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4贴子:181,924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中贾敬作为表面的公卿世家用“宾天”一词,并不为过,这可能就是作者如此写不怕获罪的原因吧。对于德高望重有身份的人也可以用宾天,因此,不要用此来证明贾敬一定就是皇帝,只能说是有皇室身份的可能性。1653年五月追封舒尔哈齐为和硕亲王,额尔衮、界堪、雅尔哈齐、祜塞为多罗郡王。


IP属地:上海184楼2022-04-30 15:23
回复
    甄宝玉这个多尔衮跟这位宸妃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怪不得秦可卿死时宝玉吐血,太虚幻境宝玉与可卿的云雨之事也实非偶然写的,难道是此意。而且只有宝玉知道秦氏的小名,可卿,说明关系非同一般。瑞珠和宝珠两个宫女或太监也怕成那样,书中写秦氏死了她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这种秘密泄露出去确实很可怕,畸笏叟估计也觉得不妥,胆敢写当朝先帝的后宫绯闻,立刻命雪芹删去她与宝玉之间那不成体统的情节。但曹雪芹还是在诸多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插入了笔墨,比如移至太虚幻境中,比如宝玉在她房里睡午觉,可卿嘱咐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宝玉在做梦前写了此话,在醒来后也写了此话,这分明是有意在说那梦境中的云雨事就是猫儿狗儿打架的事实,宝玉这个影射人物与可卿那个影射人物的事实,不然怎么可能刚说好此话就完成了一个做梦的过程,作者是不按逻辑来的。至于书中其他各处打架的言辞在剧情里我在慢慢细说。贾蓉和可卿的夫妻关系也就很难成立了,可能为了关系错位。出殡时那帝王级别的规模也没疑问了,看来宝玉是以多尔衮身份送葬的,贾珍如此痛哭也可以理解,因为是清朝皇家成员,北静王等众多高级爵位的人自然应该来参加并且让道。可卿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意思就是与多尔衮通奸瞒不住,只有自杀一条路的命运,看来这也是多尔衮被抄家被掘坟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是风月孽债呵,这应该算是一条与多尔衮有关的风月孽债了,但故事情节不足,只能揣测是多尔衮偷鸡摸狗的行为。秦可卿看来应该叫做情可倾,作者认为这种情是乱世之道,是取祸之道,古代很多作品也是这么表达的。


    IP属地:上海185楼2022-04-30 15:24
    回复
      风月宝鉴记风月事,那么就又增加了宸妃和多尔衮这一对,宸妃和皇太极这一对。历史记载中宸妃是病死的,这里作者影射的是上吊自缢,估计跟黛玉一样,艺术加工而已。但秦可卿为什么要跟李岩这个王熙凤托梦啊,作者这是什么心态呢。果真是天下一家,不分亲疏吗,不过从这虚拟时空糅杂在一起的各种势力,还真是天下一家亲呀。看这作者的感受,败家是败整个中华帝国的家,皇太极在作者心中大概不是个残忍的人,茗烟找到的那个破庙中的瘟神爷塑像,估计就是暗指李自成或多尔衮。好了,宸妃在书中内容上虽然多数可以解释,但感觉还是怪怪的。


