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吧 关注:1,891贴子:171,732

回复:木牛流马之谜(连载汇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19:孔明流马5:板方囊设计3:板方囊=集装箱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1月2日
《诸葛亮集》记载《作流马法》板方囊: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板方囊“高一尺六寸五分”。
而且,“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

也就是说,如果“下杠”在板方囊的最低处,则“上杠”在板方囊的顶部下方的二寸位置!
这样子的设计,完全是为了两个板方囊在上下堆码时,上面板方囊的底部可以套住下面板方囊的底部。
类似的上下叠套设计常见于现今的塑料周转箱:

“囊”字,含义是绳扎口的布袋子。
《三国演义》孔明就曾经给赵云三个锦囊:“我这里有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流马的板方囊的“囊”,是为了与车厢区别,强调其可以单独携带的性能。
板方囊,是最早的集装箱!
板方囊的外框(上杠、下杠)共有八孔,即上下各四孔。
这四孔,是板方囊堆码时,上下板方囊之间,通过相互对应的四孔,对板方囊进行锁定。
-----------------------


IP属地:广东30楼2023-10-15 12:14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0:孔明流马6:板方囊设计4:板方囊的安装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1月3日
    《诸葛亮集》记载《作流马法》板方囊: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1、板方囊“高一尺六寸五分”。
    2、板方囊有外框,上框(上杠)“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
    3、“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是说“上杠”下方七寸地方是“肋”。
    综合1、2和3,说明板方囊安放在肋的下方!
    肋是车架的主粱,板方囊是安放在车架的内部,如同:

    -----------------------


    IP属地:广东32楼2023-10-17 08:38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1:孔明流马7:板方囊设计5:板方囊的容积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1月4日
      《诸葛亮集》记载《作流马法》板方囊: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俺合理地把板方囊复原如下:

      一、1汉尺=24.2cm
      二、单个板方囊的容积计算(内腔计算):
      内腔长=2.7-2*(0.15+0.08)=2.24尺
      内腔高=1.65-(0.15+0.08+0.08)=1.34尺
      内腔宽=1.6-2*(0.15+0.08)=1.14尺
      内腔容积=(2.24*24.2)*(1.34*24.2)*(1.14*24.2)=48496毫升
      三、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一斛的容积为20420毫升。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2.3*20420=46966毫升
      该板方囊的复原方案,其单个板方囊容积为48496毫升,可容纳“米二斛三斗”(46966毫升),还剩3%的富余空间。
      由上可知:
      1、“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为单个板方囊的外尺寸,单凭外尺寸很难计算容积,所以孔明才另外给出板方囊的容积“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2、该复原方案是非常符合记载的“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


      IP属地:广东34楼2023-10-18 09:38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2:孔明流马8:解读“前后四脚”=前后四轮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2月23日
        《作流马法》: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前后四脚”段落是描述轮子,俺逐一解读:
        1、“前后四脚”=前后四轮。
        ----带出轮子所有结构尺寸的详细描述。
        2、“广二寸,厚一寸五分”=轮框的横截面尺寸。
        ----正因为是描述轮框,轮框是一个圆环,所以不用给出长度。
        3、“形制如象靬”=轮框包裹着象皮皮革,形制如象靬。
        ----“形制如象靬”是轮子局部的描述,如果解读扩大为流马的整体的话,必然导致“流马如象”的古怪形象。“形制如象靬”的前后尺寸,也是小巧的尺寸,并没有象的特征。“靬”=包裹着皮革的杆。
        4、“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轮子中央的轮毂。
        ----单单根据文字“长”和“径面”,可以断定该段是描述一个圆柱体!
        5、“孔径中”=轮框与轮毂之间。
        ----“孔”=圆结构,“径”=径面。
        6、“三脚杠”=三条轮杠=六条轮辐。
        ----“脚”=轮。通常轮辐是指半径,俺认为“轮杠”是类指“直径”,所以是六条轮辐。
        7、“长二尺一寸”=三脚杠的总长度。
        ----俺认为“长二尺一寸”是孔明故意按总长度写,说真话,但旁人难以明白,达到保密的目的。
        8、“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轮辐的横截面尺寸。
        9、“同杠耳”=轮辐等间距。
        -----------------------


