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 关注:56,530贴子:429,069

回复:【文字】每日咬文嚼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04年,新西兰有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女教师来到中国。她对猕猴桃大感兴趣,临别时带回了一包种子,后来长成了三株猕猴桃树,在新西兰广为传播。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精心培育,猕猴桃脱胎换骨,终于育出了一个叫“海沃德”的品种,果子个头大,果形可爱,口感酸甜适中,而且储藏性能好,在常温下可保存30天。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新西兰的“奇异果”走向世界,迅速垄断了国际市场。在全世界的销售总量中,新西兰占有80%以上。
奇异果的成功,离不开栽培技术,也离不开市场智慧。奇异果的取名便可见一斑。猕猴桃在新西兰结出第一批果实时,新西兰人称之为“中国醋栗”。这可能和当时的口感有关。这样的名称当然很难走向世界。后来曾发起征名活动,最后定名为“kiwi fruit”,我国译为“奇异果”。“kiwi”其实是新西兰国鸟的名称。这种鸟是世界三大奇鸟之一,它是鸟而不会飞,个头虽不大,但能生出鸟类中最大的蛋,一个蛋赛过五个鸡蛋。把猕猴桃称为“kiwi果”,借助“kiwi”的世界知名度,奇异果迅速驰名全世界。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1-31 07:09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祇·祗·衹·袛
    ·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2-04 10:13
    回复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都是有的,但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古今用法又多有变化,如果不是从事古籍研究的人,真不必钻进这迷魂阵。然而,在现代语文运用中,这四个字还是碰得到的,有必要把它们的关系理理清楚。
      祇,音qí,本义为地神。同样是神,古人加以细化: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后来祇可以泛指神灵。又可读zhī,通“祗”,义为恭敬。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义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此义宋以后用“只”。
      祗,音zhī,从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浇地敬献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义,如《左传》“父不慈,子不祗”。现代带有文言色彩的书信中也见应用,如“祗候回音”“祗颂文祺”。又可读qí,通“祇”,义为神灵。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
      衹,音tí,同“缇”,本义为橘红色的丝织品。又可读qí,用于“衹衼”一词,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类。还可读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衹”被定为“祇”的异体字。1964年5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衹”又被定为“只”的繁体字。
      袛,音dī,义为贴身穿的短衣。《说文解字》释义时用了一个颇为陌生的词“袛裯”:“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扬雄《方言》对“袛裯”作了考证:“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当于今天的汗衫吧。
      从应用的角度再来简化一下:
      一、义为神灵时,用祇,读音为qí。用“祗”也可以,但不是首选字。
      二、义为恭敬时,用祗,读音为zhī。用“祇”也可以,但不是首选字。
      三、用作范围副词时,表示仅仅、只有,读音为zhǐ。历史上祇、祗、衹三者皆可用,但自宋代开始,已出现改用“只”的趋势;《简化字总表》明确规定用“只”,其他用法是不规范的。繁体字排印的图书应首选“衹”。
      四、“袛”是一个用途比较单一的字,只用于表示短衣的“袛裯”,读音为dī。千万不要因为形似,在该用祇、祗、衹的时候用“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2-04 10:13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空城记”还是“空城计”?
        ·
        【辨析】“空城记”应为“空城计”。“计”是会意字,从言从十,本义指结算,后引申有计划、计谋、策略义。“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以后,司马懿率军直逼城下,诸葛亮无奈定下空城计。这个“计”是计策、计谋,不是记载、记录,不应用“记”。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2-11 14:05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沉淀淀”?“沉甸甸”!
          ·
          某电视台曾播出的《百姓鉴宝汇》节目中,前来鉴宝的人说:这块绿宝石的重量有一千多克,捧在手里沉diàn diàn的。同步显示的字幕中最后四个字为“沉淀淀的”。“沉淀淀”应是“沉甸甸”。
          沉甸甸,形容物体重量大。《红楼梦》第四十回:“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沉淀”是个化学术语,指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下沉到溶液底层,也指这种下沉的物质,引申指积累、凝聚。如潘漠华《冷泉岩》:“他用和平日不同的沉淀的眼光望住我。”
          汉语中有“沉淀”“沉甸甸”,但无“沉淀淀”之说。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3-06 07:39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祁盼”?“祈盼”!
            ·
            祈,读作qí,义为向神祷告恳求。《诗经·小雅·甫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大意是说,以此祭祀神农,祈求甘霖从天而降。引申有向人请求之义,如祈求、祈望。“祈盼”一词,顾名思义,即祈求盼望。
            ·
            祁,也读作qí,可指盛、大义。成语“暑雨祁寒”,字面上是说夏季大雨,冬季大寒,后成为百姓怨恨嗟叹生计艰难之典。“祁”也可用于地名。如“祁红”的“祁”指安徽祁门,“祁红”就是指出产于安徽祁门一带的红茶,是中国名茶之一。还用作姓。
            ·
            把“祈盼”写成“祁盼”,应是两者音同形近致误。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3-03-22 15:18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沙场”有“沙”吗?
