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6贴子:239,957

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看了很多家谱,张姓的都称是张良的后人。从唐代的宰相就造假,攀附张良。当然,在当时是攀附西晋司空张华,张华是汉留侯张良的第十六世孙,攀上张华,或张华的子孙,就等于攀上张良了。
今天,我就摘录一下权威,历史学家的考古,根据墓志铭揭露的几家和张良,张华的攀附关系。
声明一下:我只是搬运工,转载的文章。


IP属地:江苏1楼2023-06-06 09:06回复
    根据《范阳张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论文
    范阳张氏是指西晋张华的子孙。 而唐代范阳张氏后裔多是攀附。
    唐代的范阳张氏,主要包含张柬之家族、张说家族、张九龄家
    族、张嘉贞家族和张去奢这五家家族。
    其中张柬之、张说、张九龄和张嘉贞等家族的世系并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出土墓志,而张去奢家族与范阳张氏的关系仅见于出土墓志。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第三章第五节中论述入唐范阳张氏时主要也是讨论了以上五个家族,故笔者讨论唐代范阳张氏的真伪问题将以以上五个家族为主。
    张柬之家族的墓志出土较多,自清代以来,大概有11方。新旧《唐书·张柬之传》均记载张柬之为“襄州襄阳人”,但墓志和《新表》都称张柬之家族为南朝范阳张氏的一支。《新表》所载世系关系如下:安之——弘策——紑——则——玄弼——柬之——漪墓志中关于张柬之家族世系的记载如下:
    《唐故著作郎张公(漪)墓志》:
    策——则——玄弼——柬之——漪
    《唐故秀才张君(点)墓志》:
    贞——□——□——策——□——□——□——柬之——嶧——典
    所谓“严格意义上的范阳张氏”,其实就是指他们是否是张华的后代。因为我们早在第一章中就指出,张华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已经将范阳张氏家族提升至士族地位。魏晋范阳张氏形成之后,永嘉时,张舆南渡,范阳张氏开始在南朝发展。唐代自称范阳张氏的家族,除了张柬之之外,其他的都是直接与西晋张华发生联系。且在编排世系的时候,通常在张华和这些家族能够有记忆的祖先之间有许多代的缺失,并没有多少证据能够证明这些家族确实是张华的后代。
    《大唐榖城县令故张府君(曛)墓志》:
    策——玠——则——玄弼——柬之——峄——愿——曛
    从《新表》与以上墓志所载世系中,我们能够看出二者有许多地方一致,但更多地方不同。除去残泐不清的《张点墓志》外,《新表》与上引墓志在“则——玄弼——柬之”这一段世系上是一致的,其中《新表》载张则为沣阳令,玄弼为益府功曹参军。《唐故著作郎张公(漪)墓志》载:“君讳漪,字若水,……隋沣阳令、讳则府君之曾孙;皇都督安、隋、郢、沔四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讳元(玄)弼府君之嫡孙。”《大唐榖城县令故张府君(曛)墓志》载:“公讳曛,字继明。……参军生则、隋比阳、沣阳二县令。高祖玄弼,唐长安县尉、益府功曹参军,赠都督安、随、沔、郢四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而《唐故益州大都督府功曹参军事张君(玄弼)墓志铭》记载张玄弼“七徙职为为益州府功曹参军事”。从《新表》和墓志关于张则与张玄弼的任官记载来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张柬之至张则的世系是比较可靠的。 但从张则往上的世系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新表》载张则父为张紑;《大唐榖城县令故张府君(曛)墓志》载张则父为张玠。其中的“紑”和“玠”字形相近,可能是墓志刻误。《新表》记载张紑任官为“周宣纳上士,隋巴州录事参军”,张曛墓志中记载张玠任官同样为“周宣纳上士、隋巴州录事参军”,故此二人应为同一人。但《唐故著作郎张公(漪)墓志》载张则父为张策,并没有相隔一代。
    又《新表》记载张柬之一支为南朝张安之的后人,而张安之是南朝范阳张氏。上一章中我们提到了张安之,他和他的兄长张穆之均是张华六世孙孙、南迁的范阳张氏张舆(张华之孙)的后代,而上引《唐故秀才张君(点)墓志》载:“九代祖贞,自西晋入东晋;六代祖策,去西魏自南齐。”这里记载张柬之的祖先也是从西晋入东晋,但并不是张舆,而是张贞。且《唐故著作郎张公(漪)墓志》载:“四代祖策,从后梁宣帝入西魏,子孙遂家襄阳焉。”《大唐榖城县令故张府君(曛)墓志》载:“五代祖策,梁岳阳王谘议参军、赠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我们看到,墓志均提到了“策”这个人。《新表》记为张弘策。
    张弘策在《梁书》、《南史》均有传,是南朝范阳张氏崛起的重要人物,死于天监元年(502)五月。张弘策并没有“从后梁宣帝入西魏”,正史中也没有 “梁岳阳王谘议参军、赠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的记载。这一点,陆增祥与岑仲勉都有论述。
    1他主要论述《新表》谬误,指出《新表》和相关墓志以及正史比较,有四处疑点,并认为“《新唐书》表误会“策”即“弘策”之省,强并一人,遂使汉阳之宗,乱入司空张华之裔”. 其实,是故意攀附。
