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吧 关注:42,840贴子:740,448

《流浪地球》世界观的割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两周看到吧里在讨论“阳和平评价《球2》”,那时我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还不成体系,于是就没说话。这两周,我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也参考了很多别人的意见,在这个《球2》上线的日子,我总算是有勇气谈一谈了,索性新开一贴吧!
在这里,这篇贴子的开头,我先给出我的结论,毕竟虽然这篇贴子不会太长,但也不是能一气写完的:《球》的世界观和表现方式让我产生了比同类型电影更强的割裂感;为平衡各个方面,电影做了很多努力,已经十分优秀;剧组可能已经到达了极限,想要更进一步,需要你我的力量。
整篇贴子的结构是:
一、我对科幻中的“不可能”的看法;
二、《球》的世界观和表现方式为什么会让我产生比同类型电影更强的割裂感;
三、剧组是如何平衡各个方面的;
四、我个人对《球2》的理解和对《球3》的期望。
最后,地球弧线镇楼~


IP属地:北京1楼2023-04-15 17:10回复
    一、科幻中的“不可能”
    本来想用“科幻中的设定”的,一想,“不可能”更加准确。有些科幻,我们明知道建立在不可能的地基上,但只要故事讲得足够好,就没有人会觉得“出戏”“违和”,更没有人会说它不是科幻:地壳无法承受地球发动机的推力,恒星的三体运动不稳定且不会那么快,一个横跨银河系的实体不可能是帝国(说来惭愧,我没看过《银河帝国》,想必这个故事极为精彩);但这都无关紧要。
    那什么重要?或说,什么是让故事讲得足够好的关键因素?是在不可能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切。打个比方,基础设定相当于公理,其余一切(剧情、人物、由基础设定衍生出的设定和世界观,等等)相当于定理。我们可以强行认为一个实际上不可能成立的东西成立,并把它当作公理;但从公理推导出定理的过程必须真实。在《球》中,就是:认为地球发动机存在且推得动地球,那么,那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IP属地:北京2楼2023-04-15 17:11
    收起回复
      先顶


      IP属地:山东3楼2023-04-15 17:12
      收起回复
        二、《球》的割裂感
        上面那楼感觉有点像正确的废话……不管了。这部分我想说说为什么对我来说,《球》的割裂感比同类型电影更强。我们来看《球》最基本的设定: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发动机,计划用2500年的时间将地球推入另一个恒星系。别看就一句话,这“公理”能推导出的“定理”可不少!比如,有人算过,《球》中人类文明总功率已经达到10^24W,要知道现实中的人类文明总功率才10^13W——也就是说,《球》中人类和现实中人类的差距,比后者和原始人的差距还要大!这毫不夸张:现实中人类所有发电设备功率的总和,仅仅相当于《球》中的一个人的功率,就一个人!《球》中的人类文明,其社会形态、个体的素质,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如同几万年前的原始人无法想象现代社会的样貌。
        所以,【从逻辑的角度来说】,阳和平对《球2》的批判,方向恰恰是反了。那样一个文明,其成员只会是我们眼中的尖端人才,以现在的眼光看必然是“极端精英主义”;反倒是出现我们熟悉的工人和农民才不正常——我们熟悉的工人和农民在那个文明中必然消失,如同以采集和打猎为生的原始人在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的社会中必然消失一样。
        然而,【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电影又必须展现我们熟悉的人民:这毕竟是一部电影,而非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电影中的人必须要让观众有代入感。要真的只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人人都是尖端人才的文明,有没有人看先不说,拍都拍不出来。
        写到这里,我总算知道《球》给我的割裂感来自何处了:这种割裂感来自逻辑和情感的内在矛盾,几乎不可能消除,只能掩盖或减弱。一旦这两种人同时出现在电影中,我就不得不接受一个黑暗的“定理”:马兆、图恒宇、刘培强、周喆直一类的人才是《球》中人类文明的成员;其它一闪而过的人,那些在地铁中、街道上、厨房里的绝大多数,不是。他们就像现实世界中残存的原始人,勉强地和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只是他们的数量不是极少而是极多,然而本质并无区别。——这些话很刺耳,但我实在无法否认。从这个角度看,阳和平对《球2》的批判又有道理。


