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吧 关注:927贴子:12,849

春秋战国时代 敬天法祖 天人合一 管子与儒家道家思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亚文化的源头,从地理上原始文化来说,是东西南北中,从文献上说是易学易经,易学易经的源头是7000年前的祭祀天地神明的活动,良渚文化就是例子。屈原的思想,是源于比孔子的儒家、庄子的道家,更加原始的楚国文化思想。
东亚文化圈在7000年前,就崇尚【敬天法祖】的思想。敬天法祖的思想,在西周时期,演化出易经和易学。敬天法祖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地位的边缘化,春秋五霸诞生了,孔子删定的《春秋》说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管仲管子的思想,成为齐国成为东亚地区诸侯国霸主地位的理论依据。管子思想随后,演化为儒家与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孔子要比管仲小172岁,他出生之时,管仲已经去世90多年。


IP属地:江西1楼2023-02-11 09:57回复
    在《论语》里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共有以下四则: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随后,再探究管子的思想的体系。
    在东亚文化圈的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儒家与原始道家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敬天法祖】,以及易经与易学,儒道两家都探究【天人之际】,也就是【天道】【天命】与【人道】【人性】,儒家侧重【仁,仁义,仁政】,道家侧重【德】,【德与命】儒家道家的诠释各有侧重点。孟子强调【天命】的伦理道德的一面,庄子强调【天命】的元初的、自然的生命的一面。


    IP属地:江西2楼2023-02-11 10:05
    回复
      东亚文化圈的敬天法祖的观念起源很早。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里就说:“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这一时期,人们对上天的崇拜,已经可以通过某种仪式去表达了,现代能看到的上古的墓葬中,已经有祭祀天地的玉琮出现。张光直就认为:“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手段或者法器。”
      上古时期,沟通天人的事都是由巫来完成的,按照《说文》的说法:“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可知,上古的巫多是女子,而且是靠歌舞来娱神。但上古时期的这种尊敬上天、祭祀鬼神的仪式基本,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自然性的崇拜。在良渚文化时期,敬天法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巫与人王结合,氏族的首领既是君王又是巫。
      殷商时期,商王多以“天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给予的。《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一时期的“敬天法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巫与人王结合。巫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不断的发生变化。商周时期,巫渐渐的演变成了史,而沟通天人的职责被帝王所垄断。商王成了唯一能沟通天人的人,
      与此同时,天神与先王相结合。商人在祭天之时,已经开始配以先公先王了。徐复观就说:“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来“宾帝”的观念。所谓的宾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上帝左右,上帝对商王有护佑和惩戒的能力。
      从这可以看出,殷商时代敬天和法祖已经开始结合在一起。《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IP属地:江西3楼2023-02-11 10:08
      回复
        周代是敬天法祖观念的成型期。周代的文献中也特别的强调天、帝、天命的观念。东亚文化圈的【天道】【天命】【人性】【人道】【法天】【法地】【法祖】【法古】的思想,成为了官方典籍正式记载的文字,【天道】【天命】【人道】【法天】【法地】【法祖】【法古】的思想,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核心本质的内涵,整个东亚地区的社会秩序与思想文化,由此范畴与逻辑,发展了3000年。
        东亚文化圈在论及【天道 人道】的关系时,最终的逻辑出发点,还是【人性 人道】。因此,探究【人性论】是儒道两家,诸子百家思想的最终的标的。东亚文化圈对天道与人道的探究,目的在于诠释与指导现实世界的人们,如何去开展实践活动,这是诸子百家诞生的根本动力,人道与天道,最后要落实到【人之性】【物之性】才可能发挥具体的思想指导意义。
        儒家的仁义道德信的伦理道德,不过是儒家人性论的展开。道家的顺天命,自然无为而化,不过是道家人性论物性论的展开,道家的人性论属于自然人性论,强调人类要回归元初的自然本质。