    2可见岑仲勉先生认为张柬之之族并不是范阳张氏的后裔。这一点,笔者也很赞同。根据上文论述,张柬之家族与范阳张氏建立联系的关键人物“张策”其人存疑。且关于祖先的记载存在混乱,这一点岑仲勉先生也有论及。
    3不过与岑仲勉先生不同的是,笔者认为并不是《新表》误认“策”即“弘策”之省,而是张柬之家族本身攀附的影响。我们看到,虽然这支张氏并非出自范阳张氏,但张柬之家族几代人都自称“范阳方城人”。最早记载他们出自范阳张氏的是张玄弼的墓志。《唐故益州大都督府功曹参军事张君(玄弼)墓志铭》记载张玄弼为“范阳方城人也”,卒于龙朔元年(661)。墓志载:“府君友人司元大夫李行廉撰铭,柬之等不敢改易。”
    4说明至迟张柬之时,这支张氏就已经有了攀附范阳张氏的行为。但张玄弼墓志并没有记载他与范阳张氏的具体世系联系。到了张柬之子张漪的墓志中,就编排出“四代祖策,从后梁宣帝入西魏,子孙遂家襄阳焉”,而张点的墓志和张漪的墓志撰写很有可能是同时的。
    5但前者在追溯祖先时写的是“九代祖贞,从西晋入东晋;六代祖策,去西魏自南齐”,二者有异,说明这支张氏在对祖先的追溯上的混乱。张点与张漪墓志中出现的“策”到了《新表》就成为了“弘策”,与南朝范阳张氏联系起来了。
    《新表》本于《元和姓纂》,而林宝《姓纂》采自诸家谱牒。我们不清楚张柬之家族对范阳张氏的攀附是如何具体影响到后来《姓纂》和《新表》对张柬之家族世系的编排,但很明显,后世谱学家接受了张柬之家族对祖先的这一种追溯。(后人认为宰相绝不会造假)
    张去奢家族也是唐代自称范阳张氏的张氏家族之一,称他们为范阳张氏的记载见于张去奢和其弟张去逸墓志。张去奢兄弟与唐肃宗张皇后同族,《旧唐书·肃宗张皇后传》载:肃宗张皇后,本南阳西鄂人,后徙家昭应。祖母窦氏,玄宗母昭成皇太后之妹也。……其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皇姨弟也,皆至大官。……肃宗即位,册为淑妃。赠父太仆卿去逸左仆射,母窦氏封义章县主,姊李昙妻封清河郡夫人,妹师师封郕国夫人。乾元元年四月,册为皇后。弟驸马都尉清加特进、太常卿同正,封范阳郡公。
    张皇本传说她为南阳西鄂人,但其伯父张去奢墓志中记载:“公讳去奢,字士则,其先范阳方城人也。自晋司空华而忠贞孝友,世载淳懿,十一叶至隋行台仆射皖城公威,历仕魏周,爰宅关辅,始为京兆万年人焉。”且张皇后父张去逸墓志也记载其为“范阳人也”。但两方墓志中都没有详细的世系描述。仇鹿鸣据这两方墓志记载的张去奢家族祖先仕宦,认为这支张氏“盖是北方普通的张姓士人冒望范阳,与张弘策一支无关,而张去奢的祖母为玄宗生母窦氏之妹,窦氏为窦抗曾孙女,与唐高祖窦皇后本出同支。从张去奢一支的迁徙、仕宦、婚姻情况而言,其大约是关陇集团中的次等士族,或在六镇乱后迁入关中,后遂自称范阳张氏郡望”。笔者赞同仇氏的看法。另张岩《张去奢、张去逸墓志考释》也对张去奢兄弟家族世系有所考证,虽然他仅根据墓志记载便认为张去奢家族出自范阳,
    但他也同时认为张去奢家族先祖与唐李氏皇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也作为张去奢家族出自关陇集团的侧证。


    IP属地:江苏2楼2023-06-06 09:29
    收起回复
      张说家族也是唐代自称范阳张氏的家族之一。张说为开元名相,新旧《唐书》
      都有传。《旧唐书·张说传》:“张说字道济,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阳。”《新唐书·张说传》:“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这是唐代自称范阳张氏诸家族中唯一一个在新旧《唐书》本传中均提到这支家族与范阳的联系,但对比新旧《唐书》的记载,《旧唐书》更详细一些。据两《唐书》,可知张说先人的居住地区大概经历了“范阳” →“河东” →“洛阳”的转变。
      《新表》载有张说先人世系,其中将张说先人与西晋张华之子张韪联系起来。《新表》载:“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 这个世系向我们说清楚了张说先人居住的“范阳” “河东” “洛阳”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张说先人为张华子张韪一系,先南渡,后北归,最终居于洛阳。但我们都清楚,张华子张韪在赵王司马伦之乱中就已经被杀,何谈南渡?所以这个世系是存有疑处的。且自张韪至六世孙张隆断缺数代,其中必有隐晦不明之处。
      不过张说出自范阳这一说法在唐代,乃至于后世都被人沿用的。
      如与张说同时代也是自称出自范阳张氏的张九龄在为张说撰写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称:“公讳说,字道济,范阳方城人。”苏颋《赠礼部尚书褚公神道碑》也称“范阳张说”。唐代名臣孙逖撰《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也称“辩其谱系,范阳之大族也”。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别集类上·张燕公集》也称“唐宰相范阳张说说之”。张说也自称范阳张氏,他的后代出土的墓志中,也称范阳张氏。张说为其祖先撰写了诸方墓志,见于《全唐文》。其中他为他的曾祖弋、祖恪(《新表》作“洛”)、父骘写的墓志中细讲述了这支张氏迁徙的过程。兹录如下:
      《周故通道馆学士张府君墓志铭》:其先张仲,以孝友佐周。子孙丑周,仕晋相韩,至留侯报韩仇秦,兴刘灭项,为汉世家。九代及于汉乱,居燕四叶,为晋司空,混一天下。司空生祎,避胡过江。六世至太常,而复寓于河东之族人。君即太常隆之曾孙、征君子犯之孙、河东从事俊之子。
