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 关注:56,528贴子:429,063

【文字】每日咬文嚼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一个红色app上发现一个很好的栏目,分享给大家
主要辨析一些容易写错的词语。


IP属地:陕西1楼2022-11-30 09:32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抱憾”与“报憾”:
    正确的写法是“抱憾”。
    "抱"为会意兼形声字,从手从包,包亦表声。义为以手包围,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由实指而虚指,指心中存有,如抱恨、抱歉等。
    “报”和“抱”虽然同音,但字义不同,“报”有回应的意思,如“以德报怨”,以仁德回报别人的怨恨。所谓“抱憾”,是心中存有遗憾,不是回报别人遗憾。


    IP属地:陕西2楼2022-11-30 09:40
    收起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切蹉”与“切磋”
      “切蹉”应为“切磋”。“磋”和“蹉”读音均为cuō。“磋”古代指加工、打磨,过程与石头有关,故其字是石字旁。古人同样表示加工,因材质不同而用字不同: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因磨制东西需来回反复,又引申出研究、讨论的义项,《诗经》中便有这样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即反复研讨、商量。“蹉”,义为“失足”,所以是足字旁,又引申为失误。组词成“蹉跎”,意思是时光白白耽误过去,如“蹉跎岁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1-30 09:41
      回复
        某报曾刊载文章《祸福相依》,其中写道:“你们俩就知道法法法,咱家和剑云家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真要对薄公堂,两家以后就是仇人了。”这里的“对薄”应改为“对簿”。
        簿,读bù,指册子、本子,也指文状、起诉书等。审理案件需要根据文状核对事实,故将受审称为“对簿”。《明史·邓子龙传》:“子龙方对簿,巡抚吴定请立功自赎,帝许之。”所谓“对簿公堂”,即在法庭上接受审问或上法庭打官司,上述文章中就是这个意思。
        “薄”有多个音义。可读báo,指厚薄的薄;也可读bó,指轻薄的薄。但汉语中没有“对薄”的说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2-01 06:54
        回复
          “春焐秋冻”还是“春捂秋冻”?
          '
          应该是“春捂”。捂,读作wǔ,意思为遮盖或封闭起来。春捂,就是说,春天刚来临的时候,地气尚寒,不要急着减衣服,以防受寒。“春捂”不可写作“春焐”。焐,读作wù,意思是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变暖。比如“焐酒”“用热水袋焐焐手”。从来没有“春焐”这一说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2-01 22:51
          回复
            “迨”政还是“怠”政?
            ·
            怠,读dài,本义为懒惰。引申出松懈、轻慢、冷淡、疲倦等义。如怠工,指故意消极对待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倦怠,指疲乏困倦。“怠于”一词,即“于……怠”,指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懒惰、松懈、怠慢的情况。“怠于政事”,顾名思义,即对政事不再热心投入,尽可能不做或者少做,甚至荒废。
            迨,也读dài,本义为及、赶上。如陆游《读书》诗:“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迨志有余。”引申出趁着、等到等义。如《诗经·小雅·伐木》:“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大意是说,等我有空闲,大家一起饮酒。“迨于政事”难以索解。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2-03 19:11
            回复
              葡萄缘何称“提子”?
              在琳琅满目的水果市场上,“提子”是近些年很热门的一种水果。提子最早是指从美国等国进口的一种果粒大、色泽艳、耐储运、品味好的葡萄。由于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各地也已栽培成功。“提子”成为与“玫瑰香”“巨峰”等葡萄品种并列的一种水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但这种葡萄为何叫“提子”呢?有人说是外来语。“提子”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但“提子”这个词却不是音译词。在美国,葡萄被称为“grape”。美国的华人中,广东人非常多,葡萄在广东话中被称为“葡提子”或“提子”。之后,美国的葡萄又通过广东销入内地的大小城镇,这种进口葡萄被按照广东话的语音写作“提子”,以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葡萄。
              广东话为何将葡萄称为“提子”或“葡提子”呢?
              我国栽培葡萄是从西汉开始的,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葡萄”一词是音译的外来词。广东话将葡萄称为“提子”或“葡提子”,是菩提子的缘故。
              菩提是音译梵语“Bodhi”,即“觉悟”之义,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后悟道。菩提树原产于印度,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我国华南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菩提子是菩提树的果实,被念佛的人用作数珠。菩提子又简称为“提子”。菩提子呈扁球形,成熟时是暗紫色,而葡萄的形状、大小、颜色与菩提子极其相似,所以在粤语中常常用“菩提子”或“提子”来代称葡萄,写作“葡提子”“提子”。
              由此可知,“提子”这个名称是粤语对葡萄的称呼,是本土语言,而不是外来语。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2-08 22:15
              回复
                “璀灿”还是“璀璨”?
                【辨析】“璀灿”应为“璀璨”。“璨”和“灿”读音均为càn,又都有鲜明、耀眼的意思,但两者的习惯用法是不一样的。这和它们的本义有关。“璨”特指珠玉的光泽,“璀”也特指珠玉的光泽,故可构成“璀璨”一词,形容类似美玉一般的光彩,冰雕璀璨夺目便是一例。“灿”以“火”为形符,泛指明亮;“烂”也是以“火”为形符,同样可泛指明亮,故可构成“灿烂”一词。“灿烂”的使用范围较“璀璨”为广,星光可以灿烂,笑脸也可灿烂。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2-18 10:19
                回复
                  不是“丰瞻”是“丰赡”
