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7贴子:239,957

回复: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九龄,“金鉴堂”张氏一世祖,他和“百忍堂”张氏一世祖张公艺有何渊源?《旧唐书》另载:张九龄,字子寿。曾祖君政,韶州别驾。桥北张《百忍堂张氏族谱》记载,张公艺长子为张希达,张希达长子为张英。张英字君政,任韶州别驾。由此可见,张九龄是张公艺的后代,“金鉴堂”系“百忍堂”的分支。张九龄把张公艺“百忍”思想用于修身治国。-------------摘自张氏家谱。


IP属地:江苏37楼2023-06-27 22:59
回复
    张公艺长子张希达(司仪大夫),张希达长子张英(任韶州别驾)。
      自此,张公艺的这一嫡长支世,移居广东韶州,子孙繁众,代出高官。
      张公艺——张希达——张英(字君政)——张太寿——张秉才(字愈弘)——张九龄。
      张九龄不但是“岭南第一相”、还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旧唐书·张九龄传》可与家谱记载相互印证:“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
    不知史学家认可这种说法吗?


    IP属地:江苏38楼2023-06-27 23:07
    收起回复
      张英字君政。这是桥北张氏族谱的牵强附会。百忍堂硬攀附张九龄。不可信。虽然打着中纪委网站的幌子,登出这篇文章。完全没有一点可信度。成为史学界的笑料。


      IP属地:江苏39楼2023-06-29 19:11
      回复
        据《余姚三墙门张氏宗谱》序记载张氏自黄帝第五子受姓以来,累叶多明德、周秦以降若汉留侯文成公,晋司空壮武公,唐曲江文献公勋业旗常彪炳千后南宋扈迁子姓散处浙东西者大家,以忠献公为大宗缘。隆庆年间,忠南献公手定本宗谱,其子南轩先生从祀文庙,当时与朱新安齐名五传,至元瑜公为宋理宗朝大司空,由鄞迁居余姚云柯里,分五大支,即今所称五张者是五张共设八祠,芦城庙后桥为第一支,历山三墙门为第二支,西堑为第三支,逊马桥、悦来市为第四支,化龙堰东堑为第五支。浙江的这五张设八祠,都以张浚为大宗缘。张浚的祖上张九皋。张九龄,张九皋向上追是西晋司空张华(张华是汉留侯张良的第十六代孙),张华的远祖是汉留侯(文成公)张良。


        IP属地:江苏40楼2023-07-04 21:13
        收起回复
          余姚三墙门张氏宗谱世系表:
          第一世:汉留侯张良,字子房。
          第二世:汉留侯张不疑
          第三世:张典
          第四世:张默
          第五世:汉大司马张金
          第六世:汉阳陵公乘,字千秋
          第七世:汉侍中张嵩,生五子壮讚彭睦述,睦后为郡吴张氏。
          第八世:汉尚方署令张壮
          第九世:汉太传监少卿张胤
          第十世:后汉司空张皓,字叔明。世居武阳牧为 司空少子为后为冯翊张氏
          第十一世:后汉北平范阳太守张宇,避地居方城。
          第十二世:后汉太医院药丞逊
          第十三世:后汉肥如侯张孟成
          第十四世:魏源阳郡守张平
          第十五世:西晋司空壮武郡公张华,字茂先,娶刘放女,生二子张祎、张韪。
          第十六世:西晋散骑常侍张祎,字彦仲
          第十七世:西晋太子舍人张舆,字公安,袭壮武郡公爵。
          第十八世:(刘)宋河南濮阳太守张次惠,二子穆之、安之。
          第十九世:宋交州剌史张穆之。
          第二十世:齐镇西参军张弘籍,字真艺。
          第二十一世:梁尚书右仆射,湘州剌史、利亭侯,张缵,字伯绪。
          第二十二世:隋钟离郡涂山丞张守礼,曲江第一世。
          第二十三世:唐韶州别驾张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
          第二十四世:唐窦州司马 军虔。
          第二十五世:唐新州索应丞赠太常寺乡广州都督宏愈。四子九龄九 皋九章九宝
          第二十六世:唐宋襄广三州剌史合南节度便经略等使殿中监南康县伯九皋,字鸣鹤。
          第二十七世:唐朔方军司马检校尸部郎中殿中待御史抗
          第二十八世:唐谏议太夫秘书监曲县伯仲方,字靖之谥成。
          第二十九世:今吾姚为第一世祖。唐右清道率府胄恭军孟常。
          第三十世:唐绛州盐场巡官,克勤。
          梁尚书右仆射,利亭侯张缵的儿子:张伟(早夭),张希,张朋,张轲。《梁书》,《南书》中张缵的儿子中没有张守礼,从这就攀附张华的八代孙张缵了。而且,谱中世系人名混乱。广东韶关张九龄的子孙谱系是攀附张缅的儿子张傅生张守礼。这些都不可信。


