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月作为一个没有出门的黄花闺女,来养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在当时封建社会里,是要承受极大的社会舆论的负面压力,她逃往外地,艰难地把柳宝养大成人。柳明月的心理上也是经过了一种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煎熬,是对一个生命原始的善意的母性的保护和对忠良的保护支撑着她走过18年的艰辛岁月。赵贞玉在演柳明月时,添加“喂奶“一场戏,是其他剧团的《绣花女传奇》中所没有的。这场戏来自于赵贞玉看了《上海文学》里边一个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右派带着一个孩子逃跑,藏到野地里。这时有一个姑娘在地边剜野菜,右派把孩子交给了姑娘,她就逃跑了。姑娘把孩子抱回了家里,村人纷纷议论,说她作风有问题,抱回了一个私生子。村人的恶言秽语,家人的反对,她没法在村子里待下去,就搬到村外的年久失修的砖窑里住下,天天靠煮野菜把孩子拉扯大。右派平反,回到村子,找到孩子,真相大白,家人和村人才知道冤枉了姑娘。当时她一个黄花闺女带一个孩子,孩子一到晚上就用手捞摸,想吃奶,就爬到姑娘的乳房上,姑娘满脸羞红,便一把孩子推到一边,孩子“哇哇”大叫,为了救活孩子,已经走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看着哭叫的孩子,含泪把他抱到怀中,就让他吃自己的奶,孩子不哭了。赵贞玉感到这篇小说中人物跟柳明月的碰到的事情有相似的地方,心理上也有相似的顾忌,这个事情讲述的是现代的事,更加真实感人,她就跟老伴商量要把喂奶这场戏加到《绣花女传奇》里。加进去以后,剧团里有人提出了问题,作为一个姑娘,她让孩子吃奶,她有奶嘛?赵贞玉也考虑到了这个实际问题,但是加进去以后,增加了剧情的感染力,和生活的真实性。再演出时有观众在下边说到,又有观众回答,可以让孩子吃,她可以用来哄孩子,再喂他其他东西。情节在观众中也显得顺理成章,后来就没人再追究这个问题了。她保留了这场“喂奶”,突出了生活气息。戏曲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江洪导演看了以后,感到这场戏加的有生活感,显得真实,拉近了观众与戏曲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