      《唐处士张府君墓志铭》: 府君讳恪,其先晋人。晋有张老,韩有开地,汉有留侯。侯八代孙皓为司空,司空子宇为北平太守,遭汉乱离,家於范阳。至元孙华,复为晋司空。遇难子孙南渡,其处者或寓於蒲坂,周齐间有归者,因从焉。
      《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诗》有卿士孝友,《史》有留侯世家。八叶至东汉司空皓。公子宇,北平太守,始居范阳。四叶至西晋司空华。公子韪,散骑常侍,乃侨江左。昆孙太常,复归河洛。故河东有司空砦,洛阳有散骑里。后司空至府君,十二代不失仁义矣。
      我们看到张说在这里不仅追溯了自己祖先与范阳张氏的关系,还提到了范阳张氏与张良,以及与更早的张氏人物的联系。这些描述和《新表》记载十分相似,疑为《新表》所本。但在第一章中,我们论述范阳张氏的起源过程中就对《新表》记载的范阳张氏世系产生了质疑,这一段世系的记载是存在问题的。张说在上述墓志中,对于范阳张氏南迁人物的描述自相矛盾,张弋的墓志中是“张祎”,而张恪的墓志中为“张韪”,且据《晋书·张华传》记载,这二人早在八王之乱中就被杀害了,如何南渡?又上述墓志均没有关于张隆与西晋范阳张氏的详细世系记载,张说祖先与范阳张氏之间有数代世系的缺失,不得不怀疑张说家族是否真出自范阳张氏。
      早在唐代,张说家族自称出自范阳就受到了质疑。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谱学家孔至作《百家谱例》,认为张说家族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但此举遭到了张说子张垍的反对,张垍对其弟张埱言:“多事汉,天下族姓,何关朱事,而妄为升降!”孔至最后在韦述的支持下,才未修改。这件事说明虽然张说标榜自己出自范阳张氏,但在当时似乎没有得到谱学家认可。而张垍认为孔至多事,更彰显了这种“不自信”。
      周睿在其博士论文《张说研究》中也引用了封演此文,并引中唐王颜语:“开元中,左丞相张公越认范阳封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封齐国公。……如燕齐两公,皆名世大贤,社稷重器,尚尔为也,况中智以下薄俗者乎?”
      岑仲勉先生论及“唐代冒族之弊”,将王颜之语做了进一步解释,他据《新表》记载张说祖先事迹指出其中缺失数代,必有来历不明之处,而当时人物(唐代)应该对此比较了解,所以王颜才会有此语。
      另《唐故济阳蔡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夫人清河张氏,即燕公之裔也。洎乎枝叶分散,葩蕊流芳,凡历代多高名达宦,喧于圣朝。夫人即其枝也。……以乾符五年七月十九日大期俄至,冥路旋归。夫人享年六十矣。”志主张氏为“燕公之裔”,即张说的后裔。夫人卒于乾符五年,享年六十,则生于元和十四年(819)。此时距离张说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我们知道,张说自称范阳张氏,在其死后百余年,他的子孙却已经自称出自“清河”。这种变化固然与唐代张氏郡望升降有关,但同时应该能够看出,如果张说确实出自范阳,那么他的子孙不太可能在百年之后就放弃了家族原来的郡望,这也应该是张说并非范阳张氏的后裔的证明之一。


      IP属地:江苏3楼2023-06-06 09:36
      收起回复
        张九龄家族也是唐代自称范阳张氏的家族之一。张九龄也是开元名相,新旧《唐书》均有传,其中《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张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张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能够看出张九龄家族在其曾祖时迁居始兴,在他这一代居于曲江。又《新表》载:“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于韶州曲江。”和上面提到的张说很相似,在追溯祖先和范阳张氏的关系时,有数代的不明,而张九龄相较而言更甚。徐浩撰《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也称其为“范阳方城人也”。不过他在其后提到张九龄“四代祖讳守礼,隋钟离郡涂山令。曾祖讳君政,皇朝韶州别驾,终于官舍,因为土著姓”。针对这里的“为土著姓”,戴伟华先生指出其意应为“因为土著姓”,而非“为土‘著姓’”,也就是说张九龄家族应是韶州土著张氏,伪冒为范阳郡望。张弘籍-张缵-张守礼-张君政,或张缵-张伟--张守礼--张君政。
        张九龄与张说的关系密切,张说对于张九龄的仕途帮助特别大。《新唐书·张九龄传》:“七岁知属文,……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常曰:‘后出词人之冠也。’”张说很赏识张九龄,甚至于和他“通谱系”。戴伟华先生针对这里的“通谱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二张所通之谱系不可信,均是伪冒。他统计唐代“通谱系”之事共四件。从数量来看,“通谱系”之事十分罕见;从真实性来看,除去二张之外,其他都是无中生有。他尖锐指出“当时所谓通谱系叙昭穆实质上只是出于某种目的的造假手段”。言外之意就是张九龄家族谱系是伪冒的,张说与张九龄“通谱系”是为了给张九龄寒微家族一个可以攀附的门第。 张九龄家族出身寒微,这在新旧《唐书》均有相关记载,戴伟华先生也提到了。“通谱系”能够改变这种身份,对张九龄的仕途帮助很大。但戴伟华先生似乎对张说的谱系并没有质疑,只是认为张九龄谱系有假。但我们从上文对张说家族的世系讨论来看,张说一支张氏与范阳张氏似乎也没有关系,同样也是攀附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二张所通谱系,均是不实。


