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讲一下冯氏上龙的Agardhfjellet组,以下简称Ag组,Ag组的化石主要集中在Slottsmøya段(提通阶)。
Ag组是浅海沉积物,并且靠近更深的海洋沉积物。和前面介绍过的启莫里粘土组不同,Ag组是一片开阔的大陆架水域,海底大约位于150米处,周围没有大量群岛环绕,这也表明这片区域的营养物来源和启莫里粘土组有较大的区别。
Ag组所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在侏罗纪时位于古巴伦支海北纬63-66度的位置。在地理上北极圈指的是北纬66°34'的区域,包括阿拉斯加、俄罗斯北部、加拿大北部以及北欧、格陵兰岛,Ag组是晚侏罗世北极圈的一部分。
鉴于提通阶整体较低的气温和高纬度,可以猜测Ag组的气候是比较寒冷的,可能有季节性的海冰,这对动物的保温能力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
冯氏上龙正模PMO 214.135的颌骨和椎骨就被切成薄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其椎骨内含有不同温度下捕捉到的有机分子,即脂质,这表明冯氏上龙是一种高新陈代谢的,体温高于周围的海水,可以在高纬度的古巴伦支海活跃的顶级掠食者,就像今天的虎鲸。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发现了16个冷渗碳酸盐岩,冷渗形成于陆表海浅海,广泛沉积细粒、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这些冷渗碳酸盐岩分布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大致位于同一区间,表明古巴伦支海的广大地区都有渗漏现象。
烃类渗漏是指海底区域,含有还原有机化合物的流体正从地下泄漏,在Ag组就是甲烷。在这些地点释放的甲烷在浅层地下通过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被氧化。这一过程一方面提高了碱度,促进了甲烷自生碳酸盐(MDAC)的沉淀,另一方面提高了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含量,沉积物中的硫化物成为吸引化学共生动物群的一个重要因素。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渗漏区支撑着Ag组多样而丰富的动物群落,主要由来自北方海域的许多物种组成。图一:晚侏罗世的古地理重建,星号为Ag组
图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冷渗碳酸盐岩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