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9贴子:181,934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中作者一直在赞扬薛宝钗,完全看不出有讥讽之意,可见作者是在正面刻画吴三桂,承认他是君子、高士、花中之魁,王中王、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诸多赞誉,如此之多不可能是在反讽。这是作者的立场,他对其他人可没有那么客气,如讽刺李自成是长出凤头的黑老鸹子,做了皇帝;讽刺刘宗敏是个乡下人飞进城里,会说人话了;对多尔衮的烂淫也是大加批判形成了小说最主要的批判对象之一,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万恶淫为首。仙姑给了李自成“意淫”标签,给了多尔衮第一淫人称号,最后多尔衮在跟宸妃(可卿)云雨之后,李自成堕入万劫不复的迷津。你这想的是哪门子因果关系哟>口<!!!多尔衮做的事干嘛要李自成来承担后果?好吧,大概是我这句的表达方程式有误吧。你们是不是以为作者对宝钗也有微词,比如,贾宝玉很烦他整天在耳边唠叨什么经济学问、功名仕途等等。不要被现代反封建思想弄迷糊了,几千年来的经典传统是智慧的结晶,作者遵循其道。宝玉最终彻悟,放下一切情跟随大“道”走,也说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这是作者最终要表达的人生观。至于跟着和尚道士出家了这一点,是为了符合李自成这个人物的历史传说,也成全了他整部小说“梦”这一主题,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又以“情”来贯穿始末这样一个品质,但要注意的是警幻仙姑在告诫你们要对情释怀,不可执迷不悟。最后出家情节在排除了深层含义之后来看,其实是很牵强的。自己都放下了一切情出不出家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家里已经平反并恢复了原职,自己又考中了举人第七名,可以说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命运从来都是包含深意的,认为命运荒诞其实就是不了解命运的深意。脂批作语“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李自成有那世人不忍去做的造反之毒,所以后文中有悬崖撒手一回(指末回出家)。如果别人能象书中那样得到如此贤惠又美貌的妻妾,岂能抛弃她们出家?只因为这是李自成一生所处的环境所害——明末乱世。曹霑当然不会有如此幸福的人生,娇妻美妾,那他这样写的得此美好为什么呢,为了做一下不切实际的美梦吗?空想值得写上百万字吗?只是为了炫耀他家族以前多美好吗?痛哭他没能获得这样的幸福吗?还是为了空造出一个浮生若梦的立意?如果是这样我都没动力来荒唐这么多文字。


IP属地:上海147楼2022-04-30 10:08
回复
    贾母篇
    贾母影射秦良玉(1574~1648),秦良玉二十岁时,嫁与石柱土司马千乘。这位马土司虽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来历,乃汉朝“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秦良玉于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上阵杀敌,并获得“女中丈夫”称号。她所率领的白杆兵,在当时相当出名,曾经打得张献忠抱头鼠窜。1630年,因勤王有功,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崇祯帝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IP属地:上海148楼2022-04-30 10:09
    回复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消息传来,深明大义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几次昏绝,哀恸左右。 1644年清兵联合吴三桂入关,形势骤变,满清取代明王朝,1645年清兵南下,满清凭借暴力推行一系例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情况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息兵相处,转而出现联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农民军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在福州称帝的南明隆武皇帝赐秦良玉“太子太保”爵,封“忠贞侯”,挂“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奉诏挂帅抗清。74岁的秦良玉决定再次驰骋疆场,但不久便传来郑芝龙叛明,隆武帝遇难的消息,未能成行。1648年,端阳节过后,75岁的秦良玉在一次阅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这位“鸳鸯袖里握兵符”的女将军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秦良玉是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的巾帼英雄。