        IP属地:江苏4楼2023-06-06 09:47
        收起回复
          本节讨论的最后一个自称范阳张氏的家族是张嘉贞家族。
          张嘉贞与其子张延赏,以及其孙张弘靖均官至宰相,活动于玄宗至宪宗朝。张嘉贞两《唐书》有传,其中《旧唐书·张嘉贞传》载:“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新唐书》本传载:“张嘉贞字嘉贞,本范阳旧姓,高祖子吒,仕隋终河东郡丞,遂家蒲州,为猗氏人。”《新唐书》明确记载张嘉贞家族为“范阳旧姓”,现在为蒲州猗氏人,蒲州即河东郡。虽然本传记载他为范阳旧姓,但当时及后世均习惯称其为河东张氏。如晚唐李绰《尚书故实》,称:“河东张公,三相盛门,四朝雅望。”又《唐诗纪事校笺》卷35杨巨源条《酬卢员外》诗,王仲镛注引《唐百家诗选》此诗题下作者自注“怀旧,感往年相国河东张公弘靖常临北府”云云,亦称“河东张公”。记载张嘉贞一支张氏出自范阳张氏,主要见于《新表》。《新表》“河东张氏”条:“河东张氏本出自晋司空华裔孙吒子,隋河东郡丞,自范阳徙居河东猗氏,生长度。”认为河东张氏为张华之后,到了隋代张吒子,因官河东,从范阳乡里迁居河东,遂为河东张氏。和张九龄一样,张嘉贞祖先的追溯和张华之间的世系缺失非常之多,他们与范阳张氏的关系十分可疑。据笔者所见,这支家族出土墓志有两方,一方为张嘉贞弟张嘉祐,一方为张嘉贞子张延赏。《唐故左金吾将军范阳张公墓志》载:“公讳嘉祐,范阳人,相国河东公季弟。曾祖长度,光禄勋;祖俊兴,赠慈州刺史;考思义,赠秦州都督。”墓志称其为“范阳人”,祖先只追溯到其曾祖长度,与《新表》吒子之后世系相同,但仕宦有异。墓志没有与张华
          之间准确的世系记载,仅提一句“范阳人”,实难将其归于范阳张氏之后。且《张延赏墓志》很明确的记载:“我府君延赏,河□人也。”笔者所见图版,“□”处形似“河”字,即“河东人”。也就是说,到了张延赏这一代,这支河东张氏便
          不再自称出自“范阳”,而是家族定居的“河东”。《新唐书·艺文志二》有张茂枢《河东张氏家传》三卷,本注称张茂枢为张弘靖之孙, 这里张茂枢为自己家族人物写传,称“河东张氏”,说明这支家族在自我认同上,已经固定为河东张氏。
          张嘉贞家族不太可能是张华的后裔,但这支张氏却有可能真的来自范阳。《唐朝散大夫绥州別驾刘君故夫人范阳县君张氏墓志铭》:“夫人讳十一娘,字号上品,盖因神仙为名也。其先本范阳人,乃祖因□□□即为桑泉人也。……去开元三年四月廿日,恩旨授范阳县君。……以开元十年四月廿九日,终于□南道政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一。” 这里的志主张十一娘也自称出自范阳,其祖因某缘故迁至桑泉。《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一·河中府》“临晋县”条:“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故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二年改为临晋。”
          可知志主居地桑泉本是猗氏县一部分。志主死于开元十年(722),卒年五十一,则其生于咸亨三年(672)。如果按照三十年一代计算,则其祖应生于隋末。志文记载她的祖先迁居桑泉的过程文字残泐,不知具体原因。又开元三年,志主被授予范阳县君。按唐代妇女授爵或因父、因子、因夫,或因旌表等等,原因很多。
          但志主父官至县令,夫官至別驾,都是唐代基层官,均不太可能为志主带来封爵机遇。墓志记载志主的生平也未见其他行为为其带来封爵,故封爵原因未知。但其爵封“范阳县君”,说明官方对其范阳郡望的认可。张嘉贞生活年代在乾封元年(666)至开元十七年(729)之间,和志主生活年代大体相似。《新唐书》张
          嘉贞本传中记载其祖先隋代张子吒因官迁居猗氏县,与志主家族情况十分相似,
          且时间上也比较吻合,疑张十一娘与张嘉贞是同族。如果推测没有错的话,那么
          张嘉贞家族确实是从范阳迁往河东。当然这只是推测,就算张嘉贞确实出自范阳,
          但并不一定就是西晋张华的后人,可能是范阳其他张氏冒认张华后人。
          以上就是对唐代比较著名的自称范阳张氏的张姓家族的世系考证。据之,这五个家族是否就是张华的后裔是存在很大疑问的。他们或有比较详细的世系编排,
          附会为南朝范阳张氏,但是在祖先追溯上面本身就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或与张
          华的世系关系不明,或明显就能够看出是关陇次等士族的攀附与伪冒。总之,很
          难相信他们是出自范阳张氏。
          不过,他们的伪冒与攀附多数最终被《新唐书》的编纂者们所接受,并记录下来。他们对范阳张氏郡望的攀附,甚至于还影响到了当时社会对张姓郡望的角逐,这一点是最后一节将要讨论的。除了这五个家族之外,还有许多史书和墓志记载的范阳张氏,由于史料有限,且世系不明(基本上没有世系编排),所以更难认定他们就是范阳张氏。真正的范阳张氏,似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看到第一节所论唐代范阳张氏张贤在范阳张氏整体政治与社会地位迅速下降后,安心乡里。其后人可能泯于众人,默默无闻。张华真正的后裔在唐中期及以后,籍籍无名,沦为普通张姓士人,不再标榜范阳郡望。