          IP属地:江苏41楼2023-07-04 21:42
          收起回复
            张舆的儿子在东晋没有出仕的。张次惠是张舆的孙子。很多家谱都是张舆生张次惠。这是错误的。
            《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
            张穆之,字思静,晋司空张华六世孙也。少方雅,有识鉴。初为员外散骑侍郎,深被始兴王浚引纳。穆之鉴其祸萌,求为交阯太守,政有异绩。宋文帝将以为交州刺史,会病卒。子弘籍,字真艺,齐初为镇西参军,卒于官。梁武践阼,追赠穆之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赠弘籍廷尉卿。弘籍无子,从父弟弘策以子缵嗣,别有传。
            1张华--2张祎--3张舆---4张?(佚名)--5张次惠--6张穆之--7张弘籍---8张缵---张希,张朋、张轲。大女儿(西梁张皇后),小女(第五女)张妙芬。
              


            IP属地:江苏42楼2023-07-04 21:52
            收起回复
              萧昕《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碑》写于大历四年 (769) , 云:“公讳九皋, 其先范阳人也。昔轩辕少子, 以弦弧受氏, 别封于张。留侯以五代相韩, 安世以七叶荣汉, 特生间气, 钟美大贤。余庆遗芳, 袭于令嗣矣。晋末以永嘉南渡, 迁于江表;皇朝以因官乐土, 家于曲江。”墓主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张良和张汤的关系, 司马迁阙如, 故班固不书, 而此处仍然书写, 是为主人贴金。值得注意的是, 张九皋《碑》张安世下并未提到张华, 由张安世直接到了张守礼。依照常理, 墓志叙其远祖不断添枝加叶, 踵事增华, 但萧昕撰墓志略去了张家最为重要的所谓远祖张华, 即张说碑之“晋司空壮武公”、张九龄碑之“才称王佐”之张华。张九皋碑晚出, 显然在这里张说和张九龄同祖张华的说法得到实际的澄清, 至于其后人又要追张华为远祖, 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张九龄攀附远祖张华,而张九皋“碑”比张九龄的“碑”晚出,张九龄被徐浩冠以“土著之姓”,故张九皋放弃张华的远祖张良,转而攀附张安世(西汉张汤之子),由张安世直接到了张守礼。至于张九皋的后人其后又要张华为远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好像我姓张,不是张良的后人,就是张安世的后人。九龄、九皋俩兄弟追的远祖都不一样。


