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吧 关注:42,855贴子:740,523
  • 9回复贴,共1

《流浪地球》世界观的割裂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两周看到吧里在讨论“阳和平评价《球2》”,那时我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还不成体系,于是就没说话。这两周,我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也参考了很多别人的意见,在这个《球2》上线的日子,我总算是有勇气谈一谈了,索性新开一贴吧!
在这里,这篇贴子的开头,我先给出我的结论,毕竟虽然这篇贴子不会太长,但也不是能一气写完的:《球》的世界观和表现方式让我产生了比同类型电影更强的割裂感;为平衡各个方面,电影做了很多努力,已经十分优秀;剧组可能已经到达了极限,想要更进一步,需要你我的力量。
整篇贴子的结构是:
一、我对科幻中的“不可能”的看法;
二、《球》的世界观和表现方式为什么会让我产生比同类型电影更强的割裂感;
三、剧组是如何平衡各个方面的;
四、我个人对《球2》的理解和对《球3》的期望。
最后,地球弧线镇楼~


IP属地:北京1楼2023-04-15 17:10回复
    一、科幻中的“不可能”
    本来想用“科幻中的设定”的,一想,“不可能”更加准确。有些科幻,我们明知道建立在不可能的地基上,但只要故事讲得足够好,就没有人会觉得“出戏”“违和”,更没有人会说它不是科幻:地壳无法承受地球发动机的推力,恒星的三体运动不稳定且不会那么快,一个横跨银河系的实体不可能是帝国(说来惭愧,我没看过《银河帝国》,想必这个故事极为精彩);但这都无关紧要。
    那什么重要?或说,什么是让故事讲得足够好的关键因素?是在不可能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切。打个比方,基础设定相当于公理,其余一切(剧情、人物、由基础设定衍生出的设定和世界观,等等)相当于定理。我们可以强行认为一个实际上不可能成立的东西成立,并把它当作公理;但从公理推导出定理的过程必须真实。在《球》中,就是:认为地球发动机存在且推得动地球,那么,那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IP属地:北京2楼2023-04-15 17:11
    收起回复
      二、《球》的割裂感
      上面那楼感觉有点像正确的废话……不管了。这部分我想说说为什么对我来说,《球》的割裂感比同类型电影更强。我们来看《球》最基本的设定: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发动机,计划用2500年的时间将地球推入另一个恒星系。别看就一句话,这“公理”能推导出的“定理”可不少!比如,有人算过,《球》中人类文明总功率已经达到10^24W,要知道现实中的人类文明总功率才10^13W——也就是说,《球》中人类和现实中人类的差距,比后者和原始人的差距还要大!这毫不夸张:现实中人类所有发电设备功率的总和,仅仅相当于《球》中的一个人的功率,就一个人!《球》中的人类文明,其社会形态、个体的素质,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如同几万年前的原始人无法想象现代社会的样貌。
      所以,【从逻辑的角度来说】,阳和平对《球2》的批判,方向恰恰是反了。那样一个文明,其成员只会是我们眼中的尖端人才,以现在的眼光看必然是“极端精英主义”;反倒是出现我们熟悉的工人和农民才不正常——我们熟悉的工人和农民在那个文明中必然消失,如同以采集和打猎为生的原始人在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的社会中必然消失一样。
      然而,【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电影又必须展现我们熟悉的人民:这毕竟是一部电影,而非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电影中的人必须要让观众有代入感。要真的只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人人都是尖端人才的文明,有没有人看先不说,拍都拍不出来。
      写到这里,我总算知道《球》给我的割裂感来自何处了:这种割裂感来自逻辑和情感的内在矛盾,几乎不可能消除,只能掩盖或减弱。一旦这两种人同时出现在电影中,我就不得不接受一个黑暗的“定理”:马兆、图恒宇、刘培强、周喆直一类的人才是《球》中人类文明的成员;其它一闪而过的人,那些在地铁中、街道上、厨房里的绝大多数,不是。他们就像现实世界中残存的原始人,勉强地和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只是他们的数量不是极少而是极多,然而本质并无区别。——这些话很刺耳,但我实在无法否认。从这个角度看,阳和平对《球2》的批判又有道理。


