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舆论》李普曼
1. 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泄露了内情,他们就会时不时地给自己装点一下门面。
2. 偶然性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然的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事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
3. 如果舆论想要发出声音,那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不是像今天的情况那样由新闻界加以组织。
4. 一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于他同外部世界的接触有着重大的 影响。如果有钱就能够克服几乎所有的交流障碍,他可以旅行,购买书报,把世界上几乎任何已知的事实纳入他的视线。个人的收入和共同体的收入决定看的状况。但是人们的观念又决定着收入将如何支出,并转而影响的长期收入状况。因此有些限制也是真实的,因为它们往往是自我强加和自我放纵的结果。
5. 因为语言决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仅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另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
6. 人所掌握的词语要比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少得多,正如让·保罗所说,语言就是一部暗淡的隐喻组成的辞典。
7. 显而易见,我们的公众舆论是间歇性地同各种情结发生着联系,同野心、经济利益、个人仇恨、种族偏见、阶级感情等等联系在一起,它们以各种方式歪曲着我们的看法、想法和言淡举止。
8. 公众舆论的潮流到他们那里才是终点,而且没有误会的漩涡,里面充满了偏见和远距离的类推。
9. 追根究底很容易打断个人意志向公众意志的情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