              ·
              汉语中有一些含有“沙”的词语,如沙门、沙发、沙龙等,是外来词,其“沙”都是音译字;但“沙场”不一样,是十足的汉语“本土”词语,其“沙”是有具体含义的。
              沙,本指水中细碎的石粒,如《说文·水部》:“沙,水散石也。”也指水边的沙地、沙滩,如《集韵·支韵》:“沙,水傍。”引申指沙漠,如《山海经·北山经》:“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清代郝懿行注:“沙,此即所谓沙漠。”
              沙场,本指平坦的沙地,如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沙场夷敞,清风肃穆,是京台之乐也。”也指沙漠。如唐代李咸用《送山月》诗:“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自唐代起,诗文中普遍用“沙场”指代战场。元代朱凯《昊天塔》第四折:“杨延景全忠全孝,舍性命苦战沙场。”《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唐兵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走得快的,逃了性命;略迟慢些,就为沙场之鬼。”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3-03-30 07:34
              回复
                以“沙场”指代战场,当与古代战场的环境有关。
                古代的战场多在北方多沙的地理环境中。对此,典籍中多有描述。如《汉书·匈奴传》:“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隐蔽。”句中描述了“匈奴来寇”之地“少草木,多大沙”的环境特点。杜甫《送人从军》:“弱水应无地,阳光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此句中也把“从军”的具体地点说成“沙碛”之地。清代傅昂霄《饮马长城窟》:“君不见长城之北青海边,平沙直上黄云天。沙中白骨堆何年?”诗句对北方黄沙漫天、白骨成堆的古战场,进行了形象描绘。
                既然古代的战场多在北方多沙的地理环境中,汉语中用“沙场”指代战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3-03-30 07:34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没有“昄依”
                  ·
                  皈(ɡuī)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也作“归依”。上述引文中的“父亲”在海外漂泊,这种游子生活使他不断寻找精神“家园”,将此喻为“寻找精神的皈依”是可以的。
                  “昄(bǎn)”是大的意思,现在江西有一个地方就叫“昄大”。古汉语中“昄宇”指版图、疆土,“昄章”指礼法制度得以彰明。但古今汉语中没有“昄依”的说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3-04-17 16:04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3-04-19 07:08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不是“滥觞”是“滥调”
                      滥,义为浮起;觞,即酒杯;滥觞,本义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由此引申出事物的起源、发端之义,如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上述引文想表达的是,某种情景话语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过,与“事物的起源”无关。结合该语境,此处用“滥调”更合适。“滥调”,即一再重复、令人厌烦而不切实际的言辞或论调。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3-05-06 07:27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曝料”还是“爆料”?
                        曝读bào时本来只用在“曝光”一词中,即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词义引申,“曝光”也指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事)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受“曝光”引申义的影响,也有人用“曝”指缺点、错误或其他不光彩的事显露或被揭露出来。如“曝丑”即公开暴露自身的缺点或错误,以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
                        爆,本义为火迸裂。《说文》:“爆,灼也。”清代王筠句读:“今俗谓火迸散为爆。”引申指猛烈地出现,如“爆发”即猛烈地发生、发作。进一步引申,指突然、令人意外地出现,如“爆冷门”即指在某方面突然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料,本指材料、原料,也可引申指内情。进行语素分析,“曝料”即让不光彩的内情显露出来;“爆料”即让内情突然、出人意料地显露出来,所涉及的事既可以是不光彩的也可以是光彩的。而“爆料”中“突然”“令人意外”的含义,是“曝料”所不具有的。可见,“爆料”范围广,可以涵盖“曝料”。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有“爆料”词条,释义为“发表令人感到意外或吃惊的新闻、消息等”。而“曝料”未见辞书收录。因此,我们主张用“爆料”。
                        还想指出的是,汉语中还有“报料”一词,意思是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这个词显然与“爆料”的含义不一样。在此,不展开讨论。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3-05-15 08:15
                        回复
                          关于茄子为什么称“落苏”,古代典籍中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和一个叫钱镠(liú)的人有关。钱镠(852年—932年),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杭州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临安区)人。唐末,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任镇海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受封吴越王。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钱镠之据钱塘也,子跛,镠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称茄为落苏。”说的是,吴越王钱镠有一爱子,腿部有缺陷,在当时杭州一带的方言中,“茄”和“瘸”同音,为了避免“瘸”的读音伤害爱子,便把茄子改名。今天江浙地区把“茄子”叫“落苏”,就与此有关。
                          不过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持否定态度,如南宋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或云钱王有子跛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明代李时珍认为,有“落苏”之名是因为茄子煮熟后口感酥软绵密,和奶制品“酪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便用“酪酥”的谐音“落苏”给茄子命名。
                          不管以上哪一种说法正确,都和战国时期没什么关系。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3-05-22 09:38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操弧”与写作无关
                            觚,音gū,本义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多为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引申指多棱角的器物,后也指古代书写用的一种多棱形木简,可多面书字。操觚即执简,引申为写作之义。从上述文章的叙述可看出日记的作者在日记中的表情达意皆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即“一任本真”,故用“率性操觚”是十分贴切的。
                            而“弧”本义指木弓,《说文·弓部》:“弧,木弓也。”“操弧”指持弓发箭,多与战争、打猎有关,与写日记没有关系。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3-05-29 07:46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3-06-12 06: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