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文人描绘的心往之所,但它的出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想。去过宿城的人,大多会欣然喟叹:这真如桃花源一般!殊不知这个特别的地方对陶渊明的启迪是难以排除的。有人说《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湖南武陵,在此无须否定它的真实,然而宿城作为这篇美文的原形也是言之有据的。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宿城所在的郁洲山,晋朝称为东海,其时海州名为临朐,正是属于东海郡。这一建制始于西汉,曾辖数十个县,其中就有武陵,而海州也曾名以武陵郡,故《魏书•地理志》曰:“海州有武陵郡领县地二”。武定七年《海州志沿革》亦云:“去朐山二十里有武陵郡”。如此众说,无不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之语相对应。尤为重要的是,种种史料表明,陶潜的确来过宿城。晋隆安(公元400)年间,司马氏的腐朽统治迫使各地贫民揭竿而起,义军首领孙恩于东部沿海屡挫官军,朝廷大怒,急派援兵。正是在这一次,曾做过江州祭酒的陶潜荣任刘牢之将领的参军,来到东海讨逆戡乱,并在宿城有过一战。战斗中陶潜智慧超群,奇袭义军,屡立战功,深得刘牢之赏识。然而作为文人的陶公,宿城的宁静而向往着无战不税的田园生活。在行军中,曾经过离宿城仅十数里的二疏墓,后来感慨难定,写出了名诗《咏二疏》。除此,陶潜在《吟酒诗》里尚有“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之句,都表明作者对东海之行的留恋,其中的“东海隅”在不少资料上皆言指宿城。因为陶潜的渲染,其后宿城在世人中的影响日渐扩大。清朝道光皇帝曾在听完江苏巡抚陶澍对宿城的描述之后,神往地叹道:“真世外桃源也。”这恐怕也是对宿城就是《桃花源记》原形的首肯。后人为了纪念陶渊明宿城之行,在山上为其修建祠堂,据说至今尚存有“陶靖节先生之祠”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