


                  IP属地:北京9楼2023-10-21 00:15
                  回复
                    以爵领兵也是秦代“爵—官”秩序的重要内容。《史记·秦本纪》记有商鞅变法后领兵者的身份,如:“(秦惠王七年)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秦昭王)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秦昭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这些领兵者的身份中,有的仅记姓名,如樗里疾、甘茂、向寿、蒙武、王齕、司马梗;有的记官职,如将军、尉、蜀守、相国;但更多的是庶长、左更、大良造、武安君、穰侯、中更、五大夫等身份。庶长是官是爵尚有争议,但五大夫(第9级)、左更(第12级)、中更(第13级)、大良造(即大上造,第16级)都是爵位,武安君、穰侯也是爵位无疑。领兵者身份多样,但就《秦本纪》所见,以爵领兵是当时主流。
                    以爵领兵者是否同时有官职,即他们到底是以官领兵还是以爵领兵?此问题的答案可从白起的领兵身份得知。白起在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迁为国尉”,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长平之战时官为“上将军”。虽有官职在身,但《秦本纪》记载白起领兵的身份是爵位左更、大良造、武安君。由此可见,商鞅变法后不仅可以以爵领兵,领兵者有官有爵时往往记录爵位,爵位优先的倾向十分明显。以爵领兵,爵位优先,正是“爵—官”秩序的内容体现。


                    IP属地:北京10楼2023-10-21 13:54
                    收起回复
                      但是,随着官僚制度的日渐成熟,秦代“爵—官”秩序正悄然发生变化。《秦本纪》中多是以爵领兵,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领兵者身份的记叙用语大变,如:“晋阳反,(秦王政)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麃公将卒攻卷。”“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九年)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嫪)毐。”从元年(前246年)嬴政即位到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领兵者的身份只有两处记录是爵位,分别为“长安君”“昌平君、昌文君”,其余都是人名或官职。其中的“麃公”,《集解》引应劭注曰:“麃,秦邑。”《索隐》:“麃公盖麃邑公,史失其姓名。”《正义》:“麃,彼苗反,盖秦之县邑。大夫称公,若楚制。”但陈直认为“麃”为姓氏。秦称王之后无公爵,故“麃公”不是爵称,只能是尊称。26年的征伐战争中,为秦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屡立战功的将领如蒙骜、蒙武、王翦、王贲、王陵、腾等人都没有以爵领兵,而是以“将军”“内史”等官职领兵。他们并非没有爵位,王贲、王陵在秦昭王时已为“五大夫”,但在嬴政时代领兵时却记录人名或官职,不再记录爵位。《秦始皇本纪》中领兵者的称谓多是“官位+人名”或只有“人名”,不再是《秦本纪》中频见的“爵位+人名”。《秦始皇本纪》中领兵者身份称谓用语的重大转变,虽有史家写史时整齐用语的因素,但也暗示着爵位主导的“爵—官”秩序开始向官位主导的“官—爵”秩序转变。
                      至迟在嬴政时代,“爵—官”秩序的转变已经出现,但这种转变尚未彻底完成,爵位依然是秦代政治秩序的主导力量。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琅琊刻石》载:
                      列侯武城侯王离〈翦〉、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伦侯”即关内侯,“卿”亦为爵。《琅琊刻石》所记身份先后为列侯、伦侯、丞相、卿、五大夫,只有丞相为官职,其余都是爵位。没有侯爵的丞相,位于同为“金印紫绶”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伦侯之后。这种身份位次表明爵位优先官位的“爵—官”秩序仍在发挥作用。


                      IP属地:北京11楼2023-10-21 22:41
                      收起回复
                        即便如此,“爵—官”秩序向“官—爵”秩序转变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岳麓秦简《廷卒乙廿一》载:“●能捕以城邑反及智(知)而舍者一人,(拜)爵二级,赐钱五万。(1849)”对于&叛者及知其&叛还提供住宿之人,抓捕者可同时获得拜爵、赐钱的奖励,但已无“商君之法”中拜爵时“欲为官者为五十石/百石之官”的选项。前引岳麓秦简《置吏律》中有官府除任低爵、小爵为官的律文,与本条拜爵但不授官的律文似有冲突。其实,这种冲突正好反映出秩序转型期的复杂性。一方面爵位保留了被动任官的资格,另一方面丧失了以爵任官的主动选择权。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推动着“爵—官”秩序的转变。
                        秦代政治秩序由“爵—官”秩序向“官—爵”秩序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实际政务中,官负责办事,是取得功劳的“因”;爵因功劳而授予,是“果”。二者在政务中的“因”“果”关系,促使官位在&治秩序中愈显重要,爵位则是每况愈下。其二,官僚制度日渐成熟,选官途径多元化,已无以爵选官的必要。其三,统一战争的推进导致有爵者增多,爵位提高,有限的官位难以满足爵的职位需求。里耶秦简载:“今见一邑二里:大夫七户,大夫寡二户,大夫子三户,不更五户,〈簪袅〉四户,上造十二户,公士二户,从廿六户。(8-1236+8-1791)”“一邑二里”为迁陵县都乡,有爵民户达 35 户,约占总民户61户的57%。迁陵县位于今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当时属于边僻之地。迁陵尚且如此,中原地区有爵者的数量更是可想而知。如此多的有爵者不可能都授以官职。其四,也不完全排除此种转变与韩非对以爵任官弊端的批判有关。嬴政对韩非非常崇拜,有“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叹。拜读韩非著述之后,嬴政有感而发,可能进行了某些改革。不论如何,嬴政采取了某些措施,推动着秦代&治秩序由“爵—官”秩序向“官—爵”秩序转变。《秦始皇本纪》中不再以爵领兵,岳麓秦简中以爵任官主动选择权的丧失,既是嬴政改革的结果,也是“爵—官”秩序转变的体现。


                        IP属地:北京12楼2023-10-22 13:27
                        回复
                          “爵—官”秩序向“官—爵”秩序的转变,到了汉代呈现出单向、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一,官位优先于爵位已是社会常态。众多场合中使用官称而不是爵称,即便是官称、爵称并用的场合也体现出官位优先的明显特征,群臣奏请废除刘贺(时为帝)奏章中的署名次序即为明证。其二,爵位彻底丧失任官资格,官、爵分离愈加明显。除了武帝时期短暂实行的武功爵可以任官外,汉代选官途径虽然多样,如察举、征辟、举荐、任子、功次等,但选材标准和科目都与爵位无涉。秦末爵位已无任官的主动选择权,汉代则将爵位排除在选官标准之外。以爵任官权益的彻底丧失,不仅表明“官—爵”秩序在汉代最终定型,也说明二十等爵制已经淡出国家&治秩序的核心,爵位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


                          IP属地:北京13楼2023-10-22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