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汉古玉精品吧 关注:12,616贴子:78,070
  • 4回复贴,共1

湖南博物馆馆藏品《透雕动物纹玉嵌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8年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出土
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
青玉,玉表面浸蚀呈灰白色。扁体略呈椭圆状。正面中央镶嵌一绿松石,外圈透雕生动的龙、凤、熊等动物,并用浅浮雕手法,刻出各动物的眼、耳、鼻、嘴等细部,单面雕琢。背面中央有一短圆柱,中有一小圆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雕镂精细,表现对象丰富,上嵌绿松石,是同类玉饰中的精绝之作。
此为片状饰物,或为随葬漆器上的装饰物,漆器由于年久早已腐烂,仅存此物了。可以想象当时这件漆器的精美程度。整个器物采取了镂空雕刻手法,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弥补了平面雕刻所表现的图案立体感不足的弱点。这种雕刻技法是前所未有的,并一直沿用到东汉、南北朝。这件玉佩采用镂雕工艺,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细节精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西汉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平。
此件玉器出土于1978年长沙河西象鼻山发掘的规模宏大的有“天子之制”的王室墓中,此墓为竖穴岩坑,墓由通道、题凑、外椁、前室、外回廊、内回廊、棺室和套棺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间有门扉相通,俨然是地上宫殿在地下的缩影。该墓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特殊的墓葬形制——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为“天子之制”,只有帝王、诸侯王等才可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王者享用的墓葬形制,在我国目前所发掘的诸侯王墓极为罕见,其保存完整,堪称江南地区同类墓葬的典范。据考证,玉器的主人正是西汉早期吴氏长沙国某一代王。


IP属地:北京1楼2023-04-26 19:22回复
    顧先生life、董得大宝、柳家子弟.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深入探索
    汉代玉器纹饰的造型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社会经济有着全面的发展。它继承秦的遗产,以几十年的经营,创建出中央集权的一套政治制度,并于汉武帝时形成“大一统”。由于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纺织、铜器、漆器、陶瓷等都较发达。玉雕在制作技艺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汉代以前的玉雕大多以造型为主,汉时则发展了透雕、刻线、浮雕、粟纹等多种装饰加工方法。在继承了先秦的部分纹饰基础上,也出现一些新纹饰,且在雕刻手法上又有创新,但仍可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涡纹、谷纹、蒲纹最常见,几何纹与龙纹、风纹等动物纹经常组合出现,同时也出现了植物图案纹饰。
    汉代的文治武功曾达于巅峰,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主因乃在于远古时期分布于中国疆域上的多源氏族,经过长期的兼并融合,在汉代时已渐为一体。远古时作为氏族精神文化指标的玉礼器,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以及汉代国势的壮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祭祀与葬礼上,汉人将崇玉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相比于商周战国时期,可以看出汉代玉器的纹样变得多样而精美。玉器不但制作精细,而且结构和用料都十分讲究,花纹繁而不琐碎,显示了崇尚玉器的传统。由于工艺方面的技术提高,也为汉代玉器纹饰的造型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从纹饰的造型这一方面来看,汉代玉器的造型更加丰富,装饰纹样更加多样化。