      IP属地:上海149楼2022-04-30 10:09
      回复
        贾母影射秦良玉有这样几处依据:
          1.贾母姓史,因为秦良玉是四川人,与张献忠这个史湘云有瓜葛,归入史家合情合理。嫁入贾家,就是贾家的人,是明朝廷的人。
          2.年龄上,出生在万历年间,辅佐了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贾母死时大约七十五岁,跟秦良玉一样的寿命,那小说这一角色用的就是实际年龄。
          3.清虚观那次,张道士提到国公爷,贾母伤心难过。1613年,马千乘不幸被太监邱乘云诬陷,冤死云阳狱中。秦良玉一下子变成孤儿寡母,但她大义为重,殡敛丈夫后,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
          4.贾母在小说中死的年份也基本吻合秦良玉的卒年1648,小说也正是在大约这一年后结束。
          5.秦良玉这秦姓,象征秦帝国,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所以被叫做“老祖宗”也在情在理。书中也明明白白写着“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所以,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须要为子弟之表率”。这就是在表达宝玉与长辈们即使不是历史中的等级关系,为了敷衍表面,也是要恭恭敬敬的。甚至包括其他一些角色,因为大多数都不是表面的血缘关系。
          6.妙玉给贾母泡茶那次,贾母问她什么水,妙玉答:“是旧年蠲的雨水”。“蠲”拆开来就是益州蜀地,解释为贾母的家乡之水。“老君眉”,太上老君即老子,道家修道的圣地——峨眉山,只喝家乡茶,老君连系跛足道人。贾母不喝六安茶,这六安茶是清朝朝廷的贡品,名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县。原来秦良玉(贾母)不高兴喝这清朝的茶,以明其志。
        7.贾母叫凤姐为“凤辣子”,这很像是四川人给人起称呼的习惯,如川妹子、辣妹子、以及川贵名菜辣子鸡,至少作者可能这样认为。


        IP属地:上海150楼2022-04-30 10:09
        回复
          第七十三回,贾母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不知,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奶妈是什么?除了大太监,还能是别的什么职位吗?可见作者对魏忠贤这些个大太监是恨之入骨的,秦良玉做为三朝元老是经历过的人。现在居然有人认为魏忠贤是个忠臣,因为他没有造反,如果是这样那秦侩也是忠臣,忠奸没有模糊含义,残害忠良,以权谋私就是奸臣,魏忠贤没有给国家带来和平安宁,只有腐朽衰败,为下一代造就了巨大隐患。


          IP属地:上海151楼2022-04-30 10:10
          回复
            刘姥姥篇
            现在看到更多更细,刘姥姥应该影射的是刘宗敏,此角色是本人探索红楼梦的第一个比较确信的突破口,可能因为此角色太引人入胜的缘故,比较容易看出来,所以要重点将书中有关情节细讲一下。版本不同,有的写做刘姥姥有的写做刘老老,姥姥,女字边,老老,说明这角色不是女性,看懂了的人改的,或者反之,看不懂的人改做姥。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出身于贫苦农家,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带着刘宗敏讨饭。不久,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由其舅父韩清收养,不幸的遭遇,使他从幼年时代起就憎恨官府和豪强。十二三岁时,拜河南来陕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经多年努力,成为手艺高超、名闻遐迩的铁匠。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到蓝田,刘宗敏投入李自成部队,英勇作战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


            IP属地:上海152楼2022-04-30 10:11
            回复
              小说第六回,刘姥姥出场,与女婿狗儿之间的对话,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心中烦恼,刘姥姥劝道:“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这就是在挑唆狗儿去打家劫舍哟,注意她指向长安城,陕西蓝田县离西安不远,四十公里左右。狗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刘姥姥道:“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于是,刘姥姥开始谋划一进荣国府。次日天未明带板儿入城找至宁荣街荣府大门前来,似乎一日之内就能到达,不要太在意,金陵也包括西安,荣国府只是小说的象征性空间。由于李岩的引荐,刘宗敏算是顺利的进入了大顺军政权。这段对话,就是说明了进荣国府走一遭,就是打劫或者说为了起义参与打家劫舍,作者提前暗示在这里。