        IP属地:广东36楼2023-10-19 09:21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3:孔明流马9:车轴装配图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2月24日
          《作流马法》描述车轴上的轴承、轮子、销钉的轴装配:
          “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
          孔明《作流马法》里的“孔”的并非孔洞,而是零件,是带有“圆”构造的零件:
          “前轴孔”=前轴(孔)
          “前脚孔”=前轮(孔)
          “前杠孔”=前轴承(孔)----(按古代的说法是“伏兔”)
          “后轴孔”=后轴(孔)
          “后脚孔”=后轮(孔)
          “后杠孔”=后轴承(孔)
          “后载克”=后轴销钉(车辖)
          《作流马法》的第一段,全是描述轴、轮、轴承、轴销的车轴装配图!
          由轴端开始沿轴分布的安装关系为:
          轴端留空1寸,轴销0.5寸,轮毂4寸,间隙0.7寸,(轴承1寸,车架,轴承1寸),间隙0寸,轮毂4寸,轴销0.5寸,轴另一端留空1寸。其中,车轴可以在轴承里作轴向的左右滑动。

          一、《作流马法》的前轴装配描述: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翻译:
          1、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前轴轴心去头四寸,直径二寸。
          2、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
          =前轮内孔直径二寸,去前轴端四寸五分,外加一寸。
          3、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前轴承去前轮截面中线二寸七分,孔直径二寸,广一寸。
          二、《作流马法》的后轴装配描述:
          “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翻译:
          1、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后轴去前轴承的中心一尺五分,后轴大小与前轴相同。
          2、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
          =后轮的截面中线去后轴轴端三寸五分,后轮大小与前轮相同。
          3、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后轴承去后轮的截面中线二寸七分,
          4、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后轴销钉去后轴承的截面中线四寸五分。
          --------上述俺的流马车轴装配复原方案,符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力学设计、车辆技术、车辆文物、史书记载、尺寸数据、、、
          -----------------------


          IP属地:广东37楼2023-10-21 08:44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4:孔明流马10:总体设计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2月25日
            《作流马法》:
            “ 流马尺寸之数: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俺认为《作流马法》:
            第一段描述车轴上的轴承、轮子、销钉的轴装配。
            第二段描述板方囊的尺寸、安装定位。
            第三段描述轮子。
            流马的总体设计:

            轮子设计: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轴装配: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板方囊设计: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


            IP属地:广东38楼2023-10-26 18:03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5:孔明流马11:流马类似儿童玩具车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2月26日
              流马是一辆四轮小车:

              流马的运输对象板方囊:
              长二尺七寸(2.7*24.2=65.34cm),
              宽一尺六寸(1.6*24.2=38.72cm),
              高一尺六寸五分(1.65*24.2=39.93cm)。
              流马实质是专门为妇孺设计的微型车!
              对比一款现今的儿童玩具车:

              紅色車斗長寛高:
              長度50cm(不含黑色車頭及拉桿的長度),
              寬度38cm,
              高度15cm。
              --------------该儿童玩具车车斗的长和宽,与流马板方囊的长和宽差不多!


              IP属地:广东39楼2023-11-02 16:25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6:孔明流马12:流马的内幕=穷兵黩武之捉襟见肘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2年12月27日
                孔明的北伐,是倾尽全力,壮丁都上战场了,以致运送军粮的事交由妇孺负责,于是才设计出适合妇孺使用的流马。流马实际相当于现今的儿童玩具车!
                孔明五丈原劳师动众的最后一击,司马懿的不战而胜,孔明这悲壮末路的内幕,蜀国是没有人愿意记录提及其真相的。
                但是,流马是妇孺使用的微型小车,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孔明的窘况。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有说:“《郿志》前幅載武侯木牛流馬圖殊有别趣但如此佳料不易得耳”。
                但是现今,复原木牛流马的爱好者,查阅《郿志》寻找该图,发现该图被撕去了。。。
                木牛、流马成了一个谜。
                不时会蹦出一个又一个复原方案。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世博会上展出的木牛流马,已经成为当地的非遗项目。
                几年后,山东也搞了一个木牛流马非遗项目。。。
                到底谁是真正的木牛流马?

