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8年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出土
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
青玉,玉表面浸蚀呈灰白色。扁体略呈椭圆状。正面中央镶嵌一绿松石,外圈透雕生动的龙、凤、熊等动物,并用浅浮雕手法,刻出各动物的眼、耳、鼻、嘴等细部,单面雕琢。背面中央有一短圆柱,中有一小圆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雕镂精细,表现对象丰富,上嵌绿松石,是同类玉饰中的精绝之作。
此为片状饰物,或为随葬漆器上的装饰物,漆器由于年久早已腐烂,仅存此物了。可以想象当时这件漆器的精美程度。整个器物采取了镂空雕刻手法,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弥补了平面雕刻所表现的图案立体感不足的弱点。这种雕刻技法是前所未有的,并一直沿用到东汉、南北朝。这件玉佩采用镂雕工艺,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细节精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西汉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平。
此件玉器出土于1978年长沙河西象鼻山发掘的规模宏大的有“天子之制”的王室墓中,此墓为竖穴岩坑,墓由通道、题凑、外椁、前室、外回廊、内回廊、棺室和套棺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间有门扉相通,俨然是地上宫殿在地下的缩影。该墓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特殊的墓葬形制——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为“天子之制”,只有帝王、诸侯王等才可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王者享用的墓葬形制,在我国目前所发掘的诸侯王墓极为罕见,其保存完整,堪称江南地区同类墓葬的典范。据考证,玉器的主人正是西汉早期吴氏长沙国某一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