      IP属地:上海186楼2022-04-30 15:24
      回复
        现在以更丰富的内容告诉你们,香菱就是秦可卿的妹妹。问我是何意,听我慢慢道来。看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几个小丫头聚在一起斗草玩,“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星星翠”“月月红”“牡丹花”“枇杷果”“姐妹花”“夫妻蕙”,这种螺旋式接近的述说方式,要注意最后的几个花名,是重点。为什么不让香菱代替荳官说姐妹花而直接命中呢,是有道理的,一是为了好让几个丫头羞香菱的脸拖她下水,二是通过姐妹花的连接撮合而形成夫妻蕙。以香菱纯洁的心灵这时候绝对不会想起薛蟠来,那这夫妻蕙意味着什么呢,后面解释了,宝玉来了,接了她这夫妻蕙说出并蒂菱来,正好是一对。这就暗合了太虚幻境中宝玉和香菱的夫妻之实,但要注意是在太虚幻境中,也就是甄宝玉(多尔衮)和香菱(庄妃)之间的风月事,在大观园这个假想空间中不存在。解释还没完,接着石榴裙被污水脏了,这又暗合了宝玉从太虚幻境中醒来,发觉裤子脏了这件事。而香菱最后也强调说“我等着你,千万叫他亲自送来才好”,想一个怕羞的姑娘绝不希望第二个人知道此事吧,人杂多是非。而她却神奇的说了这样的话,还记得宝玉的裤子是谁换的吗?对啦,是袭人,此时袭人帮香菱换裙子就又暗合了帮宝玉换裤子。有此三处暗合这么夸张的巧合吗,所以这书中内容绝对是作者有意如此写的,整部书再也没有别处提到裤子裙子被弄赃了的其他事件了。注意这“千万”二字,作者又是一次弹指神功,点醒读者注意这句话。又强调了“亲自”二字,又“才好”二字,简直不是正常人说话。不光是这里点出了,周瑞家的从香菱的相貌品性上也点到了,所以红楼梦一般都会多处分散描写来聚焦一件重要的事,这就是红楼梦文笔的曲径通幽之处。太虚幻境中为什么可卿被称为“兼美”,这就不是含糊的在表达金陵十二钗是兼美的,而是在表达秦可卿和香菱这对亲姐妹是兼美的,表达那特殊的含义,多尔衮跟宸妃和庄妃有私情。


        IP属地:上海187楼2022-04-30 15:24
        回复
          这一连串的花草植物名称的意味,观音柳俗称长寿仙人柳;罗汉松也代表着长寿,孝庄活了七十五岁;君子竹历来作为君子的美好象征;美人蕉的花语是坚实的未来;星星翠,这个不清楚;月月红(月季),月季被誉为花中皇后;牡丹花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枇杷果”因其神奇功效被评为“果之冠”,历史上常被作为贡品。很显然这些都是用来形容香菱的,都符合孝庄文皇后的特征。最后的“姐妹花”“夫妻蕙”,说明她有姐妹,有男人。薛蟠可能影射洪承畴,庄妃劝降洪承畴,至于如何劝降的我就不细说了,自己查询记载。


          IP属地:上海188楼2022-04-30 15:24
          回复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真英莲),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宸妃海兰珠的妹妹,都是蒙古族。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王浩沅的《清宫十三朝》(又名《清宫秘史》)由文业书局出版,书中描述多尔衮与皇太后相恋事,如《种情根巧救小玉,偿夙愿亲王大婚》、《槐树荫中窥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卧娇艳经略降清,宫内候兄安亲王戏嫂》、《建新仪摄政娶太后,名打猎姊妹嫁亲王》等野史。一路莲升凤尾尊,是中国瓷器史上绝无仅有的吉祥文化代表之作,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一路莲升凤尾尊因其绘画中暗含仕途、财运步步高升之意,一直被官场和商界视为名瓷馈赠的不二之选。“一路莲升”传奇秘史:孝庄文皇后亲自督造,康熙御赐千古美名,吉祥国宝万金难求!这些暗示孝庄与荷花相关的的内容,书中香菱被寓为荷花,甄英莲。小说最后,提到甄士隐将香菱度脱后送入太虚幻境,小说中唯一被提到送入太虚幻境十二钗的角色,可能作者是在表达孝庄活的最久,是被送入太虚幻境的最后一个钗,以完此劫。