              IP属地:江苏43楼2023-07-05 22:10
              回复
                汉留侯张良子孙在徐州
                彭城张氏众多家族中,有一支最古老的家族称 “赤松堂”张氏,到徐州定居有145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是西晋司空张华的嫡传子孙,也是汉留侯张良的子孙。
                赤松堂张氏渊源曾刻碑立子房祠
                彭城张氏“赤松堂”的始迁祖是南梁驸马都尉、黄门侍郎张希,尚(娶)梁简文帝萧纲第九女海盐公主。其曾祖父是宋宁远将军、交趾太守张穆之;祖父是宋武略将军张弘籍,父亲是南梁尚书右仆射、利亭侯、驸马都尉、湘州刺史张缵,母亲是富阳悼公主(梁武帝萧衍第四女)。张家把赤松堂的历史渊源都刻在石碑上,在明代子房山修庙时立于子房祠前。
                赤松堂张家的老人世代口口相传,子房山上的子房祠是隋朝时的赤松堂张家建在山顶上的家族祠堂。明朝宣德年间,徐州总兵陈瑄因大旱前往黑龙潭祈雨,路过子房山时听闻子房祠求卦很是灵验,求卦后未及下山时即得甘霖降落,为表心意遂由官方出资在山顶重修子房祠。一个家族祠堂本名不见经传,官方重修后名声大噪。明景泰年间,徐州知州宋诚又大兴土木,将山顶的子房祠迁移到今天的半山腰,改称子房庙。张家出资巨大,并在庙前立了四通碑。
                遗憾的是,子房祠前的四通碑不知何时早已消失了,赤松堂张家的家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焚烧,赤松堂张家的历史传承随着时光流逝逐渐被人们忘记。
                赤松堂张氏是汉留侯张良后人
                一本清嘉庆十八年的《张氏族谱》2010年被发现,编写者张蜀锦在《族谱叙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说本城里有一家古老家族,在修留侯庙时,有石碑立于庙中。石碑记载其家谱云,张弘籍为宋武略将军,乃汉留侯四十三代孙(实为二十二代孙),今其谱既然没有得到,而去庙中寻找一遍也没有见到石碑。他们和留侯的关系很近,我们又岂敢攀附呢?唯有响山南始祖碑其可据耳……”这是207年前另一支张氏的家谱记载,证明了子房山上记载赤松堂张氏渊源的石碑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就不见了,张弘籍的确是赤松堂张家的先祖。
                笔者研究家谱十多年,曾在网上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君的一篇论文《范阳张氏研究》。循着张弘籍这条脉络,细致研读了《晋书·张华传》《梁书》《南书》等记载,又根据张希兄弟子侄张轲、张妙芬、张贤、张贵男、张盈等人的出土墓志记载,终于搞清了张氏赤松堂的历史渊源:西晋司空张华是汉留侯张良的第十六代孙,张希是张华的九代孙、汉留侯张良的二十四代孙。因张弘籍的姊妹张尚柔是梁武帝的生母(谥献皇后),因此张家在梁武帝一朝为外戚,上升为一等士族,官修家谱。
                张氏后人遵祖训只做耕读人家
                张希是如何来到徐州的?张希在梁武帝后期为秘书郎,“侯景之乱”时逃奔江陵,出任梁元帝萧绎的黄门侍郎。南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军攻破江陵,俘虏江陵十余万军民去长安,张希一家未能幸免。十七年后(公元572年),宇文扈大赦江陵被俘人员,张希来到徐州落户,居住黄河北岸“名贤里”。
                颠沛流离的经历令张希淡泊名利,他效仿先祖张良寄情山水,学习赤松子黄石修炼之道,开创堂号“赤松”,于子房山上建祠堂,并嘱咐子孙从此不出仕,只做耕读人家。张希的大妹妹是西梁张皇后、隋炀帝萧皇后的母亲。张希及儿子虽为国戚,但在隋朝也未任官职。
                张希祖籍虽是范阳方城人,但自张舆东晋时南迁建康(南京)后,祖上六代都是在江宁秣陵镇居住,所以说张希来自江宁秣陵镇也可以。张希的两个弟弟张朋、张轲都在洛阳(出土墓志为证)定居了,张弘籍的孙子中具备驸马身份的只有张希。张家老人世代相传的“本族是汉留侯张良的嫡传子孙,子房祠早先是家族祠堂”“张家历史上出过两位皇后娘娘”“张家来徐州的先祖是个驸马爷”等传说,在此也与史实相印证了。
                张氏赤松堂一族遵从祖训,忠厚传家,诗书育人,只做“耕读人家”。后代在徐州历经900多年后,到明万历年间有张鹤鸣进士及第,授浙江绍兴府山阴知县,后擢升御史。张家在彭城有进士门楣,有“御史张家”之称。徐州博物馆现藏万历年间张腾(张鹤鸣之父)、张鹤鸣圣旨敕令两道。据《徐州府志》载,张鹤鸣墓、御史碑在子房山下。
                明清时期,清明节到子房祠祭祖是赤松堂张家的头等大事,祭祖后要吃祭祖大席,俗称“吃老祖祖”,费用由家族“公田”收入支付,没在下淀张家巷吃过祭祖大席的,都不是“赤松堂”张氏一族的。家族现分布在下淀村、张圩子、大同街、蟠桃村、高尧、铁营、陈庄、苏家等地。