          IP属地:江苏6楼2023-06-06 09:59
          回复
            张九龄不是范阳张氏----张华的后人,也就攀附不上张良了。因为张华是汉留侯张良的第十六世孙。攀上张华,也就是张良的后人了。
            看看张九皋的谱系:张华---张祎--张舆---张次恵---张穆之---张弘籍---张缵--张守礼---张君政---张虔--张宏愈----张九皋--张抗。。。。。。张咸---张浚(南宋宰相)--张栻。。。。这中间张缵的儿子没有张守礼。《梁书》,《南书》都有记载。明代张元忭的祖上是四川绵竹,为张浚。浙江一代的张氏家谱多记载为张浚的后人。


            IP属地:江苏7楼2023-06-06 10:20
            收起回复
              中古时期门阀士族的发展历程有其共性,也有许多的差异。范阳张氏作为中
              古时期一支次等士族,其兴起、衰落、复兴、再次衰落的过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本文主要以魏晋至隋唐这一时间段的范阳张氏为研究对象,讨论范阳张氏的发展
              历程。
              第一章我们主要探讨了张姓的起源与魏晋时期张氏范阳郡望的形成以及其
              发展特征。张氏得姓说法有三种,类型上分为因职业得姓、“以字为氏”,其中“以
              字为氏”相较而言更符合逻辑一些。战国秦汉,张姓从一地向外播迁,大概在魏
              明帝太和六年之前,有一支张氏迁往了范阳方城(按:曹魏时范阳尚为县级政区),
              范阳的这支张氏从张华这一代开始崛起。张华凭借才华与乡里网络进入到曹魏司
              马氏集团中,并在入晋之后与晋武帝关系密切。由于范阳张氏家族发展不充分,
              故这支张氏家族升降与张华个人升降息息相关。张华在西晋伐吴胜利之后,受到
              优厚封赏,政治和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升,这带动了范阳张氏整个家族政治、社
              会地位的提升。不过从范阳张氏与济阴卞氏的联姻来看,西晋范阳张氏的社会地
              位没有达到与其政治地位媲美的高度。由于张华与武帝关系的不稳定性,使得张
              华个人仕途倏起倏落,进而影响到范阳张氏整个家族的升降。不过,范阳张氏在
              此时还是进入到了士族行列。范阳张氏家族发展不充分,使得家族需要依靠张华
              这个出类拔萃、能力非凡的人来提升家门,同时,张华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与
              下降和他与武帝的关系密切相关。家族的发展系于家族中个别出类拔萃的人物一
              身,这类个别人物的地位升降又取决于他与皇帝的关系,家族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这应该是魏晋乃至整个中古时期范阳张氏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这应该是魏晋范
              阳张氏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
              第二章我们主要探讨了范阳张氏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情况。在八王之乱中,
              张华家族遭遇巨大打击,家族众多重要人物被诛杀,这使得范阳张氏向高门士族
              迈进的步伐中断。本就发展不充分的范阳张氏迅速衰落下来,人物凋零。在永嘉之乱中,范阳张氏南迁。南朝刘宋时期范阳张氏张穆之很有才干,但不幸早世,这使得南朝范阳张氏的崛起之路受到重大挫折。由于家族人物凋零,往往需要依靠一个重要人物支撑门户,故家族重要政治人物的死亡对范阳张氏整个家族的发展打击很大。从本质上改变这一局面的是范阳张氏与兰陵萧氏的联姻。史书记载两家最早的联姻是在张穆之这一代,从正史与墓志记载来看,两家的联姻延续到了萧氏后梁时期,几百年的世代通婚使得两家结成了稳定紧密的姻亲关系。宋齐时期,兰陵萧氏崛起。齐梁之际,张弘策凭借姻亲关系参与到萧衍诛灭东昏侯、建立梁朝的政治活动中,并居于极为重要地位。萧梁建立后,范阳张氏成为外戚,政治与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具体表现在萧梁、后梁时期,范阳张氏起家官、历官都是当时照例由高门士族担任的清流官职。另外家族人才辈出,如张缵凭借才华备受瞩目,声名远扬至北朝。更为重要的是,范阳张氏进入到体现南朝士族升降的官方氏族谱《百家谱》中,并位列新入百家谱士族的第一位。
              如第一章所述,范阳张氏与皇权的关系对家族的发展影响很大,西晋张华与
              晋武帝关系的不稳定导致家族发展也不稳定。南朝时期,由于范阳张氏与兰陵萧
              氏萧梁房的世代联姻,使得这支张氏家族与皇权的关系十分牢固,从而改变了范
              阳张氏发展不稳定的局面。不仅如此,范阳张氏还凭借这种姻亲关系得以在南朝
              末年的几次动乱中,幸免于难,维持家门。侯景之乱后,范阳张氏寄身于梁元帝