      IP属地:北京4楼2023-04-15 17:12
      收起回复
        这段的最后,说说为什么《球》给我的割裂感比同类型电影强——仔细想想,上面的分析,对任何一部人类科技远超现实的电影都应该适用啊?为什么《球》的割裂感尤其强呢?我认为,是因为地球发动机和世界规模的协作。
        先说地球发动机。我们把地球发动机和一个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做一下对比:光速飞船。从理性的角度说,一个拥有光速甚至超光速飞船的人类文明,其技术也必定远超现实中的人类,甚至也要超过《球》中的人类——有人算过,光速飞船不需要任何武器,甚至不需要付出自我毁灭的代价去撞,只需要把引擎的喷口对准行星然后发动,就能轻松毁灭那颗行星(《阿凡达2》,说的就是你!当然阿凡达2的人类和《球》的人类哪个厉害不好说)。
        那为什么有光速飞船的电影中出现“我们熟悉的人民”,似乎就更能接受一点?因为比起地球发动机,光速飞船太小了!一块CPU,其技术要比金字塔先进数千年;以现在人类的技术,再造一座金字塔完全不难;但人们看到哪个更觉得震撼呢?更何况,有光速飞船的电影(说来惭愧*2,这方面我只看过电影版《星际迷航》)还会刻意将光速飞船“电梯化”——你走进轿厢,待一会,出来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楼层;而路程根本不重要。放到光速飞船身上,就是以光年计的路程完全被忽略,电影聚焦的事物仅仅是一个恒星系,甚至是一颗行星。所以,尺度太小+“电梯化”,会让人们下意识地忘记宇宙的广袤、忘记光速飞船需要极其先进的科技,而把光速飞船当作高级一点的飞机之类的东西,那么“高级一点的飞机”所在的文明中的人和我们差不多,就不那么违和了。当然这么做也有代价,就是所谓的“太空歌剧”,知乎上一位大佬做了精辟的总结:那只是一个膨胀到光年尺度的地球,一个放大版的现实人类社会,群星只是背景,是一块不可能和人有任何互动的幕布。
        相比之下,地球发动机没有这样被忽略的机会,它太大、太壮观!高11公里的庞然大物,盖在老旧的城市的头上,只要出现,就会提醒看电影的人们:这个人类文明远比我们先进。所以出现和我们差不多的人,还过得不太好,就显得尤其扎眼。
        再说世界规模的协作。我看过的《星际穿越》和《2001太空漫游》,都避开了对世界的总体描绘,仅仅从主角切入,侧面地展示那个世界。(当然,《球》和这两部电影类型不同,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并不明智;不过《球》一定比《星际穿越》更加真实。)而《球》则不同,它选择了最真实但也最难的一条路:不仅描绘了整个世界的样貌,还仔细展示了危难当头整个人类如何合作。如果仅从主角切入,人们可能忽略电影中和自己一样的绝大多数——《星际穿越》和《2001太空漫游》甚至选择直接省去他们;但《球》不行,毕竟是整个世界联合起来应对危机。所谓多做多错,不外如是。


        IP属地:北京5楼2023-04-15 17:14
        收起回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球》几乎在所有方面上都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剧组必须小心地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按逻辑的要求,《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是我们眼中的尖端人才;按情感的要求,《球》中大多数的人我们又要熟悉,而且他们不能过得太差;然后《球2》还要保持《球1》定下了主基调——人类团结一心,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灾难;最后,在以上种种限制下,还得把故事拍得精彩、好看。这简直是在刀尖上舞蹈!


          IP属地:北京6楼2023-04-15 17:14
          收起回复
            三、剧组的努力
            为了平衡各个方面,剧组做了哪些努力?电影如何处理上面说的看似无解的矛盾?有时间再细写吧,这里先给出我的想法的关键字:年表、AI、隔离计划、《球1》。


