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蜥的第二个有效种伟波罗蜥(Bolosaurus grandis)出土于理查兹斯普尔生物群(Richards Spur),这个生物群是早二叠世劳亚大陆副爬行动物最繁盛的生物群,多个类群都在这里开枝散叶。
伟波罗蜥的正模标本OMNM 52311是一部分左侧齿骨。比起沟痕波罗蜥(11颗),伟波罗蜥拥有更多的齿骨牙位(14颗)并且伟波罗蜥齿骨后侧的牙齿球根形态更加强烈,牙齿的异形性更加强烈。除了正模,伟波罗蜥还有两个齿骨(OMNH 56818以及ROMVP 83327)和一个上颌骨(OMNH 151044),而在正模和OMNH 151044的牙齿上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证明波罗蜥会以高纤维植物等这些会对牙齿造成磨损的食物为食。
如图,伟波罗蜥的正模标本OMNH 52311

另外的上颌骨OMNH 151044(A-B)和齿骨残段OMNH 56818(C-D),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上颌骨前三颗牙齿的舌侧面严重磨损,变成了一个几乎平坦的表面

对正模标本的CT扫描显示,伟波罗蜥最前面三颗牙的牙根深深地植入了齿骨内部。伟波罗蜥正模的第十一齿槽缺失了牙齿,科学家推测:这是因为它在换牙的过程中死亡:当牙齿脱落时,替代的牙齿并未完全地补充到这个位置,加之牙齿脱落本身可能在牙齿替换的过程中。这或许导致并不稳定的牙齿脱落并在保存的过程中消失。尽管在其它的个体中并未观察到替换的牙齿,但正模的第十二和第十三牙齿的替代齿齿冠已经开始形成,齿冠像块根一样粗而短。
如图,右齿骨残段ROMVP 83327以及其显微扫描结果,舌侧面损伤导致其暴露出了牙槽骨的小梁结构,第二颗牙齿也被折断,露出了牙髓腔。它的牙釉质十分厚,达到了205微米,这一数值就算是在某些大型非鸟恐龙中也是非常优秀的

对正模和上颌骨的CT扫描,可以看到正模齿骨的第十二、第十三牙位下还有待成熟的新牙齿

刚才我们提到了205微米的齿冠,可能大家对这个概念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举几个例子:之前科学家对巨型原栉龙(Prosaurolophus maximus)的一个牙齿样本TMP 1984.1.1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牙釉质为200微米。换句话说:比伟波罗蜥大几十乃至百倍的衍化鸭嘴龙类牙釉质和它接近,不难想象这些早二叠世的副爬行动物有多么恐怖。而波罗蜥科在演化的后期更是演化出了牙釉质厚度为270微米的怪物,当然,这个是后续才会谈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