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7贴子:239,959

回复: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焯认为,张良的第二代张不疑因犯不敬罪被削官夺爵后,一直是没落的。直到第六代张千秋才诏令复家,给一个“公乘”的爵位。所以,张千秋称“阳陵公乘”。在西汉末期,子孙都是在阳陵居住的。没有机会迁徙到四川犍为定居。四川犍为的张皓不是张良后人,是攀附的。所以,张鲁,张道陵也不是张良子孙。


IP属地:江苏53楼2023-08-25 19:07
收起回复
    阳陵公乘张千秋,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五代后嗣,在汉宣帝刘询执政时期,被恢复部分列侯权益。
    张千秋,是张良的来孙(第五代后嗣),汉宣帝刘询在元康四年曾对西汉开国功臣的后裔进行过一次恢复祖上列侯权益的行动,称为“诏复家”。张千秋当时居住在阳陵,爵位是二十等爵制中第八级的公乘,被皇帝刘询恩典诏复家,恢复部分列侯权益。


    IP属地:江苏55楼2023-08-28 21:51
    收起回复
      犍为武阳张氏出身考证:
      按《后汉书•张晧传》曰:“张皓,字叔明,犍为武阳人也。六世祖(张)良,高帝时为太子太傅,封留侯。”据此则张皓、张纲、张翼为张良后裔。但查阅比《后汉书》先出的《益部耆旧传》:浩字叔明,治律、春秋,游学京师,与广汉钅覃粲、汉中李郃、蜀郡张霸共结为友善。《华阳国志》:张皓字叔明,武阳人也。以文聪明,辟大将军掾,迁尚书仆射,彭城相,进隐士闾丘迁等,徵拜廷尉。《续汉书》:纲字文纪,少以三公子经明行脩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以高第为侍御史。《三国志•张翼传》: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迹。《华阳国志》:张翼,字伯恭,文纪曾孙也。………翼子微,笃志好学,官至广汉太守。以上四部史书比《后汉书》早出一百余年,记载的四人传记,皆未云是张良之后。武阳张氏后裔则以张皓、张纲为祖。
      又《汉书•张良传》曰:“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国除。”《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千秋(五世孙),诏复家。”张良之子张不疑公元前177年夺爵,至前62年,在115年间张良后裔基本没落无闻。这段时间给后世之人攀附张良提供了机会。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良生不疑。不疑生典(无载)。典生默(无载)。默生大司马金(无载)。金生阳陵公乘千秋(五世孙),字万雅。千秋生嵩(无载)。嵩五子(七世孙):壮(廷尉,无载)、赞、彭、睦、述。壮生胤(八世)。胤生皓(九世),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
      从《宰相世系表》中可以看出,张不疑之后,张千秋复家前,失载的三代人都标明了出来。张典、张默只有名字,并未出仕和有爵位。而张金竟然官至大司马?这是没有记载的,以张氏当时家势来看,不应如此。再看《后汉书•张晧传》:“六世祖(张)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复为廷尉。其年卒官,时年八十三(虚岁生年为公元50年)。”又《后汉书•廉范传》曰:“蜀郡太守张穆,(廉)丹之故吏。”《文士传》曰:“留侯七世孙张赞,字子卿,初居吴县相人里,时人谚曰:相里张,多贤良,积善应,子孙昌。”《后汉书•循吏列传》:“时,天下新定(光武一统),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按《汉书》、《后汉书》,”张千秋与张皓差一辈,生年却相差120-150年之间。因此《宰相世系表》贴心的给张皓降低了三个辈分。张赞家族于两汉之际迁居吴县,《宰相世系表》却以蜀郡太守张穆为吴郡张氏始祖。表或杜撰,或以当时名人为兄弟,冠以张良七世孙,说其分居四方。张皓也从张良六世孙变成了九世孙,以六世算,张良、张皓相差近300年,大约代代50岁才生子。因此《后汉书》、《宰相表》中犍为张氏、吴郡张氏的世系,大概系伪造。应该是东晋、刘宋时,在九品中正影响下攀附所致,又为范晔和唐人所采用。
      武阳张氏在张翼之后,家世也未完全中落。按《华阳国志•犍为士女》:“翼子徵,笃志好学,官至广汉太守。”《华阳国志•大同志》曰:“(永嘉)六年,龙骧将军、江阳太守张启与广汉罗琦共杀异。异字彦明,蜀人也。启复行三府事,罗琦行巴郡太守。启病亡。启字进明,犍为人,蜀车骑将军张翼孙也。”又“初,罗尚之在成都也,与李雄攻战。郫令犍为张昕钦明每摧破雄,雄众惮之。”因此武阳张氏在西晋、成汉、东晋、刘宋统治益州期间,大概率还是犍为豪强,世为将军、太守。又按《华阳国志•巴志》:江州县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北水有铭书,词云:“汉初,犍为张君为(巴郡)太守,忽得仙道,从此升度。”此张君或是武阳张氏之先人。这与吴郡顾氏有些相似,在顾雍之前,也只有曾祖顾奉仕至颖川太守,但顾氏至孙吴、两晋、南朝时,已发展为吴中四姓,世代公卿,家族品级、阀阅很高。而武阳张氏则以土著豪强出仕守、将,世代领兵,未任清要之职。因此为提高家族出身和品级,才奉张良为祖。
      其他可能攀附张良之族的记载。
      《汉书•张汤传》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后汉书•文苑下》:“张超字子并,河间鄚人也,留侯良之后也。《宋书•张茂度传》:“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始迁于吴。”可以看到,在东汉之后,只要史书、谱牒说是张良后裔的,基本都挑的七世孙为始迁祖。盖时当王莽之世,汉末大乱也,难以考察。之后又经历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十六国的多年战乱,各地旧族迁徙、衰亡。谱牒遗失,墓、碑掘碎。旧族名门、新晋士族为各自利益纷纷合族续谱,或冒名伪造。
      又《后汉书•张敏传》曰:“张敏字伯达,河间鄚人也。”《三国志》曰:“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张敏、张郃及后人未能相继为公卿、士族,不然,在史书中或“可为张良之后!”