            IP属地:北京7楼2023-04-15 17:15
            回复
              哇,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那我今天就再写一些吧!(md,在word里写的时候看起来那么一大堆,在贴子里就这么一点。字号误我!)
              剧组如何让电影里大多数的人是我们熟悉的?很简单:年表。《球》的年表距离现在极近,《球1》的韩子昂就是现在的90后,《球2》出列的50岁以上的航天员就是现在的00后。我不清楚《球》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具体是在哪一年分岔的——按“100年后,太阳将膨胀到吞没整个地球”来算,最早是1978年;但想必这个消息不会第一时间公布(除非像《球1制作手记》写的那样,一场超级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之后,所有人才知道太阳要出事),而且《球2》开头还说了“20年前不这样”,所以分岔的时间要更靠后。可能到了90年代甚至新世纪,《球》的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还看不出什么差别。这样,自然就会有大量我们熟悉的人。
              那么剧组又是如何让人类有了建造行星发动机的能力的?《球1》的回答很简单:设定!“别问,问就是造出来了。”但《球2》是前传,必定要详细描述;然而《球1》已经定死了《球2》人类能达到的上限——“《球2》的人类比《球1》厉害”不合逻辑。但《球1》中的人,无论是开车的司机、救援队还是地下城居民,看起来和我们现实中的人差不多。这对《球1》是个优点,但对《球2》则不然,因为和现实中很像的人类几乎不可能建出行星发动机,能建造出行星发动机的文明不会是我们熟悉的样子。剧组没得选,只能机械降神,让AI替人类把活干了。记得《球1》采访郭导的时候,郭导还说“限制想要表达的题材,尽量避开AI”,但《球2》就和《再也不拍电梯》一样真香了——没办法,真的没办法。


              IP属地:北京32楼2023-04-15 22:29
              回复
                所以,《球2》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最后一代我们熟悉的工人和农民。他们的祖辈、父辈,曾如金字塔的地基一样支撑着整个人类文明,任何科技,没有他们的生产都会是空中楼阁。他们幼年时,世界没有任何异常,他们如现实中的他们一样学习、成长,可能还怀揣着一点朴实的希望。
                然而太阳危机改变了一切。科学家、工程师(其中的很多人是他们的孩子),用他们生产出来的一切发现并掌握了重聚变、创造了AI。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人类造出了太空电梯,造出了行星发动机,造出了空间站,获得了神话中都不敢幻想的力量。可他们发现,自己找不到自己在文明中的位置了:自己拿手的建造和生产,现在机器人比自己干得更好、更快。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似乎再无用武之地。留给他们的,只有迷茫。
                这一切还没有结束。可预见的是:借助AI的力量,人类会有更科学的教育模式,可能人类还会改造自身,创造出脑机接口,甚至基因编辑,大幅提高智力……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可以确定的有两件事:第一是,无论如何,普通人仍然会是绝大多数(毕竟“普通”是个相对概念),那些新的普通人会和他们一样支撑着人类,尽管随便一个放在他们的幼年时代可能当博士都绰绰有余;第二是,他们,会像数十万年前的猎人和采集者、数万年前刀耕火种的农民、数千至数百年前的佃农和自耕农,这些曾经支撑着人类文明的群体一样,走向消亡,在他们身后,一个崭新的人类文明将会诞生。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MOSS的话。
                太空电梯危机和月球坠落危机让人类发现:AI根本不受自己控制,反之,甚至可能执意毁灭自己!于是,“隔离”计划执行,人类杀死了自己制造出来的神。于是,我们看到了《球1》中开车的司机、救援队和地下城居民,仍然是我们熟悉的样子。


                IP属地:北京33楼2023-04-15 22:30
                收起回复
                  最后说回来:剧组是怎么削弱割裂感的?
                  我在写这篇贴子前,一直下意识地认为,电影中展现的人类文明是某种“稳态”。极其先进的文明和占绝大部分的我们熟悉的人,就像是两块磁铁的同一磁极,不可能对在一起。
                  但如果不是呢?如果电影展示的一切,2044年到2058年,只是历史中的一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化的时代的切片呢?两块磁铁的同一磁极彼此排斥的慢镜头开始的一小部分,看起来不就和那个不应存在的“稳态”差不多吗?!
                  割裂感产生的原因,就是减弱割裂感的手段!
                  我想起物理领域中的一句话:少碰边界。边界无疑是最割裂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同时存在,任何处理的方法,在边界上都不会好用,显得十分混乱;但只有边界这个非稳态,能让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统一!
                  天哪!原来那句俗套的话是对的: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IP属地:北京34楼2023-04-15 22:34
                  回复
                    但一切真的就这么结束了吗?AI的退出真的仅仅是让人类文明简单地倒回去吗?这就是第四部分要写的了。


                    IP属地:北京35楼2023-04-15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