                IP属地:江苏44楼2023-08-07 16:57
                收起回复
                  吴郡张氏起源考------吴奇霖
                  吴郡张氏的起源大概有两说:一说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郡张氏本出张嵩第四子张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另一说出自《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始迁于吴”。也就是说,两说都承认吴郡张氏是张良后人,只是一说认为是张良七世孙蜀郡太守张睦迁居吴地,一说认为是张良七世孙长沙太守张某迁居吴地。十分巧合的是,张睦和这位长沙太守都是张良的七世孙。更加巧合的是,《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六引《文士传》也提到了一位张良的七世孙、吴郡相里人张赞。因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张良后代第七世足足有五个人。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应该从张氏族谱的编纂历程上考虑,鉴别其史事真伪。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二下):张氏……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
                  留侯张良死后由其子张不疑嗣爵,但汉文帝前五年(公元前175年)时张不疑犯法国除。另外,张良少子张辟强曾助吕氏宗族在汉惠帝死后掌权,在诛灭吕氏宗族的斗争中恐怕会被清算。所以张氏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官居要职的。但张不疑国除事与张辟强其人都不见于张氏家谱之中,恐怕是为了不让张氏的发展历程出现曲折,否则家谱杜撰的痕迹就会更明显:张氏遭逢劫难,如何迅速复起?至于《宰相世系表》所谓大司马张金不见于汉代史籍,又不合逻辑,明显是后人所编造的。
                  张家爵位恢复是在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更可证此前张氏一直处于没落状态。这一年大量失去爵位的功臣后人被诏令复家。《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六世:元康四年,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千秋诏复家。”阳陵是汉景帝陵,这批复家的功臣之后大多居住在长安及关中陵邑。公乘是秦汉二十等爵位的第八等,但在西汉屡屡赐民爵的背景下似乎也并不稀罕。张千秋恢复爵位,在一百多位复家者中非常平常,无甚可说。但《宰相世系表》中所谓张千秋字万雅,以“万”对“千”,就应该是出于后人的附会了。
                  再下一位明确得到史籍记载的张氏人物就是东汉司空张皓了。《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载,张皓“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但如此一来,张皓只比张千秋小了一辈,二人从时间上却差了上百年。对此,何焯在《义门读书记》卷二十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IP属地:江苏45楼2023-08-18 21:52
                  收起回复
                    《张晧传》:“犍为武阳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太傅,封留侯。”《功臣表》:“元康四年,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千秋,诏复家。”是子孙居阳陵,无缘徙蜀也。千秋当宣帝时已为张良六世孙,不应自元康四年至世祖建武之元,又八十七年,皓犹为六世孙也。谱牒之学,淆于六朝,轻信无稽傅讬之说,于是张鲁子孙皆冒留侯之后。班氏不信“冯商言张汤与留侯同祖”,何其卓也!又《蜀志·张翼传》,“晧”作“浩”,翼之高祖,亦不言其出于留侯。如孔明之于丰,邓芝之于禹,来敏之于歙也。