                关于为啥孔明使用流马,在此,俺转帖一篇别人的分析文章---------


                IP属地:广东42楼2023-11-12 09:36
                回复
                  关于为啥孔明使用流马,在此,俺转帖一篇别人的分析文章---------
                  胡觉照《让人喷饭的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中,将木牛流马描写得神乎其神,它不吃不喝,不拉不尿,仅凭转动舌头,就可以行走自如;如不谙机关,则推不动又拉不动。正因为木牛流马的投入使用,才解决了蜀军粮饷不济的困难,又利用它的玄机,以及司马懿急于缴获的心理,还取得了意外的胜利,即不费吹灰之力,却拿来了敌方的军粮。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没有理由相信它。现代人依据历史的有关记载,按尺寸比例复原时,发现木牛流马极为平凡,不过是地轱辘车子!这个结论一推出,一些人哑然失笑,一些人心存疑窦,也有一些人至死也不肯相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青年学者和能工巧匠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制作木牛流马,希冀能发掘其神奇之处。如果能现实一些,理智一些,如果能放弃诸葛亮神话,就能够准确无误地弄清木牛流马的背景及其原型。
                  大军将发,粮草安在?
                  人们有一句口头禅: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当然是军事常识,几乎人人都知道。可是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时候,粮草运输却成了最令他头痛的问题。
                  西蜀灭亡时,共有二十八万户数,九十四万人口,不及现在的一个大县。这是西蜀灭亡时呈报给魏国的官方数据,此前应该略高一些。但军队还有十五万余,(第一次北伐,动员兵力共十万,四方边境留守不下四万,衙役、皂隶、长工、教师、医生、轿夫等不下万人),官吏四万余。因其连年征战,青壮年男子阵亡、投降、残废的必然不少,仅吴蜀夷陵之战,留在陆地上的死尸就有一万多具,烧死、淹死的更多,逃匿的也不在少数。每户3.36口人的数据,反映了一个残酷的历史:成年男子不多了;孤苦无助的妇孺老幼在疾病、困苦中非自然死亡的比例也很高,但是应低于青壮男子的死亡比例,残留于家中的人口,主要是没有拿刀拿枪能力的妇孺老幼们。
                  人口稀少与穷兵黩武发生着激烈矛盾,以总人口百分之四十计算劳动力,西蜀男女劳动力应为三十七万六千人,将战场伤亡及残废的成年男子忽略不计,男女劳动力各为十八万八千,前边已说过,诸葛亮时,总人数略高一些,成年男子数也应略高于此数。除去军人十五万、官吏四万及万余名特殊的男性职业者之外,成年男子几乎全然没有,农业劳动,自然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担任。诸葛亮主政十二年间,七年时间在外打仗,每役死伤当不在少数,之后北伐军队人数的锐减,应与此相关。每役至少需十万以上的劳动力支撑运输,劳动力从哪里来?这是诸葛亮进行北伐的瓶颈,是最为头痛的问题,木牛流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第四次北伐时候,木牛被使用于转输粮草,其本意在于,由负重肩挑变为推车辆向前平移,劳动强度小多了,可以大量地使用妇女儿童。(待续)