            IP属地:上海189楼2022-04-30 15:25
            回复
              晴雯篇
              晴雯影射明末名将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百谷,一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天启中,由商丘知县入为吏部主事。不满魏忠贤乱政,弃官回乡。崇祯帝即位后,起为吏部验封郎中,迁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平定河南农民起义。崇祯十五年(1642年),拜陕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都督七省军事,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崇祯十六年,战死于陕西潼关,时年五十一岁。小说中有这样几处信息可以联系:
              1.芙蓉诔文,开头主要是为纪念晴雯,而这篇或也表达李自成称王称帝,说明李自成称帝最直接相关的人是晴雯,《明史》记载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2. 孙传庭的死也是跟崇祯直接相关的,所以只有宝玉和黛玉两个主要角色在场是有特殊意义的安排,黛玉并不在乎说明崇祯认为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宝玉见到黛玉后将诔文中“红绡帐里,公子情深。 黄土垅中,女儿薄命”,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这就将晴雯跟黛玉联系起来了,黛玉说又不是她的丫鬟,还是在表达崇祯帝的态度。最后一次改作“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就是宝玉对黛玉深情的悼词了,是一句非常微妙的句子,它既可以表达对孙传庭的无缘,也可以表达对朱由检的无缘。因此作者写了,林黛玉满心的狐疑。这篇其实也可以同诸葛亮吊唁周公瑾等同起来看,可见书中处处有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呵。
                3. 晴雯没有给黛玉开门,表达装听不见,“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以致耳聋”。在崇祯面前耳聋不闻。
                4. 杨嗣昌曾多次在崇祯面前污蔑孙传庭,崇祯对孙传庭也就十分不信任。晴雯曲中写“寿夭多因毁谤生”,最毒不过世人言。
                5. 晴雯撕扇,可能是1638年孙传庭指挥军队使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十八骑兵突围而走。至此,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几被镇压下去。此时明军情势大好,但因清军在此时攻入长城,崇祯帝急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便得到喘息。可惜没有撕完。
                6. 勇晴雯带病夜补雀金裘,可能是1639年孙传庭几次上疏请见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1640年李自成又拥兵数十万,杨嗣昌等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1642年崇祯帝从监狱中提取孙传庭,令他率劲旅往援开封。
              7.江湖郎中来给晴雯看病,老嬷嬷对他说: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如果是小姐的绣房,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说明晴雯也是男性。宝玉说郎中开错了药,把治疗男子的枳实、麻黄等配来,这猛药如何禁得。这也是在暗示晴雯是男性。


              IP属地:上海191楼2022-04-30 15:26
              回复
                海棠花的一死,一复活情节,隐喻明朝的灭亡,死了半边,被李自成夺取了京师,还剩南方残明,海棠花复活隐喻清朝的统一。死的时候宝玉提到了晴雯,说明明朝灭亡跟晴雯息息相关。明史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第七十七回,关于那株海棠花,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不是我说句调笑的话,这是宝玉这个李自成咒死的! 这一回合的时间应该是在1643年了,春季花死,“死了半边”,预示着明朝即将失去半壁江山,崇祯自缢明朝灭亡,残存明季。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处处有暗示,“草木”这里就在暗示林黛玉这个朱由检了,“人”指晴雯这个孙传庭。此乃反话,将朱由检与孙传庭联系起来了,再次暗示“传庭死,明亡矣”。作者将晴雯比做孔子、诸葛亮、岳飞,“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 此三人皆是乱世之贤臣,中流砥柱之人,但都是没有成功之人,与孙传庭一样特征。很显然,作者这是在将孙传庭看做同类人,是值得千古留芳的。“世乱则萎,世治则荣”乱世中可惜了他们的才华,治世中将会兴旺国家。宋代戴少望评价诸葛亮:“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古今多少人物能三者皆得!又“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又以小题目比,会不会晴雯有一个女儿身的影射人物呢,这就不敢多言了,或许只是为了附和红楼梦表面故事。这回合晴雯死了,1643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