      IP属地:江苏56楼2023-08-28 22:21
      收起回复
        这个四川犍为武阳张氏,以张皓为代表的,按照以上的论述,都是冒认张良之后。张道陵,张衡,张鲁,按何焯的研究,也是冒认张良之后。吴郡张氏也是冒认张良之后。


        IP属地:江苏57楼2023-08-29 10:39
        回复
          1张华--2张祎--3张舆---4张?(佚名)--5张次惠--6张穆之---7张弘籍----8张缵----9张希-----徐州赤松堂张氏。


          IP属地:江苏61楼2023-09-04 21:28
          回复
            很多张氏族谱,说张华的儿子张韪随晋元帝南渡,在南京繁衍一百多年后,又迁河东,等等,其实,晋书张华传明确记载,张华,及二子张祎、张韪都在八王之乱中被司马伦杀害了。只有孙子张舆外出逃脱。张韪在西晋时期就被杀了,如何南渡,又如何北归。这是不了解历史,胡编的。新旧唐书造假,从唐代至今,被很多史学家诟病。很多编家谱的还把新唐书作为史籍经典而引用。实在不可取,不可信。


            IP属地:江苏62楼2023-09-06 20:06
            收起回复
              良-不疑-典-默-金-千秋-嵩-壮-胤-皓-------这是新唐书记载的。张千秋是张良的五世孙,汉元康四年,汉宣帝看到留候子孙已经没落,念及留候张良的功绩,对其子孙诏复家,赐张千秋“阳陵公乘”,二十等中的第八等。非常普通,只是有个饭票能按月领点工资罢了。大司马张金这么有名气,何须汉宣帝再赏个小小的“公乘”,何须再下诏“复家”。复家的意思,就是恢复世家,士族之家。从此,可以做官了。可见,张金的“大司马”是造假,多了张金,张千秋就成为六世孙子了。其实,张千秋是张良五世孙。张不疑被削官夺爵,差点丢了性命,倾其所有家财才保住性命,从此,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守城更夫。留候世家,百年不振。到五代孙张千秋才重振家业,你说张金能是“大司马”吗?这个张金也未见史书记载。
              由此可见,“新唐书宰相世家”的作者造假。何焯认为,张良的子孙一直居住在阳陵(咸阳)。至少到西汉末年,没有迁移外地的。王莽之乱,也不是张良子孙向外迁徙的理由。一个没落家族,没有做大官的(家中没有大量钱财田产),是不怕乱民,乱兵来哄抢的,为什么要向外迁徙。大家都知道故土难易,薄田难舍。所以,何焯认为,东汉的张皓(四川犍为人)是冒附张良子孙。张鲁也是冒附张良的子孙。