                    (注:张千秋乃张良玄孙之子即五世孙,原文“六世”意指第六代留侯而非张良六世孙,何焯误。)
                    何焯的质疑非常合理。张皓是张良的六世孙,从时间上来看的确很荒谬。何焯还举例证明张氏家谱不足为信。《汉书·张汤传》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张汤与张良自然是不可能同祖的。张翼的高祖父是张皓,但张翼本传也没有提及犍为武阳张氏祖上是张良。
                    但他这段话最关键之处其实是在于认定张良的子孙世代居住在阳陵,无法迁徙到蜀地。如此一来,凡是阳陵以外的张氏都绝非张良之后,吴郡张氏和犍为武阳张氏是张良后裔的说法都从根源上被否定。虽然有失武断,没有考虑到后世张氏有没有可能迁居,但至少可以说明直到宣帝甚至西汉末时,张良之后都应该是居住在阳陵不变的。
                    那么回到各种张氏起源的说法上。从时间上看,应以晋代成书的《文士传》记载为最早。《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六引用《文士传》曰:留侯七世孙张赞,字子卿,初居吴县相人里,时人谚曰:“相里张,多贤良,积善应,子孙昌。”
                    这里作为张良七世孙出现的张赞一开始就居住在吴县相人里。再看时人的谚语。若能称得上“相里张”,则在张赞时张氏在吴地定居时间不会太短。“多贤良”虽然可能有夸张成分,但张氏宗族势力应该不会太小。在《文士传》中的吴郡张氏似乎在张良七世孙时就是居吴时间不短的名门。当然,也不排除这类记载属于其人发迹后编造的可能。
                    时间上次于《文士传》是《宋书》。《宋书》中“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始迁于吴”,即是认定张氏迁徙到吴地是在张良七世孙,这位长沙太守之时。与《文士传》所塑造的吴郡张氏比较,似乎《宋书》中的吴郡张氏迁到吴地的时间太晚,已经颇为可疑。
                    再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首先,为了让家谱看起来完整,《宰相世系表》编造了张典、张默与所谓大司马张金,又将史籍明确记载的张千秋纳入家谱。张千秋作为张良五世孙,一方面再过数代时间就接近王莽之乱,另一方面《文士传》《宋书》都明确记载了张良的七世孙(可能还有更多今已佚的古籍),所以《宰相世系表》先又编造了张千秋的儿子张嵩,再让张家在张嵩的下一代即七世孙一代分化。张嵩有五个儿子:张壮、张赞、张彭、张睦、张述。张壮是张皓的祖父,也就是犍为张氏的源头。这里应该是《宰相世系表》编者见张皓的时间错误太大,干脆直接把他从本传所载六世孙改成九世孙。张嵩的儿子中张赞、张睦史籍有载。《宰相世系表》称张睦是“后汉蜀郡太守”,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张睦的身份。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十八年,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自称大司马,攻太守张穆,穆逾城走广都……
                    《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廉范字叔度……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沈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载有建武十八年时蜀郡史歆造反攻击太守张穆,《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记载蜀郡太守张穆是廉范的祖父新莽大司马庸部牧廉丹的故吏。睦穆古字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旼旼睦睦”于《汉书·司马相如传》作“旼旼穆穆”。故蜀郡太守张睦即蜀郡太守张穆。