                IP属地:上海192楼2022-04-30 15:27
                回复
                  第九十四回,关于那株海棠的复活,预示着顺亡清兴,这回合与七十七回晴雯之死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此回应该在1643年十一月,“如今虽是十一月”,“我听见这花已经萎了一年”。探春心内想:“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探春是个聪明人,作者安排他来说这句话,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大清顺民意为明朝报仇,剿灭李自成,夺得天下。这里的“草木”不按时节生息,有妖孽作怪。这句话的“妖孽”滋味就太深了。第九十五回,元妃薨逝,皇太极死于1643年09月21日。第九十八回,黛玉归天,朱由检死于1644年4月25日,明亡。时间上作者虽写得有点乱,不过怎么说呢,作者也可能看的是野史,百度上的信息也非正规。


                  IP属地:上海193楼2022-04-30 15:27
                  回复
                    袭人篇
                    花袭人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的第三个妻子,高桂英米脂县城北壶芦山人。脂本中有一批文:花袭人有始有终。李自成兵败后,高夫人带李过、李通、李来亨及贺珍、郝永忠率部继续征战与清兵抗衡。在抗清斗争中,高桂英屡建奇功,后被南明隆武帝封为节孝贞义一品夫人,号其军为“忠贞营”。后清军大集,攻破茅麓山,高桂英与李来亨举家自焚。还记得宝玉曾说: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这一写法也非常类似三国演义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最后高桂英对自己做错的事承担起责任后果,有始有终。而李自成最后出家,对自己犯下的错有始无终。
                    高桂英早已嫁过人,只是成婚不久丈夫便夭折,桂英成了寡妇,过去有“好女不嫁二夫”的古训。看来宝玉说过这样的话,妻子死了应当续弦,只要不忘了前妻的好处就行了,似乎也是对高桂英说的。黛玉对袭人说,我可已经把你当嫂子了。这名字反面意思难道还真是个袭击人?巾帼英雄。李过,李自成的侄子,李来亨的养父,李来亨大概就是影射蒋玉菡。李来亨与高桂英人等最后被清兵围困,弹尽粮绝,最后都选择了自焚,相当壮烈的场面,他们的死也就意味着汉人将近二十年抗清意志的终结。


                    IP属地:上海194楼2022-04-30 15:27
                    回复
                      书中对袭人是这样作结的,袭人嫁给蒋玉涵,【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不言袭人从此又是一番天地。】前定指那条猩红汗巾和松花绿的汗巾的缘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本是大顺的皇后,但由于李自成是在造孽,高桂英也终难为大顺而死。守护将士的性命,担负造孽的责任,归顺隆武朝,这也是不得已。本该进入帝王侯级别的人物本纪里,却只能与孙传庭一样出现在列传里了,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息夫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陈国国君陈庄公之女,嫁给息国国君,故也称息妫。息妫省亲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在楚国别都穰邑(今邓州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孱,为之绝胜。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是:历史上比死还要艰难的事,是经历亡国的悲伤,岂息夫人一人矣。其中的“死”指亡国,国之不存,家又能在何处?纵观几千年来,汉人是幸运的,很多其他文明流离失所,流亡他乡忘姓氏。忘姓氏就是忘祖忘根,数典忘祖。作者就是将高桂英比做息夫人,委曲求全之义。高桂英(花袭人)进入隆武政权之后又是一番天地,虽然隆武一年后被灭,高桂英的忠贞营仍然辗转山野之间反清复明,成就英雄事迹,这些事迹就不在本小说范围之内了,小说内容止于1648年。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袭人在书中植物属性也是桃花。