        IP属地:北京4楼2023-04-15 17:12
        收起回复
          这段的最后,说说为什么《球》给我的割裂感比同类型电影强——仔细想想,上面的分析,对任何一部人类科技远超现实的电影都应该适用啊?为什么《球》的割裂感尤其强呢?我认为,是因为地球发动机和世界规模的协作。
          先说地球发动机。我们把地球发动机和一个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做一下对比:光速飞船。从理性的角度说,一个拥有光速甚至超光速飞船的人类文明,其技术也必定远超现实中的人类,甚至也要超过《球》中的人类——有人算过,光速飞船不需要任何武器,甚至不需要付出自我毁灭的代价去撞,只需要把引擎的喷口对准行星然后发动,就能轻松毁灭那颗行星(《阿凡达2》,说的就是你!当然阿凡达2的人类和《球》的人类哪个厉害不好说)。
          那为什么有光速飞船的电影中出现“我们熟悉的人民”,似乎就更能接受一点?因为比起地球发动机,光速飞船太小了!一块CPU,其技术要比金字塔先进数千年;以现在人类的技术,再造一座金字塔完全不难;但人们看到哪个更觉得震撼呢?更何况,有光速飞船的电影(说来惭愧*2,这方面我只看过电影版《星际迷航》)还会刻意将光速飞船“电梯化”——你走进轿厢,待一会,出来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楼层;而路程根本不重要。放到光速飞船身上,就是以光年计的路程完全被忽略,电影聚焦的事物仅仅是一个恒星系,甚至是一颗行星。所以,尺度太小+“电梯化”,会让人们下意识地忘记宇宙的广袤、忘记光速飞船需要极其先进的科技,而把光速飞船当作高级一点的飞机之类的东西,那么“高级一点的飞机”所在的文明中的人和我们差不多,就不那么违和了。当然这么做也有代价,就是所谓的“太空歌剧”,知乎上一位大佬做了精辟的总结:那只是一个膨胀到光年尺度的地球,一个放大版的现实人类社会,群星只是背景,是一块不可能和人有任何互动的幕布。
          相比之下,地球发动机没有这样被忽略的机会,它太大、太壮观!高11公里的庞然大物,盖在老旧的城市的头上,只要出现,就会提醒看电影的人们:这个人类文明远比我们先进。所以出现和我们差不多的人,还过得不太好,就显得尤其扎眼。
          再说世界规模的协作。我看过的《星际穿越》和《2001太空漫游》,都避开了对世界的总体描绘,仅仅从主角切入,侧面地展示那个世界。(当然,《球》和这两部电影类型不同,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并不明智;不过《球》一定比《星际穿越》更加真实。)而《球》则不同,它选择了最真实但也最难的一条路:不仅描绘了整个世界的样貌,还仔细展示了危难当头整个人类如何合作。如果仅从主角切入,人们可能忽略电影中和自己一样的绝大多数——《星际穿越》和《2001太空漫游》甚至选择直接省去他们;但《球》不行,毕竟是整个世界联合起来应对危机。所谓多做多错,不外如是。


          IP属地:北京5楼2023-04-15 17:14
          收起回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球》几乎在所有方面上都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剧组必须小心地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按逻辑的要求,《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是我们眼中的尖端人才;按情感的要求,《球》中大多数的人我们又要熟悉,而且他们不能过得太差;然后《球2》还要保持《球1》定下了主基调——人类团结一心,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灾难;最后,在以上种种限制下,还得把故事拍得精彩、好看。这简直是在刀尖上舞蹈!


            IP属地:北京6楼2023-04-15 17:14
            收起回复
              三、剧组的努力
              为了平衡各个方面,剧组做了哪些努力?电影如何处理上面说的看似无解的矛盾?有时间再细写吧,这里先给出我的想法的关键字:年表、AI、隔离计划、《球1》。


              IP属地:北京7楼2023-04-15 17:15
              回复
                查个眼,等你更完了踹我一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4-15 17:41
                回复
                  非常好思考和分析,爱来自岩石与海洋星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4-15 17:42
                  收起回复
                    球二是带点英雄史观的感觉,人类始终是处于被拯救的状态,而拯救他们的是少数精英。这就是割裂感产生的原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4-15 17:48
                    收起回复
                      看球一的时候就感觉是天方夜谭,那么点小小的亮点要推动地球航行2500年。但是这个概念反复提及几年,就感觉逐渐合理常识化,就像时空穿越光速飞船这些不用考究原理,在科幻题材里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这比电影本身还让人叹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4-15 17:54
                      收起回复
                        所以嘛,球系列电影如果说是科幻片。还不如说是一部带有科幻性质的现实主义电影,1的时候看到联合政府还以为是科幻电影的常客全球联邦,但看到后来出来个五常的画面才知道原来不是一个性质。然后再看2才发觉原来无论走到哪一步都是处于不团结的状态,像极了现实的全世界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4-15 18:01
                        收起回复
                          关于精英这点,电影肯定是要放关于主角的故事的,要不然怎么叫主角呢,而如果主角是一个普通大众,那就解释不了他或者他们为什么能拯救危机,因为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这类东西,这放在现实里也是一样的,但不代表他们就是所谓的精英,航天员难道不是从普通人中选拔的吗,科学家不也是普通人一步一步成长而来的吗,我觉得讨论精英和非精英本身就是把问题带偏了,成了一个西方式的天然带有对立的一个探讨,但我们国家其实并没有什么站在对立面的所谓精英与非精英的一个大环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4-15 18:0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4-15 18:09
                            回复
                              楼主这样就着电影讲观点是很好的,至于阳的那几期,其实只是想借着一部电影谈他认为的左经理解,故而他那几期挂羊头卖狗肉就让人反感,似乎有一期还自删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4-15 18: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