                    IP属地:江苏46楼2023-08-18 21:57
                    收起回复
                      张睦蜀郡太守的身份和其故主身份虽然大致理清了,可这与吴郡张氏丝毫没有关系。不得不说,《宰相世系表》的编者都把明确是吴郡张氏身份的张赞写了进去,却放着不用,让一个来历不明的蜀郡太守张穆当吴郡张氏的始祖,实在太让人难以信服。相比之下,我还是更愿意相信长沙太守迁居吴县,蜀郡与吴县相去太远了。
                      还有,张睦身处新莽与两汉易代之际,张氏的南迁会不会与王莽有关呢?
                      《后汉书·循吏列传》: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江东很多士人都是避祸南下而来的。因此,方北辰先生在《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推测张睦因避新莽战乱南迁吴地。但若的确是因为王莽,为何几种家谱都对新莽只字不提呢?张睦身为王莽重臣的故吏,能在建武年间仍然担任蜀郡太守,明显没有太受到动乱的波及。所以,认为新莽战乱导致张氏南迁,一方面没有对张氏究竟是谁迁居吴地详尽考察,另一方面没有对张睦本人的履历做详细探究,是很不负责的主观臆断。


                      IP属地:江苏47楼2023-08-21 11:52
                      回复
                        再看另一位张武的故事。
                        《后汉书·独行列传》:张武者,吴郡由拳人也。父业,郡门下掾,送太守妻子还乡里,至河内亭,盗夜劫之,业与贼战死,遂亡尸。武时年幼,不及识父。后之太学受业,每节,常持父遗剑,至亡处祭醊,而还。太守第五伦嘉其行,举孝廉。遭母丧过毁,伤父魂灵不返,因哀恸绝命。
                        这位张武是会稽郡由拳县人,他的先世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凭什么说与由拳距离不远甚至几乎可以算同族的吴县的张氏(吴郡张氏一般指代吴郡吴县张氏)就可以是张良之后了呢?但我们通过他的生平履历可以看出他的家世并不算差:他的父亲是会稽郡门下掾,张武本人可以去上太学,后又被会稽太守第五伦举孝廉。通过他的故事,东汉初的吴郡张氏的状况似乎可见一斑。
                        经过一番详细的考证,我们仍然无法对吴郡张氏的起源下一个明确的定论,但大致可以推导出以下几点: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基本出于编造,是后人利用史书中张姓名人拼凑而成的家谱,为弥补完整家谱带来的直观地时间上的漏洞,干脆直接将张皓从张良六世孙改为张良九世孙。明显此表不具有太大史料价值。
                        2.张氏族谱的可信度极低。西汉人冯商都会认为张良与张汤出于同一祖上。张皓与张良直系五世孙相差百年,却在《后汉书》被记载为张良六世孙。张良身后不过一两百余年,就出现如此荒谬的家谱(当然,考虑到《后汉书》成书在南朝刘宋,也有可能是魏晋之际伪造家谱),更别说东汉之后了。
                        3.张良一支张氏在其子张不疑时就没落,世代居住在阳陵,至少在张良五世孙时仍没有迁居。
                        4.蜀郡太守张穆在《宰相世系表》被写作张睦,但史籍未载其出身,应该与吴郡张氏没有关联。若张睦是吴郡张氏先祖,张氏更是没有可能出于避王莽之乱而南迁。相比之下,长沙太守张某迁居吴地的说法在地点上更可信。
                        5.依现有最早文献《文士传》来看,吴郡张氏至少在所谓张良七世孙张赞时就已迁居到吴地一段时间,且家族势力不小。若吴郡张氏确为张良之后,大抵只有可能在张良六世孙时迁居吴地,从时间上也没有很大可能是为避王莽时战乱而迁居。
                        综上,我们所能得到的比较确切的结论是:吴郡张氏与张良存在关联的可能性并不大,迁居吴地原因不详(无论张氏祖上是张良还是张睦,躲避王莽之乱的可能性都不大)。既然都没有明确的强有力的证据,而且家谱的可信度太低,我们大致可以认定吴郡张氏的家谱出于后世附会,吴郡张氏与张良没有关系。
                        吴郡张氏之所以崛起必然是有原因的。相比于有一个好祖先,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多贤良,积善应”,吴郡张氏才得以“子孙昌”。