                      IP属地:上海195楼2022-04-30 15:27
                      回复
                        所以,这个“英雄”一词要怎么定义呢?这一方定为英雄,另一方就有牢骚了。又比如,曹操这个第一汉奸来源的出处,把他定为汉奸,那曹操的家乡人就不答应了。要怎么办呢,现在也只好将三国历史人物都定为英雄吧,大家和气生财。汉奸一词没有圣人书中的出处,就是民间百姓造出来的词,汉朝的奸雄,略称汉奸。一方面骂着大耳贼、曹贼、吴狗,另一方面又说着三国英雄事迹,还真是有点人格分裂的味道。此所谓,假的尽了便为真,真的尽了便为假。这种有禅理有哲理的言辞,似乎才能概括一切。自此对情感上的感悟有了更细微的变化领悟,此书悼的不仅仅是明朝,而是悼双玉,林黛玉与贾宝玉,明朝与大顺。整部书也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角色从天上到人间展开的故事。仅仅悼黛玉并不完整,就如同只悲祝英台而不哀梁山伯一样,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俩是一个情的整体。虽然成王败寇,但贼寇也是中华的赤子,这种赤子之心在小说《水浒传》中有更加丰富的呈现。


                        IP属地:上海196楼2022-04-30 15:28
                        回复
                          其他人物篇
                          北京昌平区关沟,是南口镇到八达岭之间的20公里长的峡谷,长20公里,关沟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历史上自京师至塞外蒙古草原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曾经是明代北京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关沟一带有居庸关、云台、詹天佑墓、南口城、八达岭关城等。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地陷”可以联系到这条峡谷,“阊门”联系到昌平,强调了门字,会不会表达是关内与关外的重要通道呢?“姑苏”这可能也是一种误导性遮掩,其实不在扬州,就如同写甄家在江南一样反着说,关沟也不在东南而在西北。说是富贵风流之地,可以从这地区的信息中解释,引向富足的江南表面文意。元、明、清三代居庸关沟是隆镇卫、隆庆卫、延庆卫卫治所在。达官贵人,商贾行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当地人以开店、放脚、小本经营、采石为业。这地区有众多的庙宇,关帝庙、观音阁、石佛洞石佛寺、表忠祠、弥勒庵、婆婆庵、西姑庵、魁星阁、荫凉庵、石阁云台,“葫芦庙”也可能是指胡虏人的庙,不过更应该指的是胡乱、糊涂的意思。


                          IP属地:上海197楼2022-04-30 15:36
                          回复
                            侯方域,侯恂之子,明末“四公子”之一。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1655年1月37岁的侯方域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清初作家孔尚任撰《桃花扇》剧本,描写的就是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侧面反映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背景。《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这样娇杏就影射的是李香君,娇杏谐音侥幸也,是侯方域侥幸得到美人的青睐吧。因为娇杏无意多看他几眼,贾雨村就以为对他有意,从此结下以后的姻缘。


                            IP属地:上海198楼2022-04-30 15:37
                            回复
                              控制不住自己还得继续探索,又要开一下脑洞了。外面势力还剩下北静王府、忠顺王府、南安郡王府三王府比较突出。这三个王府很有可能就是对应于迎、探、惜三春的三个满清势力王爷府,也就是除多尔衮外其他三个最有名气的王爷。北静王是北边的一路军团,忠顺王是中间一路军团,南安王自然是向南进攻的一路军团。哪里可以看出是满族人?记得贾宝玉得到北静王的礼物——鹡鸰香串,这完全能让人联想起清朝官员胸前的珠串子。我不记得汉人有哪个朝代官方是喜欢用珠串子作礼物送人的,满清官方推崇藏传佛教,因此常有这个。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他。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这三个王爷隐射的人大概是这样:南安郡王可能是豫亲王多铎攻下了江南明季地盘,忠顺王府可能是肃亲王豪格灭了大西国张献忠政权,北静王可能是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灭了大顺国李自成政权。后半书,忠顺王查抄宁荣二府。几年后我看到周岭老师的视频课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把北静王(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写的如此好,而且与贾家有如此亲近的关系。因为曹雪芹的朋友敦敏、敦诚是阿济格的直系后代。曹雪芹写红楼实是带着自己的生活印记。


                              IP属地:上海199楼2022-04-30 1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