    IP属地:北京2楼2023-04-26 19:24
    回复
      汉代玉器纹饰的雕刻手法
      汉代早期玉器与战国相差无几,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汉代动物等佩饰的造型生动具象,浮雕器物立体感比战国强烈。刻画阴线细若游丝、清晰有力,但仔细观察阴线不很连贯,有跳刀和毛道的迹象,推测可能是用金刚石嵌在金属工具的顶部,在器物上刻画而留下佩的痕迹。此种工艺技法在汉代使用较为普遍,是鉴定汉代玉器的依据之一。
      汉代玉器纹饰雕琢在手法上也大有演进。玉质透雕借鉴了铸铜透雕的技术,增加了对体面凹凸处理,大大丰富与加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采取了透雕、刻线、浮雕、等多种装饰加工方法。用如此技法琢出来的纹饰具有立体的效果。从而使得所雕琢的动物栩栩如生。
      汉代玉器纹饰的雕刻手法多样,既有精细的一面,又有粗犷的一面。精雕细刻者多,透雕更加普遍,大量使用高浮雕,仍使用“游丝毛雕”工艺。汉代透雕纹饰加勾勒轮廓的阴刻线,此为不同于战国玉器的重要特征。汉代阴线纹细若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称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流畅道劲,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跳刀法为汉代玉独有。另有一种线纹粗重、简练、刀锋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蝉、玉握等,有“汉八刀”之称。采用特色的“汉八刀”工艺,用简练、准确的几刀刻划出造型,如玉翁仲、玉蝉、玉猪。
      “汉八刀”和“游丝毛雕”
      汉代最突出的雕刻工艺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汉八刀”采用单撤刀法,起刀轻、落刀重,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有力。“游丝毛雕”的细刻线则细如好法,似断似续,弯曲有度。游丝毛雕其实就是指刀法技巧,指线条织细如丝,作断游动状。而V型凹口,不带崩刀是某些阴刻手法所追求的(阴刻也有U底的)。游丝毛雕既属于阴刻,又别于阴刻。后代人模仿这两种刀法,大都不得要领。“汉八刀”的刚劲简练和“游丝毛雕”的纤细隐逸都是后人达不到的。
      据观察,这种线纹是用一种非常尖细的坚硬器物在玉器上进行雕刻,若用力不均,会出现叉道和若断若续的“跳刀”。此种特点在战国晚期就出现,但普遍应用则在汉代。后来宋、元、明时亦有出现,但线条又深又粗,而无“游丝毛雕”和“跳刀”感。这两者之差别,是今天识别汉或汉以后玉器的重要标志。


      IP属地:北京3楼2023-04-26 19:24
      回复
        汉代玉器纹饰的装饰风格
        汉代玉器纹饰是在商、周、战国的基础上的发展变化而来。与商、周、战国相比,汉代纹饰里的龙纹也就是“夔纹”到了西汉开始确立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头上有了双角,与西汉之前的夔纹有了区别。而在商、周、战国时期流行的饕餮纹变少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玉功能性方面的转变。汉代玉的作用不再仅表现凝重和宗教化的特征,因为此时佩玉开始在贵族流行,所以在纹样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纹饰开始和整个玉器的造型相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雕饰,表现出了技艺的娴熟。尽管汉代玉器仍然带有复杂的内涵和社会功能,但许多图案的玉饰,宗教的神秘色彩少了,已经开始追寻纹饰装饰风格的优美特征。大多数汉代玉器的纹饰,已经开始装点人们的现实生活。
        雕饰细腻、精制。表现在纹饰上以精密化倾向为主。汉代的大多数玉器纹饰装点精致,呈现出繁缛、绚烂的特点。纹饰精美,为玉器的造型烘云托月。纹饰搭配简而有繁,汉代的匠人开始根据玉器的造型来搭配不同的纹饰,同时图案也开始立体化。
        透雕是浮雕的进一步发展,又叫镂空雕,是在浅浮雕或深浮雕的基础上将某些相当于“地”或背景的部位镂空,使形象的景象轮廓更加鲜明,使作品体现出玲珑剔透、奇巧的工艺效果。透雕使玉雕作品层次增多,许多作品花纹图案上下起伏二三层乃至四层。由于层次增多,花纹图案、景物上下交错,景物远近有别。因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大,采取钻孔穿透碾磨法,故镂空处上下层的线条错落复杂,在抛光时最为费时费力,然而透雕艺术效果最佳。
        汉代玉器在含义上是从上层贵族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折,在造型上,是从古代装饰风格向写实风格的转折,当然仍有部分保持着很强的装饰性。从汉代以后,玉器主要用作观赏、陈设以及实用器,但在汉代玉器纹饰的造型、装饰风格和雕刻技术上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汉代玉器纹饰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北京4楼2023-04-26 19:25
        回复
          相关评论
          1.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2.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3.略论湖南出土的汉代玉器,《湖南考古2002》,(下)


          IP属地:北京5楼2023-04-26 1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