              政权和萧氏后梁政权,延续着高门地位,但此时已经处于南朝士族社会末期,门
              阀士族处于衰落的趋势中,范阳张氏虽然在萧梁时期家门鼎盛,但随着兰陵萧氏
              皇权的丧失,家族迅速衰落下来。后梁灭,入隋的范阳张氏因与萧后的亲属关系
              得以进入到杨广藩邸,并在炀帝即位之后,维持着家族的仕宦不绝。但此时的范
              阳张氏衰落明显,难有萧梁时期的荣光。
              第三章我们讨论了范阳张氏在唐初的发展、唐代诸多显赫张姓家族对范阳张
              氏的伪冒和攀附以及唐代张姓郡望的升降等情况。《张贤墓志》向我们展现了范
              阳张氏张贤在隋末唐初的情况。张贤和其他范阳张氏一样,因与萧后的亲属关系
              得以在隋代任官。但在隋末动乱中,这种姻亲关系也无法依恃,他根据时局变化
              选择进退,后入王世充集团。入唐后,张贤耕绩为乐,虔信佛教。《张贤墓志》
              所展现的张贤人生很有可能是多数范阳张氏在隋唐之际的缩影,政治社会地位的
              迅速下坠,使得范阳张氏人物在唐代寂寂无名,失去了士族的身份和地位。范阳
              张氏主体家族虽然凋衰,但张氏范阳望在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影响力。唐代张柬之、
              张说、张嘉贞、张去奢、张九龄等家族纷纷以“范阳”为郡望,但通过考察正史
              与墓志中这些家族的谱系,我们发现这些家族均是伪冒和攀附。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P属地:江苏9楼2023-06-06 10:35
              回复
                1 戴伟华:《张九龄“为土著姓”发微》,《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
                2 如《旧唐书》卷106《李林甫传》:“玄宗欲行实封之命,兼为尚书,九龄执奏如初。帝变色曰:‘事总由
                卿?’九龄顿首曰:‘陛下使臣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合尽言。违忤圣情,合当万死。’玄宗曰:‘卿以
                仙客无门籍耶?卿有何门阀?’九龄对曰:‘臣荒徼微贱,仙客中华之士。然陛下擢臣践台阁,掌纶诰;
                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识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林甫退而言曰:‘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
                人,何有不可?’玄宗滋不悦。”(第3236—3237页)
                这里玄宗质问张九龄“有何门阀”,说明张九龄在当朝门第不高。且张九龄自称“荒徼微贱”,相对的牛仙客为“中华之士”。这里既有地理上的因素,还有张九龄对于自己家族郡望的不自信,这也可作为张九龄并非范阳张氏之后的证据之一。


                IP属地:江苏10楼2023-06-06 11:52
                回复
                  在墓志中编排出了与家族祖先与张华以及南朝范阳张氏的世系。但是我们看到,
                  墓志中的记载前后矛盾,世系有很多不明确和不连续之处。诚如岑仲勉等先生所
                  指出的,张柬之家族并不是范阳张氏的后裔。开元明相张说,也自称出自南朝范
                  阳张氏。根据张说家族墓志记载,其中有数代不明确之处。早在唐代就有谱学家
                  对张说的冒认行为质疑。但是我们看到,后世谱系材料,如《新表》的书写明显
                  受到了张说家族谱牒的影响,说明张说家族的伪冒是较为成功的。
                  另外一位开元明相张九龄,其家族人物与张华的世系有几百年的缺失,很难将其认定为张华的
                  后裔。张九龄家族冒认范阳的行为与张说和张九龄“通谱系”的行为关系密切,
                  冒认范阳改变了张九龄的身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肃宗张皇后家
                  族也自称范阳张氏,这一支张氏应该是出自于关陇集团中的次等家族,与范阳张
                  氏并没有什么关系。产生了三代宰相的张嘉贞家族,他们与范阳张氏的谱系编排
                  中也是缺失了数百年的世系,而且,到了张嘉贞子张延赏一代时,就不再声称出
                  自张氏范阳望,而代之以更为人们熟知的郡望:“河东”。
                  唐代这些自称范阳张氏的显赫家族与张华并没有什么关系,可能都是伪冒的。
                  张华在唐代真正的后裔可能已经默默无闻。不过范阳郡望的拥有者虽然消失在历
                  史长河中,但张姓范阳望却依然被人追逐。唐代张姓郡望有很多,但史书记载的
                  主要是清河、吴郡、范阳、敦煌四个。不过墓志中表现的唐代人士对张姓郡望的