                        IP属地:江苏48楼2023-08-21 11:55
                        收起回复
                          何焯-------清康熙四十二(170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曾为皇八子胤禩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而有盛名。他在考据学上很有造诣,对坊间出版书籍的错误都一一订正。
                          何焯在《义门读书记》卷二十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晧传》:“犍为武阳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太傅,封留侯。”《功臣表》:“元康四年,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千秋,诏复家。”是子孙居阳陵,无缘徙蜀也。千秋当宣帝时已为张良六世孙,不应自元康四年至世祖建武之元,又八十七年,皓犹为六世孙也。谱牒之学,淆于六朝,轻信无稽傅讬之说,于是张鲁子孙皆冒留侯之后。班氏不信“冯商言张汤与留侯同祖”,何其卓也!又《蜀志·张翼传》,“晧”作“浩”,翼之高祖,亦不言其出于留侯。如孔明之于丰,邓芝之于禹,来敏之于歙也。
                          (注:张千秋乃张良玄孙之子即五世孙,原文“六世”意指第六代留侯而非张良六世孙,何焯误。)
                          这里何焯对张道陵的子孙张鲁,蜀国的张翼都是冒留候张良之后。班氏不信“冯商言张汤与留侯同祖”,何其卓也!班氏----班超也,不信冯商之言是多么正确啊!


                          IP属地:江苏49楼2023-08-21 12:10
                          收起回复
                            何焯------------幼年丧母,寄籍寓居于崇明,何焯少时钝拙,14岁后方发奋攻读,学问大进。焯于考据学颇有造诣,年轻时先后拜吴县邵弥、安溪李光地为师,又与太原阎若璩为友,寓居阎家,与阎通宵切磋议论。焯治学严谨,藏书数万卷,凡四部九流,直到杂说小学,无不一一探索考证,辨明真伪,疏清源流,各作题识。对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一分辨订正。焯校定两《汉书》、《三国志》,凡议论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里;议论事情,必晓其始末,尽其变化;指点时政,必根据国势民俗,析其利弊。焯25岁时以拔贡生进京城,被尚书徐乾学、祭酒翁叔元收为门生。焯秉性耿直,遇事直言辩正,因而常遭妒忌和中伤,徐乾学也对他渐生恶感。焯便上书徐,更求削去门生名义。从此,六次应考被排挤。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南巡,访觅逸贤,经宰相李光生推荐,通过考试,被安排在南书房供职,赐为举人。次年,参加礼部考试,末取,赐为进士,又选为庶吉士。后于亲王府当侍读,兼任武英殿纂修。不久,受人诬陷被囚,家藏书籍被抄。朝廷派人未见任何犯上之语,相反却发现了焯退还吴县知县赠送金钱的信稿,终于发还书籍,仅免其官职,仍在武英殿工作,并表彰他清正廉洁。焯身陷囹圄时,身带着镣铐,仍在朗读《易经》。


                            IP属地:江苏51楼2023-08-21 12:20
                            回复
                              何焯考证,说: “ 《张晧传》:“犍为武阳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太傅,封留侯。” 而《功臣表》:“元康四年,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张千秋,诏复家。”那时期张良的子孙居阳陵,无缘徙蜀地也。张千秋在宣帝时期已为张良六世孙了,不应该自元康四年至世祖建武之元,又过八十七年后,张皓犹为六世孙也。谱牒之学,淆于六朝,轻信无稽傅讬之说,于是张鲁子孙皆冒留侯之后。班氏不信“冯商言张汤与留侯同祖”,何其卓也!又《蜀志·张翼传》,“晧”作“浩”,翼之高祖,亦不言其出于留侯。”
                              何焯说,根据张皓传,张皓为四川犍为武阳人,六世祖为张良,高帝时期为太子太傅,封留候 。 而《功臣表》又记载汉宣帝元康四年,张良的玄孙之子张千秋,封阳陵“公乘”,诏复家。那时期张良的子孙都居阳陵,没有机会迁徙到蜀地。张千秋在元康四年就是留候张良的六世孙了。不应该自元康四年至世祖建武之元,又过了八十七年后,张皓还是张良的六世孙。家谱这类东西,在六朝时期就混淆不堪,都是轻信无稽附托之说,于是,张鲁子孙都是冒充张良的后人。可见班固不信冯商之言“张良和张汤是同一个祖宗”,是多么的正确啊。还有,《蜀志.张翼传》,把皓作浩,张翼的高祖也未说是出于留候张良。这里何焯就质疑他们不是张良的后人,是冒附。


                              IP属地:江苏52楼2023-08-23 1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