              IP属地:上海153楼2022-04-30 10:11
              回复
                李自成农民军以势如破竹之势于三月十八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他在“追赃索饷”中失之过严,杀人不少,共获银七千万两,铸成银饼,约数万块,用骡车运至西安。李自成委托了自己的心腹爱将权将军刘宗敏代管捐资助饷这件事,也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件事,虽然这事是明亡后发生的,可能考虑到这是很欢快的场面放在黛玉死后不合适,所以提前了五十回。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大观园中薛宝钗对刘姥姥没啥反应,说明吴三桂之前没有接触过刘宗敏,妙玉嫌刘姥姥脏,因为陈圆圆就是被刘宗敏劫持的。在搜刮了大量财物之后,有一天刘宗敏闯进了吴三桂家,将吴三桂的父亲、前大明辽东总兵吴襄羁押了起来,同时看到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相貌不错,也顺便掳了过来。李自成在山海关败北之后杀了吴三桂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陈圆圆幸免遇难。作者要把刘宗敏和王家扯上关系,所以他就开始扯了啊,说得大家仍然搞不清到底是啥关系,最终明白了,原来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糟就糟糕在这样的地方,从表面文意上看,刘姥姥这么个弱势群体怎么可能劫持妙玉呢,所以后文就很荒唐了呀,只能含含糊糊地写那不明来路的强匪劫持了妙玉。估计曹雪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好方案来了吧,雾里看花确实很美,一旦走进一看,仍然会有瑕疵的。刘姥姥说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在说将来的事,大概是这样:宝钗这个吴三桂将刘姥姥这个刘宗敏逼入湖北通县九宫山中杀了他,相当于对李自成是釜底抽薪,雪中抽柴草。


                IP属地:上海154楼2022-04-30 10:11
                回复
                  关于母蝗虫的含义,刘姥姥走后,园里的小姐们聚集到了稻香村展开的一段情节。在稻香村写这故事,应该只是为了链接它的表意,蝗虫对应于稻谷、稻香村。注意了,在大观园里每个居所的名字,都对应它们主人的特征而起。又分别有各自的雅号,如怡红公子、潇湘妃子、蘅芜君、枕霞旧友、稻香老农、蕉下客、菱洲、藕榭。母蝗虫是何象征呢,就是因灾荒引起民变的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如蝗虫般覆盖中原大地。这里写道“春秋”二字就是提点,何谓春秋笔法?就是写史笔法。母蝗虫三个字很象水浒传中的母大虫这一绰号,说明这是一个有分量的角色,不同于喽啰兵。


                  IP属地:上海155楼2022-04-30 10:12
                  回复
                    看其中对话“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这可能就是大顺政权建立后持续了两年,“‘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注意这落后一句最妙,这是作者在提点,在中华大地上慢慢的画,一点一点的打下江山。画一幅巨画,我想哪里用的上两年功夫,造大观园都不一定用的了那么久,这可不能和米开朗基罗画大教堂穹顶比,那么费劲。而此后就没怎么提到画画的事,也没有了画的结果了,可见画大观园不是重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才是重点。“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这就是层出不穷的提点啊。刘姥姥说的那些笑话没有什么滋味,如“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不过是在形容刘宗敏饭量大如牛,因为是武将嘛,专吃老朱家不抬头;“年轻时也喜欢花儿粉儿”,年轻时挺喜欢明朝的吧?“一个萝卜一头蒜”,一瘦一胖,指黛玉与宝钗,所以庄稼人形容美人好看的词汇就是这样的;“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明朝落了结个大顺瓜。倭,倭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强盗。大倭瓜,指的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在作者眼裏就是賊寇,成王敗寇。颦儿的几句话是有滋味,有深意,要注意颦儿说的话,颦儿说:“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请冥想五分钟读者就可以顿悟了,本人就是在此顿悟的。书中这里是在说史典而非经典,别的喽啰兵不知是谁倒也罢了,唯独这大将刘宗敏不可不载入史册。