                  选择性追逐却与史书记载有很大差异。笔者依据所作“唐代张姓墓志郡望表”,
                  看到唐初以南阳为郡望的张姓墓志占主要地位。其中南阳白水望相较于南阳西鄂
                  望更具影响力,是张姓的首望。不过到了唐玄宗开天时期,清河望崛起,并在开
                  天之后超过了南阳白水望,成为了张姓的首望。与南阳、清河相比,张姓范阳望
                  的影响力相对低一些。有唐一代,除了本章第二节所论五个家族之外,攀附者很
                  少。通过郭锋制作的唐代张姓郡望升降表,我们看到范阳望经历了唐初至玄宗时
                  期的提升,随后衰落。由于张姓清河望的影响力提升,张姓人士更倾向于攀附清
                  河望。张姓清河望从张姓的郡望之一,成为了所有张姓人士共同选择的郡望,完
                  成了向姓望的转化。五代至宋之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言张必称清河,成为了
                  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6-06 12:04
                  回复
                    我们的家谱记载:张弘籍字真艺,(梁武帝的舅)为宋武略将军,齐初出任镇西将军府参军,卒于官,梁武帝践祚,追认廷尉卿。弘籍无子,过继叔伯兄弟弘策的第三子张缵为嗣子。张伟早夭了。张希,梁黄门侍郎,驸马都尉。张朋在南陈做官,秘书郎。张轲,盐川太守。张朋,张轲,张贤,张妙芬的墓志都出土在洛阳郊外。张希在江陵破城后被掠去长安,后流落徐州,是为徐州赤松堂开基祖。张缵的大女儿嫁西梁萧岿为后,是为隋炀帝萧皇后的母亲。


                    IP属地:江苏13楼2023-06-06 21:26
                    收起回复
                      张九龄“为土著姓”发微戴伟华 【摘要】:
                      张九龄一系为岭南"土著姓"而无"门籍",在张说未与张九龄通谱系前,张九龄上书无果、科举无成。考之张九龄所撰张说碑、徐浩所撰张九龄碑和萧昕所撰张九皋碑,二张所通谱系并不可信。二张通谱系帮助张九龄解决了身份和地域卑微的困扰,为其科举成功和仕途发展铺平了道路。


                      IP属地:江苏14楼2023-06-07 16:07
                      回复
                        戴伟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省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1999年2月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评为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华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校图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重点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连续获得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等11部。


                        IP属地:江苏15楼2023-06-07 16:13
                        回复
                          戴伟华-----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张九龄,土著姓,通谱系,
                          张九龄作为岭南籍大家, 与韶州 (韶关) 结缘一生:生于斯, 长于斯, 祉其民, 思其土, 归葬于斯。然而, 韶关地处岭南, 却给张九龄一生带来无法摆脱的烦恼和伤痛。
                          一“土著姓”来自徐《碑》的记载
                          张九龄一系为“土著姓”出于徐浩《唐故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尚书右丞相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赠大都督上柱国始兴开国伯文献张公碑铭》。《碑》云:“公讳九龄, 字子寿, 一名博物。其先范阳方城人。轩辕建国, 弦弧受氏, 良, 位为帝师;华, 才称王佐。或相韩五叶, 或佐汉七貂, 代有大贤, 时称盛族。四代祖讳守礼, 隋钟离郡涂山令。曾祖讳君政, 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为土著姓。”“土著”一词, 是指世世代代生于其地的人, 一般是和“移民”相关联或相对应的。当然, “为土著姓”或可解释为“当地出名的大姓”, 即便如此, 也可以看出, 张九龄家族自曾祖起已融入韶州本土, 只是大姓人家而已。无论作何种表述, 何种理解, 在中原人眼中并无区别, 张九龄就是岭南人。


                          IP属地:江苏16楼2023-06-07 21:31