                  IP属地:广东43楼2023-11-12 09:37
                  回复
                    木牛流马难神气。
                    持它是地轱辘车子一说的人,显然忽视了《诸葛亮集》对木牛流马的详细记载。该记载说: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革(原字是左革右干)。牛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孔轴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长一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版)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杠同前〕”
                    木牛与流马的记叙互为补充,前者的行动记叙比较详细,不仅说其能负荷五百斤左右的粮食,群行时一日可行二十里路程,而且说它有一脚四足,转动的就是牛足,有两辕,还特别强调了“人行六尺,牛行四步”的比例。以此可推测出以下结论:一、木牛是一辆四轮车,它可放置粮食口袋等,但没有箱板。二、两辕是人推拉的两个车把,它当然是辆手推车。木轮车载五百斤粮食,一个成年男子也推不动,以妇女儿童之力计,少说也得两人以上。三、车轮的直径略小于五寸,这样的轮子转四圈恰好能前行六尺。车轮较小时,可以降低车辆的重心,推拉时方能平稳。四、车辆与担子相比较,最大优点是将人们的肩膀负重转交给车辆,虽然向前推动时,增加了一定的摩擦力需人力克服,但省力多了。五、成年男子担一百二十斤粮食,一天可以行走六十公里,换算后,可移动五百斤粮食三十华里;
                    而木牛载五百斤粮食,两个以上的人力推拉只能行二十里,还不能抄山间小道。相比之下,木牛的运输能力远低于肩挑。舍弃便捷而采取笨拙,只能是为了大量使用妇女儿童和老人,要不然太不划算。六、至于牛头、牛角、牛舌、牛领、牛齿等,是非常形式的仿生学。在古代,仿生学就已运用器械制作,船身如鱼,船桨如蹼,箭镞如鸟等。原始仿生学是从动物身体性能得到启发而运用于工具、兵器的制造,其优越性显而易见。而木牛流马的仿生,则是十分形式的,不仅实践中毫无用处,而且徒然增添了制作工序,并成为车身的累赘。诸葛亮所以这样设置,大概是为了调动推车儿童的好奇心,使在长途运输中不太厌烦。七、至于《三国演义》描叙它能自己行走,完全是艺术虚构。文学创作中,虚构是重要的手法之一,只有虚实结合,才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张力。历史是真实,历史不仅要考证,而且要推理分析。机械动力产生于近代,之后又有了电力、磁力、光能、核能等。三国时候,让设备自动的各种动力都不曾开发,木牛流马自己行走之说,只能是天方夜谭。
                    流马结构的记叙中,特别强调了“版方囊二枚”,即在流马腹部安装有两个木箱,每个木箱可盛两斛三斗粮(约合四百斤左右),至于由几个人手推,日行多少里?大概同木牛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在记叙中忽略不提。(待续)


                    IP属地:广东44楼2023-11-12 09:38
                    回复
                      后人弃之如敝屣。
                      在古代,栈道是为翻越崇山峻岭而特别开凿的。从四川翻越巴山到汉中共有三条栈道,自东边数起,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从汉中翻越秦岭进入关中西部(长安以西)的共有四条,自东数起,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受当时生产力制约,栈道只能沿着河流的一边修建,即依着远古时期河水冲刷出来的痕迹略凿宽一些,以便车辆与行人行走通过。河水的冲刷终究难以如人意,这就需要不断地依石壁架桥,主要是侧桥,或者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火烧水激地开凿山洞,褒斜道南段的石门(因书法石门十三品闻名中外)和鸡头关就是这样开通的。由于水流走势的千差万别,很多山路被开凿成石阶。车辆在栈道上行走本已十分艰难,台阶更增加了无穷艰辛,滚动的车辆怕山坡,更怕陡坡,上坡太费力,下坡怕翻车。更特别忌讳石阶。若遇到台阶,只能多人合力,一阶一阶地抬上去或抬下来。
                      木牛仅在第四次北伐时使用过一次,第五次北伐时候,就改用流马。改换运输工具的原因,史书中不曾涉及,以情理推测,木牛必然有致命弱点。流马名字虽然极具想像力,但从记载上分析,本质上不过是木牛的改进品,只是车身上多装了两个木箱。装木箱使流马本身增加了重量,非出于无奈,决不做这种蠢事。结论只能有一个:有四个车轮的木牛十分笨重,不能抄山间小路,遇到天雨时,无法躲避,粮食极容易淋雨霉坏,装进木箱当然要好一些。
                      木牛使用了一次就转换为流马,当然是被发明者本人淘汰了,流马和诸葛亮同时死亡于五丈原,此后,不仅姜维不曾继承,魏、吴两国也不曾仿造,在后世更见不到它们的踪迹,说明木牛与流马都十分短命。短命的发明,只能是很不成功的发明,淘汰的发明。说它们是淘汰的发明,还有事实做依据。木牛流马的制作,出自很多能工巧匠之手,制作方法无从保密,不像古代其他的个人发明与创造,成功后只出售结果而隐匿过程,当发明人绝代之后,这一项发明即随之失传。制作木牛流马的能工巧匠们不可能突然之间都绝代,他们的传人当绵绵不断。《诸葛亮集》中详细记载着制作方法,而这项发明为什么失传?惟一的理由,它是一项当时就被无情淘汰的发明,制作它的能工巧匠们知道它没有实际用处,后世军事家也知道没有实际用处,所以被断然抛弃了。处于同一生产水平下,人们的思维大致相同,1959年,由于“继续跃进”的形势,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强行规定“十不种”,即不深翻一尺不种,每亩不施足十大车农家肥不种等,拉土送粪成为问题。为了应急,一时间全国兴起了“小车化”,即制作出一大批简易的地轱辘车子,由妇女儿童担当起青壮男子才能担当得起的脚力。第二年冬天开始经济大调整,那批发明就被劈成木柴用以烧锅。想来,木车流马的结局也不会二致。
                      汉中勉县西边黄沙镇黄沙街东头,是木牛流马的诞生地,今天有纪念亭显彰诸葛亮这一“功绩”。然而,截至“文革”时,当地农民的运输工具,除了少数马车外,独轮木车、四轮木车都极为罕见,日常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担子,一根桑木扁担,两只竹罗筐是最常使用的,运送土粪使用斗箕,麦捆捆好了,则用尖担向回挑。1969年修筑阳安(阳平关至安康)铁路,路基是用斗箕挑土垫起来的。这不是无关的废话,如果木牛流马有实用价值,自三国至“文革”之间的近一千八百年间,当地民众何以要淘汰先进而保留落后?淘汰科学而保留愚昧?因为木牛流马很不实用。
                      已经被民众淘汰了近一千八百年的木牛流马,今天的学者还要重新淘金,无异于重新研究永动机,这是诸葛亮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悲哀。在网上,我们可以查阅到千奇百怪的木牛流马,都出自今天的能工巧匠之手。用同一尺寸克隆出如此面目各异的物种,自然同诸葛亮关系不大,是今人的假冒!好在诸葛亮没有对发明申报专利,假冒当然没有触及专利法。造出来把玩把玩当然可以,如果用此去神化古人,怕是患有食尸癖。
                      -------------胡觉照《让人喷饭的木牛流马》


