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二叠世的副爬第一主力军登场,它就是在之前提到的别里贝蜥属,在中二叠世时期,别里贝蜥的四个种陆续登场,分别是小别里贝蜥(Belebey vegrandis)、巨型别里贝蜥(Belebey maximi)、程氏别里贝蜥(Belebey chengi)和舒氏别里贝蜥(Belebey shumovi),其中小别里贝蜥、巨型别里贝蜥和程氏别里贝蜥均生存于晚喀山期(Kazanian),也就是沃德期早中期;而程氏别里贝蜥生存于中二叠世的中国,具体年代未知,但考虑到同生物群有着不少原始的兽孔类,年代或许也不会太早(一说也基本对应罗德期)。
小别里贝蜥是别里贝蜥属的模式种,它的正模标本PIN 104/50包括部分上颌和腭骨,除了正模,它还有其它好几副标本,主要以头骨和下颌材料为主。
如图,小别里贝蜥SSU 104B/2020的下颌,这是一个完整度较高的个体。通过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波罗蜥科的自有衍征——高度发达的异型齿

小别里贝蜥生存于今天俄罗斯奥伦堡地区一带的赭石组合带(Ocher Subassemblage),它拥有头骨枕部加宽、颊齿齿冠横向加宽、齿尖弯曲以及具备切割嵴等特征,下颚可能拥有9-11颗牙齿。
和小别里贝蜥一样,巨型别里贝蜥也是生存于今天的奥伦堡一带,化石也出土于赭石组合带。它的正模标本SGU 104/B-2027是一部分下颌骨。巨型别里贝蜥的归属经历了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由于化石的残缺,在2000年的时候有人认为它并未有效物种而是小别里贝蜥的同物异名,不过在2008年别里贝蜥的建种论文里科学家还是将其归为了有效种。它目前保留有的特征有:球根状的下颌齿、颊齿存在横向膨大、牙尖弯曲程度大等等。不难看出:这些特征几乎可以说是在几乎存在于所有二叠纪别里贝蜥物种中,所以巨型别里贝蜥的以后会怎么样还有待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