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篇
晴雯影射明末名将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百谷,一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天启中,由商丘知县入为吏部主事。不满魏忠贤乱政,弃官回乡。崇祯帝即位后,起为吏部验封郎中,迁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平定河南农民起义。崇祯十五年(1642年),拜陕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都督七省军事,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崇祯十六年,战死于陕西潼关,时年五十一岁。小说中有这样几处信息可以联系:
1.芙蓉诔文,开头主要是为纪念晴雯,而这篇或也表达李自成称王称帝,说明李自成称帝最直接相关的人是晴雯,《明史》记载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2. 孙传庭的死也是跟崇祯直接相关的,所以只有宝玉和黛玉两个主要角色在场是有特殊意义的安排,黛玉并不在乎说明崇祯认为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宝玉见到黛玉后将诔文中“红绡帐里,公子情深。 黄土垅中,女儿薄命”,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这就将晴雯跟黛玉联系起来了,黛玉说又不是她的丫鬟,还是在表达崇祯帝的态度。最后一次改作“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就是宝玉对黛玉深情的悼词了,是一句非常微妙的句子,它既可以表达对孙传庭的无缘,也可以表达对朱由检的无缘。因此作者写了,林黛玉满心的狐疑。这篇其实也可以同诸葛亮吊唁周公瑾等同起来看,可见书中处处有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呵。
3. 晴雯没有给黛玉开门,表达装听不见,“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以致耳聋”。在崇祯面前耳聋不闻。
4. 杨嗣昌曾多次在崇祯面前污蔑孙传庭,崇祯对孙传庭也就十分不信任。晴雯曲中写“寿夭多因毁谤生”,最毒不过世人言。
5. 晴雯撕扇,可能是1638年孙传庭指挥军队使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十八骑兵突围而走。至此,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几被镇压下去。此时明军情势大好,但因清军在此时攻入长城,崇祯帝急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便得到喘息。可惜没有撕完。
6. 勇晴雯带病夜补雀金裘,可能是1639年孙传庭几次上疏请见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1640年李自成又拥兵数十万,杨嗣昌等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1642年崇祯帝从监狱中提取孙传庭,令他率劲旅往援开封。
7.江湖郎中来给晴雯看病,老嬷嬷对他说: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如果是小姐的绣房,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说明晴雯也是男性。宝玉说郎中开错了药,把治疗男子的枳实、麻黄等配来,这猛药如何禁得。这也是在暗示晴雯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