                      IP属地:广东45楼2023-11-12 09:39
                      回复
                        木牛流马之谜27:郭清华谈“木牛流马的必备要素”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23年8月31日
                        确定“木牛流马的必备要素”,这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事情。
                        任何一个木牛流马复原方案,都应该能够满足“木牛流马的必备要素”。

                        郭清华是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郭清华写《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
                        《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成了讨论木牛流马复原的基础。
                        在木牛流马吧,很多吧友会引用《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所确立的“要素”。
                        俺推崇《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的“要素”思维。
                        但是,俺对其中的一些【要素说法】并不认同:
                        1、郭清华认为【《制木牛流马法》是研究“木牛流马”的唯一根据】
                        俺认为正确的说法:
                        《制木牛流马法》是研究“流马”的唯一根据;而“木牛”的依据有《蒲元别传》和《制木牛流马法》。
                        2、郭清华认为【“木牛流马”是从动——既是人力推、拉,而不可能是自动行走】
                        俺认为正确的说法:
                        “木牛流马”的自行是中国古人的自行概念,即不用人在地上把持而行走,自行车正是其例子。
                        3、郭清华认为【一个“流马”一次可运载粮食280斤】
                        俺认为正确的说法:
                        板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46966毫升),每个流马装载米93932毫升。
                        这个要素错得比较严重,俺着重说明:
                        (1)、流马的装载量标准是容积!不是重量。
                        (2)、流马有两个板方囊,总容积93932毫升;可装水93.932公斤,可装米大概只有0.8*93932=75.1公斤(米的容重约=0.8)。
                        4、郭清华认为木牛【车轮子的直径是11厘米】
                        这个11厘米,是把“人行六尺,牛行四步”翻译为“人行六尺,同时牛行四步”而得出。
                        俺认为“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应该翻译为“人行六尺,然后牛行四步”。
                        ------------------------------
                        以下,为郭清华《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


