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水中傲游,配套的游泳装备肯定是需要安排上的。除了显而易见的骨肥厚,得益于中龙的化石普遍保存较好,科学家已经在多个中龙个体上发现了蹼的印痕,并且科学家认为:这些蹼在它们活着的时候可以大大的增加肢体的质量,这证明蹼并不单单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重器”。
如图,中龙SMNK PAL 3806(上)和URCR 64(下)的后肢,可以清晰地看到蹼的组织印痕,这两个个体也是曾经的“方胸龙”

关于中龙游泳的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而其中一个假说便是“亚鳗型泳姿”,这样的方法需要涉及到身体绝大部分的肌肉,尤其是尾巴,所以如果中龙的尾巴断掉,这将会大大影响它的捕食和生存能力。所以,中龙后肢的蹼会在它们失去尾巴以后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虽然作为一个不错的代偿机制,但如果失去尾巴,对中龙的正常生活还是有影响的,于是乎,中龙另辟蹊径,如果尾巴有被掠食者咬掉的风险,那么在被咬掉之前自己断掉就好了。

断尾再生是一些现生物种中很常见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一定程度上逃避捕食者的追猎。现生的爬行动物常见的断尾术有从尾椎连接处直接断裂,或者是从尾椎的薄弱位置断裂,将尾椎一分为二。而中龙可能就存在这样的椎内自断。中龙科像一些早期的断尾再生能力者(如大鼻龙)一样,围绕在骨折平面的是致密的皮质骨,但是并不像大鼻龙一样骨折平面直接进入了神经管。考虑到中龙生存的年代,它的断尾再生记录是羊膜动物里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
如图,中龙的椎体自断,早期科学家认为这只是常见的死后骨骼断裂,但今年通过现代技术,证实了它其实应该是生前的骨折断面。这些个体曾经分别代表方胸龙、中龙和巴西龙,也就是说无论中龙科里有多少有效种,椎体自断是广泛存在的

对多个中龙个体测量后得出来的断尾易发地带(红色),不同属的情况可能不同,而考虑到中龙科只有中龙本尊的话这个特征可能代表着个体变异

中龙的髓质骨(cb)有一明显的骨折面(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