              IP属地:江苏63楼2023-09-07 10:10
              回复
                以下摘自《汉天师世家》:
                洪武九年正月十五日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药宋濂撰。
                嗣汉四十二代天师张真人,以《世家》一卷,命上清道士傅同虚徵濂序其首。简濂闻古者名世诸臣史官,必为序其世系,表次以传,所以敦本始,昭功伐也。尸于神明之胄理,有不可得阙者。今所辑《世家》,祖始于留文成侯,而其上则无闻焉。濂因据氏族掌书补之,复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阅辄知大都,而其详别见于左方。云序曰:张出自姬姓,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弓矢,正始造弓矢,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君巫,君巫生趋,趋生骼,其孙曰抑。朔至三卿分晋,张氏事韩,韩相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开地生平,相厘王,悼惠王。平生良,字子房,汉太傅留文成侯,居沛之丰邑,生二子,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嗣侯生二子典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千秋,千秋字万年,万年生嵩,嵩生五子,壮赞彭睦述其后,多以功烈著传。至于唐,列为安定,范阳,太原,南阳,炖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荣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族,中出宰相凡十七人。
                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桐梧真人大顺,大顺生汉天师道陵,是为玄教之宗。
                另据道教人士高续道道长多年研究走访各支张氏族系并查阅大量史料,同样可以很明确的得出结论,张道陵天师的世系是非常明确的世系:
                这个自信满满非常明确的世系,也是取自《新唐书宰相世家》,“不疑嗣侯生二子典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千秋,千秋字万年,万年生嵩,嵩生五子,壮赞彭睦述其后,多以功烈著传。至于唐,列为安定,范阳,太原,南阳,炖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荣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族,中出宰相凡十七人。” 张说,张谏之、张九龄,张嘉贞,张去奢。。。。等十七个宰相。


                IP属地:江苏64楼2023-09-12 22:48
                回复
                  一世:留侯张良生子二,长子不疑,次子辟疆,不疑嗣爵,辟疆拜侍中
                  二世:不疑生子二,长子典,次子高
                  三世:高生通
                  四世:通生无妄
                  五世:无妄生里仁
                  六世:里仁生皓
                  七世:皓生纲
                  八世:纲生大顺
                  九世:大顺生陵(亦作道陵)
                  十世:张道陵(道教创始人)


                  IP属地:江苏65楼2023-09-12 22:49
                  回复
                    七世:张皓;八世张纲。后汉书上注明张皓是张良的六代孙。到他这里又成为七代孙了。张千秋是张良五代孙(阳陵公乘)。张千秋和张皓差一代,时间相隔近百年。何焯考证不认可是张良后人。虽是宋濂撰写,也不可信。


                    IP属地:江苏66楼2023-09-12 23:00
                    回复
                      洪武九年正月十五日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药宋濂撰。宋濂的头衔是“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 。但他是依据“新唐书”而作考证。新唐书被后世史学家平定为胡编乱造。没有史实依据,牵强附会。
                      “平生良,字子房,汉太傅留文成侯,居沛之丰邑,生二子,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嗣侯生二子典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千秋,千秋字万年,万年生嵩,嵩生五子,壮赞彭睦述其后,多以功烈著传。” 这些显然是取自新唐书。


                      IP属地:江苏67楼2023-09-14 22:07
                      回复
                        张千秋的爵位:”公乘”。因他居住阳陵,所以称阳陵公乘。不是阳陵公。也不是阳陵侯。公、侯的爵位大了去了,位列三公,封侯拜相。
                        公乘,第8级,即使不作战也可以乘坐公家战车,所以叫公乘。同时公乘也是普通吏民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不能再往上升为"五大夫",只能把多出来的军功转让给儿子或兄弟。 可能还有一点薪资。不要觉得公乘是多么大的爵位。按现在的说法,给个公务员身份,有工资,出门时可以乘车免费,就这么点优惠待遇。
                        我看到清河张氏族谱中,张典,清河太守。张金,大司马。张千秋,阳陵侯。张不疑被国除后,散尽家财保住一命,成为一个守城更夫,留候世家从此百年不振。到了张千秋从赐个“公乘”。张典凭什么当清河太守?不是世家,公爵,士族子弟,公推,举孝廉根本没有你的份。都百年不振了,家中还有出仕当清河太守的,张金还是大司马。这是世代官宦,家中有专用车马,何须再赐“公乘”,不是打脸,羞辱吗。可见,很多张氏族谱不可信。