        IP属地:江西4楼2023-02-11 10:09
        回复
          东亚文化圈的人性论的展开,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步深入发展的。其中管子的人性论的思想,作为儒道两家与诸子的原初形式,特别值得关注。对于原始人性善恶的问题,西周人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推论出其对原始人性的看法,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第一,有人认为人的原初本性是不完美的。召公说:“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召公在这里把辅佐成王初理政事比作教养小孩,认为对小孩的教育,没有不在他初受教育时就亲自传给他明哲的教导。在这里,召公之所以强调要在小孩初受教育时就给予明哲的教导,是因为召公看到人性是不完美的。
          第二,有人认为一部分人的原始本性是善的,而另一部分人的原始本性是恶的。如果人性中有好善的倾向便是福,反之,则是不幸。《洪范》篇说: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孔颖达正义说:“四曰攸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曰又说:“好德者天使之然,故为福也。”根据孔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攸好德”,说明西周人认为一部分人的本性中有爱好美德的倾向,即一部分人的本性善。与此相反,“五曰恶”,另一部分人的本性是恶的。其次,正因为此善性是天所赋予的,所以称为福,由此可见,在这里的性(包括性善与性恶)是指原始本性。
          此外,《洪范》篇还从刚柔的角度对人原初的本性进行分类,这主要通过篇中“三德”来说明: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在此处,人性主要指一个人的天资、品格、禀赋。箕子把人性分为三类:正直者,这种人道德纯备;刚克者,资质偏于刚性的人,过于强毅而不可亲近;柔克者,资质偏于柔性的人,过于内敛阴沉。对于如何矫治这两种气禀上的偏颇,《洪范》提出秉性偏于柔的人宜以刚修治自己,秉性偏于刚的人宜以柔修治自己。
          第三,有人认为人的原始本性是好的,但这个好的本性或者说善性是易变坏的,真正能保持原始善性的只有少数圣人。
          《君爽》是周公对召公的答词,表示要与召公同心同德完成文王大业,在文末周公鼓励召公说:“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曰对这句话的理解重在“德”字,一般理解为“行为”。王弼说:“德者,得也。”
          先天所得的“德”我们称之为“性”,后天修养来的德,内得于己,凝结为性,先天之德与后天修养来的德共同构成了人性。古代“民”、“人”通用,由此,“民德”,又可解释为人性。这与通常将“德”解释为“行为”并不矛盾,人的本性终究要通过行为体现出来,正如郑玄所说:“德行,内行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孔颖达正义说:“《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凡民之德,无不能其初,少能有终者。凡民皆如是,有终则惟君子。”结合孔疏,我们对此句作如下理解:人性最开始时是好的,但很少有人能保持下去直到最后,能做到的只是少数君子。这句话是鼓励召公保持好自己的善性,做一个仁德君子,并以此敬慎地治理好天下。


          IP属地:江西5楼2023-02-11 10:36
          回复
            管子的人性论,是继承与发展了西周时期的人性论思想,人性既可能是善的,又可能是恶的,管子强调对于人性与人情要因势利导,利用教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压制与惩治人性丑恶的一面。管子关注到人性有着自然本真的一面。
            管子的人性论是从人情世故,人的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出发的,是对人的贪生怕死的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与内在情感最深入的探究。
            管子的人性论,不把人性做一种形而上学固化的定义,管子的人性论就是人的性情,人的性情不能说是【人性善】或【人性恶】,也不能说【人性就是自自然然的本性】。管子探究人性与人的情感、人的利益的方方面面,管子既要用仁义礼智信教化人性,又要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顺应人心顺应人情,同时管子感悟到人性人道与天性天道有紧密的联系。