                        IP属地:广东46楼2023-11-17 21:05
                        收起回复
                          以下,为郭清华《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
                          ------------------------------
                          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郭清华
                          【内容提要】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何许物也?一千七百多年来不乏有人研究,但是,他们各抒己见,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木牛流马研究者层出不穷,他们研究复制的木牛流马模型也是千奇百怪,形式多样。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这篇文章各自的认识理解不同,抓不住其中的基本特点与要素,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制木牛流马法》,结合自己多年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就复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和相关的特点要素,目的是,为研究和复制木牛流马者,提供理论上的一些参考。欠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复制 诸葛亮 木牛流马 几个 特点 要素
                          一、关于对研究木牛流马的几点基本看法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何许物也?一千七百多年来不乏有人研究,但是,他们各抒己见,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连弩、八阵图三项科研成果,最终就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遗留的三大难题,是一个难解之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木牛流马研究者层出不穷,他们研究复制的木牛流马模型也是千奇百怪。新闻媒体也先后报道过不少人研究复制木牛流马的成果,他们大都号称根据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文章内涵,“已经破解了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不少人因此还申请了《专利证书》,但是,他们都是昙花一现,经过新闻媒体的一阵炒作报道之后,很快烟消云散,没有任何结果。这是因为,他们各自对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都有不同的认识理解,抓不住其中的基本要素,因此,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什么样的木牛流马都有。
                          2005年3月和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和北京电视台先后来勉县特邀采访过笔者,希望本人就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谈谈看法,笔者根据多年专业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谈了《关于对研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点看法》:
                          (1)、“木牛流马”是两种运输工具,绝非统称一物,就是说,木牛流马不是一个物品。
                          (2)、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是研究“木牛流马”的唯一根据,抛开这一根据研究复制木牛流马,一定属于他自己附会、臆造的道具或者叫玩具,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3)、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证明,汉代以前,所有车辆都是轮子运动,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也不例外,是轮子运行,“转者为牛足”就是很好的证明。现代木牛流马研究复制者,有不少是靠四条木腿行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四条腿行走的结构原理是曲柄连杆,而曲柄连杆结构原理属于近现代工业机械的产品,和汉代的技术无关,因此,根本不靠谱。
                          除此之外,木牛流马也绝对不是“鸡公车”之类的手推独轮车,因为,考古资料表明,在东汉以前,独轮车已经在民间普遍使用,当时叫“辘车”。
                          (4)、“木牛流马”是从动——既是人力推、拉,而不可能是自动行走。因为,我们应该明白,在电能和蒸汽机出现之前,全世界所有车辆都是不会自动的。
                          (5)、根据《制木牛流马法》中说木牛是“头入领中,舌著于腹”,又“垂者为牛舌,刻者为牛齿”的描述,参考汉代“指南车”与“记里鼓车”的“减速齿轮”和“自动离合齿轮”原理与结构,笔者认为,“木牛”很可能是利用“垂者为牛舌”和“刻者为牛齿”的设计,安装了制动离合——即刹车原理的构件,“牛舌”就是制动离合手柄。因此,“木牛”有制动离合(刹车)的结构原理,这绝非是一般的装饰构件。
                          (6)、“木牛”或者“流马”的制作,应是由诸多相关的木质构件组合而成,其组合工艺应该是使用汉代普遍流行的榫铆工艺,绝对不能够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材料,如:焊接、冲压、铆钉、钢铁构件、铝塑构件、现代化工粘接物、橡胶材料、螺杆、螺丝等。
                          (7)、《制木牛流马法》说,“木牛载一岁粮”,是指一个“木牛”一次运载一个人一年食用的粮食。一个流马有“等板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根据《汉书.律历志》、汉刘向《说宛.辩物篇》和《居延汉简释文》,以及《考古》1962年2期、1982年5期与《文博》1985年第4期等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结合换算汉代与今天的度、量、衡数量,得出一个“木牛”一次运载粮食约600—640斤,一个“流马”一次可运载粮食280斤,学术界研究者基本认可这个标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所说的粮食,是指“大米”之类的净粮,因为,北伐前线不可能有条件加工面粉或者粗粮。从上述情况来看,无论是谁研究复制的木牛流马,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运载量标准,其结构组合与功用就可能有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年,诸葛亮的“木牛”或者“流马”往前线运送粮食,走的是秦岭高山500里栈道,一般要走25天左右,才能到达目的地。由于秦岭山地常年多雨和潮湿,木牛流马不但要考虑在山间崎岖道路行走的安全,而且还要需要考虑粮食被雨水淋湿而发霉的后果,假如一旦翻车,还要考虑粮食不受任何损失。因此,木牛流马在装载粮食的问题上,一定是要考虑密闭问题的,只有这样,才会不进水受潮和不易摔坏的。
                          (8)、“木牛流马”为什么会失传成为千古之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实用价值不理想。第
                          二,缺乏社会实用基础,无法传承。第三,作为军事之需的设计创制,本身就有一定保密价值,所以木牛流马无法真实再现。
                          上述八个观点随后在学术界和互联网上也公开发表了,目的是为研究木牛流马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在这八条观点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二条,因为,必须准确理解《制木牛流马法》,抓住这个根本,才可能在研究、复制方面有收获。