                        IP属地:江苏69楼2023-09-17 12:25
                        收起回复
                          今天在网上拜读了清河郡的“金鉴堂”。
                          提起“金鉴堂”都知道是张九龄的子孙谱系所尊的堂号。这个是化孙公的谱系。从一世祖张挥,张侯,张老,张髓,一直到张良---张不疑----张典、高---张金--张千秋---张嵩--张壮、张赞、睦、彭、述。这是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抄录的。张平--张华---张韪(随晋元帝南迁江左)--张轩---张次恭(晋吏部尚书)---张甫之---张弘闲(迁洛阳)--张纶--张隆---张文纪----张俊---张守礼---张君政。.........至140世张化孙。
                          这里要指出:1.张华的次子张韪,在“八王之乱”中和哥哥张祎,父亲张华都被司马伦杀害了。不可能在东晋南渡健康(江左)《晋书》记载的很明确。
                          2.《晋书》记载张华的孙子只有一个张舆,张韪没有后人,不论张轩还是张桂都不是张华的孙子。
                          3.张化孙是张九龄的后裔。先祖张守礼挂在张俊名下。有挂在张华八世孙南梁张缵名下的,还有挂在张缅儿子张傅名下的,同一先祖张守礼在不同的家谱中,都不一样。可见,所编族谱不可信。


                          IP属地:江苏70楼2023-09-17 21:43
                          回复
                            范阳张氏的代表人物-----------张华
                            王符列举了诸多汉代张姓著名人物,说明汉代时期张姓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张姓持续迁徙,人口滋长,发展很快,以致“司邑闾里,无不有张者”。郭锋统计两《汉书》中张氏立传人物有里贯记载的共41人,表现出张氏活动地区从晋、豫、徐地区向北、西、南的扩展。其中,北到涿郡河间,西到河西敦煌,西南则入汉中、南阳、蜀郡,南至江南吴郡一带。而《三国志》共有张氏25人计有里贯,在两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彭城、广陵等江淮地区,东平等河北、山东地区
                            及云中晋北地区。
                            1迁播的张氏家族中,有一支来到了北方的涿郡方城之地,他们慢慢发展成为了中古时期张姓几大郡望之一的范阳张氏。
                            2关于这一支张氏的迁徙情况,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晋书·张华传》载:“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父平,魏渔阳郡守。”
                            3张华是这一支张氏在西晋时期的代表人物,生于魏明帝太和六年,4那么这一支张氏至迟于236年就已经迁往了范阳方城。《晋书·地理上》幽州条下有范阳国,志文载:“汉置涿郡。魏文更名范阳郡。武帝置国,封宣帝弟子绥为王。”
                            5但《水经注》卷十二圣水条下载:“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六年置,……晋泰始元年改曰范阳郡。”
                            6又《宋书·州郡志二》冀州条下:“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涿为范
                            阳”
                            7则《晋书·地理志上》有误。
                            8晋武帝泰始元年时涿郡被改置为范阳郡,后又于郡置国。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于范阳张氏张华之前的世系有详细的记述:
                            (张)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郡公。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将张氏范阳这一支张氏认定为西汉张良之后,但所列人物,考诸史籍多有不合,或于史无征,这其中所列举的人物,除了张良、张不疑、张千秋、张皓、张平、张华之外,均不见于史书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这一支张氏最早迁居范阳的人物是张宇,他任官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不过从他任官的记载来看,本身就存在疑问。张宇父张皓,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卒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那么其子张宇生活年代肯定是东汉(大约70---140年),不会晚至西晋。


                            IP属地:江苏73楼2023-09-19 21:45
                            收起回复
                              三国魏黄初七年 (226) 改涿郡置,属幽州。治所在涿县 (今河北涿州市)。《寰宇记》卷70涿州:范阳郡 “取汉涿县在范水之阳以为名”。涿郡到西晋时才改称范阳,汉魏之时范阳仅为涿郡下一县,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有误。《汉书》张皓传未记载张宇是其儿子,只有张纲。依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判断这一支张氏最迟不晚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迁往范阳(时为涿郡属县)。
                              《晋书·张华传》载:“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父平,魏渔阳郡守。”也没有交代他的先祖是张宇,爷爷是肥如侯张梦成。张华的爷爷如果是侯爵,到张华这一代不至于沦为放羊娃。
                              张华是不是汉留侯张华的后裔?网上普遍认为张华是汉留侯张良的第十六代孙。
                              从张华子孙范阳张氏出土墓志铭中看,张盈,张轲,张妙芬,张贵男,张贤五方墓碑的墓志铭,都认其是张华的九代孙,十代孙,都认是留候张良的后人。
                              张贤的墓志铭:君讳贤,字明宗。其先幽州范阳人也。自晋元南迁,迁往江宁。梁季北阻,西归京洛。昔文成(留候张良)得黃石之书光隆汉【廷】,壯武(壮武郡公张华)识酆城之气变理晋邦。自是冠冕相承公侯踵武。君即司空(张华)十世孙矣。


                              IP属地:江苏74楼2023-09-19 21: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