            IP属地:江西6楼2023-02-11 10:44
            回复
              管子汇集易儒道法墨兵等学派的思想,目的为君王提供内修圣德,外为霸主的圣王之道。
              形势解第六十四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
              渊者,众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则沈玉至。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父母者,子妇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
              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治之以理,终而复始。主,牧万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
              故天不失其常,则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主不失其常,则群臣得其义,百官守其事。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顺,亲戚相欢。臣下不失其常,则事无过失,而官职政治。子妇不失其常,则长幼理而亲疏和。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乱。天未尝变,其所以治也。故曰:“天不变其常。”  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
              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人主之所以使下尽力而亲上者,必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明主之治天下也,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故曰:“上无事而民自试。”
                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所谓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周文王诚庄事断,故国治。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主明而国治,竟内被其利泽,殷民举首而望文王,愿为文王臣。故曰:“济济多士,殷民化之。”道行则君臣亲,父子安,诸生育。故明主之务,务在行道,不顾小物。燕爵,物之小者也。故曰:“燕爵之集,道行不顾。”
                明主之动静得理义,号令顺民心,诛杀当其罪,赏赐当其功,故虽不用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助之,天地与之,举事而有福。故曰:“牺牲珪璧不足以享鬼神。”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
              故曰:“主功有素,宝币奚为?”
                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


              IP属地:江西7楼2023-02-12 10:08
              回复
                管子汇集易儒道法墨兵等学派的思想,目的为君王提供内修圣德,外为霸主的圣王之道。
                形势解第六十四
                  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明主之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明主之虑事也,为天下计者,谓之譕臣。譕臣则海内被其泽,泽布于天下,后世享其功久远而利愈多。故曰:“譕臣者可与远举。”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故圣人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故曰:“顾忧者可与致道。”
                  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载万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众人得比焉。故曰:“裁大者众之所比也。”
                  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
                  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
                  明主之举事也,任圣人之虑,用众人之力,而不自与焉。故事成而福生。
                  天生四时,地生万财,以养万物而无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人主能安其民,则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曰:“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
                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圹地,故天予之时,地生之财。故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故曰:“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大必削。”
                明主与圣人谋,故其谋得;与之举事,故其事成。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众人之力。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
                尧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誉之而不厌,久远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来之。故曰:“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人主出言不逆于民心,不悖于理义,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人唯恐其不复言也。
                ------------------------------------


                IP属地:江西8楼2023-02-12 10:09
                回复
                  管子汇集易儒道法墨兵等学派的思想,目的为君王提供内修圣德,外为霸主的圣王之道。
                  《管子 牧民第一 形势第二 权修第三》记载。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箠。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管子 枢言第十二》记载。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人主不可以不慎贵,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
                  【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门,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贵者贵之。彼欲贵,我贵之,人谓我有礼;彼欲勇,我勇之,人谓我恭;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彼欲知,我知之,人谓我慜。戒之,戒之,微而异之,动作必思之,无令人识之,卒来者必备之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众人之用其心也,爰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生其事亲也,妻子具,则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业,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


                  IP属地:江西10楼2023-02-12 10:12
                  回复
                    东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道家与法家等三家为主。
                    管子的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第一次完整的诠释与运用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东亚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儒家道家法家三家合一的立体式的图像。
                    或者是以法家思想为主的面貌,比如汉武帝,朱元璋、秦始皇等时代,
                    或者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面貌,比如宋朝的宋太宗、宋孝宗、宋理宗的时代,
                    或者是以道家面貌为主,比如汉景帝汉文帝,唐太宗唐明皇,嘉靖帝万历帝的时代。
                    到了清朝时期,整个东亚文化圈,呈现了儒家道家法家三家思想高度融合的状态,比如康熙帝、乾隆帝的时代。
                    曾国藩的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完美结合的展示。
                    东亚文明的诞生,是东亚地区人类社会,从丛林社会,从血酬定律走向文明定律的漫长的过程,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教化思想与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理论,是从社会的外部秩序以及人们彼此间的关系入手,引导东亚文化圈走向文明定律。
                    道家的无为与无欲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从每一个人的内心入手,只有每个人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了不要采取贪得无厌的选择与行为,实现了所谓的虚心、静心与无为,那么整个东亚文化圈,也可以实现从丛林定律走向文明定律。
                    法家的刑法思想,实际上是以毒攻毒,以丛林定律出发,运用刑法的惩罚手段,实现东亚文化圈社会的基本秩序的建立,法家思想可以短时间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秦国就是如此。
                    管子的思想,主要汇集了儒家、道家与法家的思想,目的在于为齐国争霸提供指导思想与战略战术。
                    也可以说,管子汇集易儒道法墨兵等学派的思想,目的为君王提供内修圣德,外为霸主的圣王之道。