                  某语文研究杂志在所刊《〈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人称转换及其美学意义》一文中写道:“诗人在诗中所采取的,几乎全是自我抒情的方式,从开头到结束,都只是以‘我’一人而言说,然而,为什么在这首诗中生活与情感的内容却是如此丰富,形式和语言的形态却也是如此丰瞻呢?”这里的“丰瞻”错了,应该是“丰赡”。
                  赡,音shàn,本义是供给,引申有充满、足够、满足之义。丰赡即丰富、充足。《后汉书·第五伦传》:“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讲的是东汉名臣第五伦调任蜀地后,为整顿贪贿风气,把家财丰足的官吏遣送回家。上引文想表达的是诗歌的语言形态丰富多样,回味无穷,这里用“丰赡”恰如其分。
                  瞻,音zhān,义为往上或往前看,如瞻仰、瞻前顾后等。汉语中没有“丰瞻”一词,“丰瞻”也讲不通。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12-18 10:43
                  回复
                    “往者不可鉴”应为“往者不可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意思是挽回,追,补救之意。这段话大意是,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以往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狂人接舆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谏孔子避乱隐去,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作为鼓励之辞,劝诫人们应抓住以后的时光,奋发努力,而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2-23 11:35
                    回复
                      【毒蜂如何“蛰”?】
                      “蛰”,读zhé,含义是动物冬眠,即潜伏起来不食不动,血液循环和呼吸变缓慢,进入休眠状态,如蛰伏、惊蛰;引申为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如久蛰乡间、蛰居海岛。
                      “蜇”有两读。读zhē,动词,含义有二:一是某些昆虫用毒刺刺人或动物,如马蜂蜇人、被蝎子蜇了;二是某些物质刺激皮肤或黏膜,使感觉不适或微痛,如洗头时当心蜇眼睛。读zhé,名词,指海蜇。上述标题说的是毒蜂用毒刺攻击母亲和孩子,用“蜇”才是正确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2-31 15:26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皇榜”还是“黄榜”?
                        ·
                        答:黄榜。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为初级考试,发榜时正值桂花盛开,故称桂榜。会试于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各地举子会集京师,发榜时正值杏花盛开,故称杏榜。殿试则是皇帝主持的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发榜时用黄纸书写,“黄色,地之色也”,故称黄榜。黄色近金色,所以黄榜又称“金榜”。《神童诗》中有宋代汪洙的《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金榜挂名”便是人生“四喜”中的一喜,也作“金榜题名”。
                        不过,写作“皇榜”恐怕不能判错。殿试既然以皇帝名义发榜,称之为“皇榜”,还是持之有故的。不能因为词典中没收,就一棍子将其打死。黄梅戏中不就有一个流行的段子《谁料皇榜中状元》吗?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1-11 09:23
                        回复
                          “寥若辰星”还是“寥若晨星”?
                          ·
                          【辨析】“寥若辰星”应为“寥若晨星”。“晨”和“辰”读音均为chén。“星辰”是一个常用词,星星的总称。“辰星”这个词也是有的,我国古代指水星。它们和“晨星”一样,都和星星相关,但在意义上容易混淆。“寥若晨星”是一个比喻。“寥”是少的意思,“晨星”是早晨天空中的星星。太阳出现以后,原本稠密的夜空中的星星,会因阳光强烈而相应黯淡,变得又稀又少。只有用“晨星”才能和“寥”呼应,用“辰星”或“星辰”都是说不通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1-16 10:50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渡假村”还是“度假村”?
                            ·
                            【辨析】“渡假村”应为“度假村”。“度”的本义是计量,古人曾以手作为丈量器具,“度”下部的“又”便是手的象形。计量通常是由此点到彼点,故“度”又有由此达彼的“过”的意思。“渡”是由“度”派生出来的,本专指渡过水面。但在实际使用中,两者经常混用。在现代汉语中,两字的基本区别是:“度”的对象为时间,如度日、度假、虚度年华、欢度春节;“渡”的对象为空间,如横渡长江、共渡难关。“度假”显然和时间有关,不应写成“渡假”。有一个辅助的区别方法:凡用“度”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想度也得度;凡用“渡”则必须通过主观努力,否则就渡不过去。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1-18 21:09
                            回复
                              每日咬文嚼字|“猕猴桃”和“奇异果”
                              ·
                              中国种植猕猴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桧风》中,便有关于猕猴桃的描写:“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湿地里长着猕猴桃,它的枝条显得婀娜多姿。“苌楚”说的便是猕猴桃。唐代岑参在《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一诗中,直接用到了猕猴桃这一俗名:“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就猕猴桃的得名做了解读:“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猕猴桃是上天的厚赐,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似乎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只是荒山野果,至多视为可供观赏的庭院种植,即使说到可食,也只是猕猴可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1-31 0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