                          IP属地:广东47楼2023-11-18 23:36
                          回复
                            二、准确理解《制木牛流马法》是研究复制木牛流马的根本
                            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制作和首次使用“木牛”是在建兴九年(231)春诸葛亮出军“围祁山”之时,次年(232)便“休士劝农于黄沙”并“作流马木牛”。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驻五丈原”时,“始以流马运”粮。从这些记载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最后是只见流马而没了木牛。据此分析,“木牛”当创制于建兴五至八年(227—230年)之间,“流马”创制于建兴十至十一年(232——233)。这说明,诸葛亮在制作使用“木牛”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创新,又研制了比“木牛”先进的“流马”而取代了“木牛”,绝不是诸葛亮故弄玄虚,把同一种运输工具前者叫“木牛”,后者叫“流马”,它们是造型各异、功用不同的两种运输工具,而不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统称。
                            《制木牛流马法》出现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相诸葛亮集》之中,它是研究“木牛流马”的唯一根据。但是,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深奥难懂,神秘莫测,因此,不少人曲解内涵,还有人望文兴叹,认为《制木牛流马法》很可能是后世人编造出来的,研究木牛流马,根本没必要去理会它,这纯属没有根据的说法。
                            西晋泰始十年(274年),陈寿汇集了诸葛亮的二十四篇文章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并以此书奏之晋武帝司马炎,陈寿因此被“封为著作郎”,称陈寿“有良史之才”,是“当代人写当代事”。陈寿汇编的这些文章,是在诸葛亮死后整四十年成书的,资料来源应当是流传下来的诸葛亮原作文章,是十分可靠的,不用质疑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选录了各种史料140余种,其中有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一文,说明他当时还见过陈寿汇编的《蜀相诸葛亮》一书,所以,其资料是后世人了解和研究诸葛亮“木牛流马”唯一最早而详尽的史料,唐、宋以来的史籍都收录了《制木牛流马法》这篇文章,它的真实可靠性毋庸置疑。因此,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来推翻《制木牛流马法》之前,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如此看来,抛开《制木牛流马法》去研究复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毫无实际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三、诸葛亮《制木牛流马法》原文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軮,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IP属地:广东48楼2023-11-21 09:03
                            回复
                              四、关于复制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
                              从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不难看出,文章枯燥难懂,似读天书。难怪上千年来很难有人以此将木牛流马复制成功,因此,历来就有人就怀疑《制木牛流马法》存在的真实性,还有人认为其中的文字有可能是抄错了。
                              《制木牛流马法》中,木牛只有各个部件的名称,结构与形象描述,还有部分作用和功能说明,但是整体上缺乏各个组合部件的尺寸。
                              流马只有各个部件的尺寸,没有部件组合结构原理和功能说明。特别是,有些部件如后载克,不知道是何部件,难以理解。靬(音jian),这样好的一大块皮革部件不知道安装在哪里?起什么作用?三脚杠究竟安装在哪里?起什么作用?一概不知。
                              但是,认真阅读分析诸葛亮《制木牛流马法》,其中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要素,如果抓住这些特点和要素,才有可能复制出靠谱的木牛流马。否则,无论再辛苦努力,复制出来的木牛流马肯定和诸葛亮无关。比如:
                              1、关于木牛的复制特点和要素:
                              从整体来看,如果严格按照《制木牛流马法》中木牛的介绍,用汉代的科学技术和材料复制木牛看起来比较容易成功。但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和要素:
                              (1)、根据《制木牛流马法》中对木牛的整体介绍,木牛的外形必须是由几十个不同木质构件组合的完整的牛,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牛的形体,它就一定不是诸葛亮的木牛。它们的组合,一定是用汉代榫卯关系将各个名称的木构件组合成为一头完整的木牛,而不是用简单的几块木板拼凑。特别是,这种组合绝对不能够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材料,如:焊接、冲压、铆钉、钢铁构件、铝塑构件、现代化工粘接物、橡胶材料、螺杆、螺丝等。
                              (2)、《制木牛流马法》说,“双者为牛脚,一脚四足,转者为牛足”,证明木牛行走一定是靠人力推拉的轮子运动,而且牛足上分别安装有四个轮子,如同今天飞机的起落架。
                              (3)、《制木牛流马法》说,木牛“细者为牛軮,摄者为牛秋轴”,这两句说明一个问题,前者是说人力牵拉的细细牛皮绳,后者是说固定牵拉牛皮绳的小木桩。摄,就是拴住牵拉的细细牛皮绳的意思。秋轴,就是拴牛軮——皮绳的小木桩。说明木牛是靠人力后面推,前面拉行走的。根据老百姓历来将绳索拴在牛鼻子鼻孔牵牛的习惯,“牛秋轴”的小木桩应该是在牛的鼻子上。
                              (4)、《制木牛流马法》又说“牛仰双辕”,辕,是驾车的必备部件,先秦以前是单辕,先秦以后是双辕,如,人力车为两轮双辕,鸡公车为独轮双辕,木牛也是双辕。由于木牛靠的是人推,上坡和路况不好的时候是后推前拉,因此,木牛的双辕应该是在后腿两侧,它是人力推动木牛的必备工具,更是木牛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制木牛流马法》中还说“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根据汉代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汉代的六尺是今天的140厘米,这样的距离木牛的车轮子转了四圈,一圈的长度就是35厘米,车轮子的直径是11厘米,可见木牛的轮子直径特别小,难怪一天才行走二十里。
                              (6)、根据《制木牛流马法》中“垂者为牛舌,刻者为牛齿,头入颔中,舌著于腹”的描述,结合汉代相关科学技术和记里鼓车、指南车减速齿轮的应用,诸葛亮当时在木牛的舌、齿与颈部、前腿到轮轴之间很有可能设置有制动刹车原理装置;
                              (7)、《制木牛流马法》中说“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证明牛腹是木牛装载粮食的唯一设计,而且有密闭的盖子。如果两面用“曲者为牛肋”的构建覆盖后,就根本看不见装在牛腹里面的粮食,更不容易轻易地打开“覆者为牛背”的盖子。
                              (8)、《制木牛流马法》还说,一个木牛一次可以“载一岁粮”。根据相关历史和考古资料的记载与换算,汉代一人一年大约食用粮食600—640斤。如果一个木牛牛腹的承载量达不到这个标准,那就一定不是诸葛亮当年的木牛。
                              需要说明的是,运往前线的一定是大米、面粉和豆类这样的细粮,因为前线没有条件加工粗粮。特别是,由于秦岭以南历来多雨,木牛一天才群行才20里, 500里栈道一个单程运输的时间起码是25天左右,因此,木牛的牛腹仓盖一定是密闭的,以防潮、防水,这是不用质疑的。
                              木牛的大小尺寸,可以根据牛腹容积的大小比例来参照。
                              2、关于流马的复制特点和要素:
                              尽管《制木牛流马法》中流马很难让人理解,但是,也有它的特点和要素,如果有人复制诸葛亮的流马,就必须完成以下三个要素,那就是:
                              (1)、外形如大象,《制木牛流马法》中说流马“形制如象”就是证明;
                              (2)、《制木牛流马法》中流马有“等板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也就是说,流马有两个木箱装粮食,总共是四斛六斗。根据汉代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而知,一个流马一次能够装载280斤粮食,如果达不到这个承载量,就不是诸葛亮的流马;
                              (3)、《制木牛流马法》中说流马有“前后四脚”,因此,它不但有前脚、后脚和前杠、后杠之分,关键是它在前、后脚上都安装有前轴、后轴,轴是安装轮子的,这说明,流马也是四个轮子,靠人力推拉行走的。


                              IP属地:广东49楼2023-11-27 1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