                    IP属地:江西11楼2023-02-12 14:39
                    回复
                      东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道家与法家等三家为主。
                      管子的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第一次完整的诠释与运用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东亚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儒家道家法家三家合一的立体式的图像。
                      或者是以法家思想为主的面貌,比如汉武帝,朱元璋、秦始皇等时代,
                      或者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面貌,比如宋朝的宋太宗、宋孝宗、宋理宗的时代,
                      或者是以道家面貌为主,比如汉景帝汉文帝,唐太宗唐明皇,嘉靖帝万历帝的时代。
                      到了清朝时期,整个东亚文化圈,呈现了儒家道家法家三家思想高度融合的状态,比如康熙帝、乾隆帝的时代。
                      曾国藩的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完美结合的展示。
                      《管子 牧民第一 形势第二 权修第三》记载。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箠。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管子 枢言第十二》记载。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人主不可以不慎贵,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
                      【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门,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贵者贵之。彼欲贵,我贵之,人谓我有礼;彼欲勇,我勇之,人谓我恭;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彼欲知,我知之,人谓我慜。戒之,戒之,微而异之,动作必思之,无令人识之,卒来者必备之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众人之用其心也,爰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生其事亲也,妻子具,则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业,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


                      IP属地:江西12楼2023-02-12 14:41
                      回复
                        管子的人性论思想,是管子内圣外王之道的逻辑出发点。管子从心处其道。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等人心人性的逻辑出发,推演出管子整个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综合体。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唯圣人得虚道,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圣人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管子 心术上第三十六 心术下第三十七》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IP属地:江西13楼2023-02-12 15:07
                        回复
                          研究管子思想,是为了研究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脉络,曾国藩是东亚文化圈最后的圣人。
                          曾国藩的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再次完美结合的展示。《曾文正公年谱》记载,曾国藩“公之为学,其大纲宗,略见于所作《王船山遗书序》,而备见于《圣哲画像记》。自登第以还,于学无所不窥,九经而外,诸子百氏之书,靡不规得要领。其于《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明史》、《文献通考》、《五礼通考》数种,尤笃好不厌,治之三反”。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篇《曾文正一生三变》的文章,指出:“文正一生凡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事务,复而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咸丰七年,至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以为然。左恪靖(左宗棠)于骆文忠(骆秉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其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曾国藩由翰林词赋到义理之学,由会通汉宋到不废申韩到兼修黄老,反映了曾国藩对待文化没有门派之见,一切以经世致用为要。在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基础上,加上了经济学科,在辛亥七月的日记中,他指出为学之术有四:“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


                          IP属地:江西14楼2023-02-12 15:28
                          回复
                            东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道家与法家等三家为主。
                            管子的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第一次完整的诠释与运用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
                            管子的人性论思想,是管子内圣外王之道的逻辑出发点。管子从心处其道。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等人心人性的逻辑出发,推演出管子整个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综合体。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唯圣人得虚道,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圣人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管子 内业第四十九 》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IP属地:江西15楼2023-02-12 15:36
                            回复
                              管子的人性论思想,是管子内圣外王之道的逻辑出发点。管子从心处其道。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等人心人性的逻辑出发,推演出管子整个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综合体。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管子 内业第四十九 》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
                              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IP属地:江西16楼2023-02-12 15: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