                          回复
                            徐《碑》作于至德二年 (757) , 撰碑人徐浩与墓主张九龄关系, 据《碑》称:“浩义深知己, 眷以文章, 礼接同人, 惠兼甥舅。”张九龄开元十九年三月自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入拜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而徐浩仍在充集贤校理任, 二人有交往。此前, 张九龄恩人张说和徐浩同在朝中, 开元十六年五月玄宗作《喜雨赋》, 张说、徐安贞、徐浩等均有和作。《玉海》卷三一:“唐玄宗《喜雨赋》, ……张说等和者五人。……十有六年。”《张燕公集》卷一《喜雨赋》应制:“是月也, 朱明已半, 紫油未吐, 恐降灾兮此下人, 罄虔祈兮我明主。”玄宗原赋及徐安贞、贾登和作, 分见《全唐文》卷二○、卷三○五、卷四○○。徐浩在集贤校理任, 奉和御制诗赋, 甚为张说赏重, 谓为后进之英。《旧唐书·徐浩传》:“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 调授鲁山主簿。说荐为集贤校理, 三迁右拾遗, 仍为校理。”《全唐文》卷四四五张式《徐浩神道碑》:“始擢汝州鲁山主簿, □□□卑, 时论称之。无何诏征, 俾□□贤院。大学士燕国公张, 文之沧溟, 间代宗师, 尝览公应制《喜雨赋》及《五色鸽赋》兼和制等诗, 曰:‘后进之英, 今知所在。’□为上闻, 赐帛出于中禁, 依声播于乐府。”张说、张九龄、徐浩三人关系非同一般。不仅如此, 张九龄弟九皋于徐浩亦有推奖之功, 张式《碑》云:“迁金部员外郎, 转都官郎中, 充岭南 (阙八字) 求成俗, 事多诈滥, 吏 (阙四字) 公 (阙二字) 洁 (阙四字) 憎枉, 信义必行于夷獠, 廉平可动于鬼神, 五岭百越, 颂声四合, 同诣方面, 请建旌德碑。都督张九皋为之飞章, 朝议以为主圣臣忠, (阙一字) 建圣德颂, 人到于今歌之。”基于徐浩与张说、张九龄及张九皋的关系, 其所作张九龄碑或有过誉之处, 但所述平生诸端当与事实相符。换言之徐作张碑, 有可为之讳者则必为之讳。徐浩写《碑》时为何要交待张九龄之曾祖“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为土著姓”, 依通行撰碑体式, 徐《碑》可写成“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家于此”。《旧唐书》本传即云:“张九龄, 字子寿, 一名博物。曾祖君政, 韶州别驾, 因家于始兴, 今为曲江人。”《新唐书》本传亦云:“张九龄, 字子寿, 韶州曲江人。”而徐安贞《唐故尚书右丞赠荆州大都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公姓张氏, 讳九龄, 其先范阳人, 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张九皋神道碑》云:“公讳九皋, 其先范阳人也……皇朝以因官乐土, 家于曲江。”
                            徐安贞《铭》、九皋碑、徐浩《碑》分别作于公元741、769、757年。张九龄自忤旨见逐直至去世, 即离开政治中心。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 才使玄宗想起张九龄生前的谏劝, 安史之乱前, 张九龄曾建议除去安禄山, 徐《碑》云:“平卢将安禄山入朝奏事, 见于庙堂, 以为必乱中原, 固请戮之。”可玄宗不纳, “及羯胡乱常, 犬戎逆命, 元宗追叹曰:‘自公殁后, 不复闻忠谠言。’发中使至韶州吊祭”。此事经历史学者的描述, 张九龄的政治才能和“先见之明”的智慧得到抬升, 身经安史之乱的人备感张九龄英明预见, 而此时徐浩撰碑出于对张九龄的崇敬无论从公或私两方面来说都应美言才是, 徐浩特别提到“因为土著姓”当是不得不书之事。


                            IP属地:江苏17楼2023-06-07 21:37
                            收起回复
                              徐《碑》一直存世, 嘉庆时温汝适见之。温汝适刻《曲江集》在乾隆五十七年, 嘉庆丁丑春增入四十余条, “复访公神道碑于韶阳, 则又半在土中, 雨淋日炙, 剥落愈甚。属友人拓寄两纸, 其淡墨一纸尚清晰, 晴窗展阅, 十得五六, 可正附刻公集……此碑存而公之年寿、官爵、事迹多可补史所未备, 其裨于考古岂浅鲜哉!余故深以得见石本为幸也。汝适又识”。所谓神道碑即徐浩《碑》, 据温汝适批注, “高七尺余, 连篆额宽四尺余, 额云唐尚书右丞中书令张公碑”。“因为土著姓”处温批云:“因为土著姓, 今字已缺, 但只得四格, 必有衍字。”撰人徐浩结衔:银青光禄大夫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持节充岭南节度支度营 (三字原作“度支盐”, 据原碑改) 田五府经略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会稽开国公。碑中“因为土著姓”成缺字, 铲去数字者应是被触痛处的张家后人, 因其最明“土著姓”之底细和内涵。被铲去的时间约在张九龄后人立碑之时。从“因为土著姓”数字被铲去, 亦可断定徐浩文中“土著姓”应是“土著之姓”而非“土之著姓”的意思。


                              IP属地:江苏18楼2023-06-07 21: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