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碑》作于至德二年 (757) , 撰碑人徐浩与墓主张九龄关系, 据《碑》称:“浩义深知己, 眷以文章, 礼接同人, 惠兼甥舅。”张九龄开元十九年三月自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入拜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而徐浩仍在充集贤校理任, 二人有交往。此前, 张九龄恩人张说和徐浩同在朝中, 开元十六年五月玄宗作《喜雨赋》, 张说、徐安贞、徐浩等均有和作。《玉海》卷三一:“唐玄宗《喜雨赋》, ……张说等和者五人。……十有六年。”《张燕公集》卷一《喜雨赋》应制:“是月也, 朱明已半, 紫油未吐, 恐降灾兮此下人, 罄虔祈兮我明主。”玄宗原赋及徐安贞、贾登和作, 分见《全唐文》卷二○、卷三○五、卷四○○。徐浩在集贤校理任, 奉和御制诗赋, 甚为张说赏重, 谓为后进之英。《旧唐书·徐浩传》:“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 调授鲁山主簿。说荐为集贤校理, 三迁右拾遗, 仍为校理。”《全唐文》卷四四五张式《徐浩神道碑》:“始擢汝州鲁山主簿, □□□卑, 时论称之。无何诏征, 俾□□贤院。大学士燕国公张, 文之沧溟, 间代宗师, 尝览公应制《喜雨赋》及《五色鸽赋》兼和制等诗, 曰:‘后进之英, 今知所在。’□为上闻, 赐帛出于中禁, 依声播于乐府。”张说、张九龄、徐浩三人关系非同一般。不仅如此, 张九龄弟九皋于徐浩亦有推奖之功, 张式《碑》云:“迁金部员外郎, 转都官郎中, 充岭南 (阙八字) 求成俗, 事多诈滥, 吏 (阙四字) 公 (阙二字) 洁 (阙四字) 憎枉, 信义必行于夷獠, 廉平可动于鬼神, 五岭百越, 颂声四合, 同诣方面, 请建旌德碑。都督张九皋为之飞章, 朝议以为主圣臣忠, (阙一字) 建圣德颂, 人到于今歌之。”基于徐浩与张说、张九龄及张九皋的关系, 其所作张九龄碑或有过誉之处, 但所述平生诸端当与事实相符。换言之徐作张碑, 有可为之讳者则必为之讳。徐浩写《碑》时为何要交待张九龄之曾祖“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为土著姓”, 依通行撰碑体式, 徐《碑》可写成“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家于此”。《旧唐书》本传即云:“张九龄, 字子寿, 一名博物。曾祖君政, 韶州别驾, 因家于始兴, 今为曲江人。”《新唐书》本传亦云:“张九龄, 字子寿, 韶州曲江人。”而徐安贞《唐故尚书右丞赠荆州大都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公姓张氏, 讳九龄, 其先范阳人, 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张九皋神道碑》云:“公讳九皋, 其先范阳人也……皇朝以因官乐土, 家于曲江。”
徐安贞《铭》、九皋碑、徐浩《碑》分别作于公元741、769、757年。张九龄自忤旨见逐直至去世, 即离开政治中心。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 才使玄宗想起张九龄生前的谏劝, 安史之乱前, 张九龄曾建议除去安禄山, 徐《碑》云:“平卢将安禄山入朝奏事, 见于庙堂, 以为必乱中原, 固请戮之。”可玄宗不纳, “及羯胡乱常, 犬戎逆命, 元宗追叹曰:‘自公殁后, 不复闻忠谠言。’发中使至韶州吊祭”。此事经历史学者的描述, 张九龄的政治才能和“先见之明”的智慧得到抬升, 身经安史之乱的人备感张九龄英明预见, 而此时徐浩撰碑出于对张九龄的崇敬无论从公或私两方面来说都应美言才是, 徐浩特别提到“因为土著姓”当是不得不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