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贞玉起初是大本嗓,嗓子条件并不好。1960年赵贞玉又开始倒嗓,一下子没了嗓子,内心十分着急,一时找不到好的办法。当时东风剧团在北京排《打金枝》,赵贞玉忧心忡忡地问宋淑云:“老师用唱京剧的嗓能唱豫剧嘛?”宋淑云看着这个勤奋而着急的学生耐心地说:“妮,你试着唱唱,我听听。”赵贞玉就模拟京剧的假音去发声,宋淑云听后告诉赵贞玉:“妮你就用这个嗓再找找,我听着行。”赵贞玉不会唱京剧,就用“嘀咕”发音,实际上用的是夹板音的小嗓,宋老师说:“这个音挺好,你就用这个音,练这个吧。”赵贞玉苦恼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练声成为解决她发音的头等大事,每天早上一早就出去喊嗓子。她内心一直想找一个老师跟她调调音,机会来了,1962的夏天东风剧团为了提高学员的演唱水平,外派学员到河南向豫剧名家学习唱腔:一队派赵贞玉、胡小凤、李素芹、牛淑娴到许昌找桑振君学习小嗓的发音唱腔,二队派几个男演员到陕西学习翎子功,三队派董秀香等到四川学习花旦,四队派演青衣的到安阳找崔兰田学习。四人来到许昌后,桑振君让她们跟许昌市豫剧团的演员联合演出,赵贞玉演莺莺,牛淑娴演红娘。桑振君看了她们的演出,从她们四个目前的唱腔上,分别指出不足,如吐字、发音、运气和共鸣的运用上。那是赵贞玉第一次开始接触桑派,跟桑振君学习了《秦雪梅》中“小丫鬟领我进花园”一段,老师强调吐字时不同的音在口腔里找不同的位置,一时还不得窍门,在回去的练声中,不断地反复地揣摩桑老师指出的不同位置的练声和换气不着痕迹的处理,但是嗓子还没完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