                    IP属地:上海156楼2022-04-30 10:12
                    回复
                      贾元春篇
                      元春影射的是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离世时间与我预想的明亡时间有几个月出入。判词的那幅画:一张弓一副香橼,弓象征武功治世,香橼象征他是因爱妃去世伤心过度而病亡。元春的天子仪仗队符合皇太极身份。元妃升为贵妃,入主凤藻宫,象征皇太极1636年称帝改号为大清,如果能象近代国共内战一样达成停战协议一致对外就能抵御清兵南下。丫环们调笑宝玉:即使他姐姐做了皇帝也动不了他的心。可惜李自成并不关心此事。“糖蒸酥酪”,贾元春赏赐的,满族人的特色糕点,这可不是什么糖蒸鸡蛋,而是类似于西方奶酪的那种奶制品。元春的元字,也象征着开国皇帝的含义。年号崇德,以德为尊。贤德妃的贤德,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连系。当然,作者不可能直接写崇德妃。元宵省亲那回,特别想见宝玉,因为皇太极是多尔衮的哥哥,将宝玉的诗去掉“玉”改作“蜡”,就是去掉朱由检,纳降吴三桂,“蜡”这个字也是宝钗这个吴三桂提点的。元春说的那句:不得见人的去处。呵呵,作者真是太狡猾了,这是在说作者不得见人的去处,作者写这书不敢告诉皇帝。元春按皇太极继位开始来算,宝玉十三岁时候,元春十六岁,努尔哈赤1626年去世,皇太极于此年即位。


                      IP属地:上海157楼2022-04-30 10:13
                      回复
                        “红香绿玉”是给朱由检的标签,“怡红快绿”是给李自成的标签。先做个粗略解读,前者意为富贵繁华,朱楼温柔之乡,这属于朱家王朝;后者意为欣赏这朱楼的繁华,然而却是短暂的绿意,这属于李家王朝(大顺)。“有凤来仪”,朱由检这只凤来到荣国府,荣国府象征北京城管辖区(顺天府)不是指皇宫,这只不过是小说中的虚拟游戏空间。大观园象征的是顺天府京师,大观园中的宫殿象征皇宫(紫禁城),牌匾“顾恩思义”,此明朝对天下的恩义。“蘅芷清芬”,美德与高尚的志向是清馨芬芳的,背后之言就是,美德与高尚的志向被满清分离,美德用来形容朱由检,高尚的志向用来形容吴三桂。从元春给宝黛钗三份礼物来看,宝玉宝钗相同,可不可以说这是皇太极在离间朱由检和吴三桂呢?!当然也不一定,因为历史就是这么演的。滴翠亭发生的故事,现在还不知道小红和贾芸的影射对象,还不好说,但可以试想一下历史,也算是一种乐趣。故事可能是这样,吴三桂偶然发现小红勾结贾芸做些损害国家利益的勾当,但念及小红初犯,只是搬出皇帝朱由检来吓唬他而未予以告发。宝钗说的山后的蛇,表面看似玩笑语,但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信息,这阴险的蛇会是谁呢?“是什么时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个也得有丰厚的历史知识才能知晓,崇祯帝朱由检接了吴三桂的案,可能是1643年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尚方宝剑。


                        IP属地:上海158楼2022-04-30 10:13
                        回复
                          王熙凤、巧姐篇
                          王熙凤影射李岩,李自成的传奇谋士。依据有很多,刘姥姥为啥是王家亲戚,而不是其他三个家族的亲戚?因为是李自成阵营中的人。书中好像只有王熙凤和薛宝钗叫贾宝玉为“宝兄弟”的频率最多,宝钗叫的是多尔衮,而凤姐叫的是李自成,真是本很神奇的书呵。但越是神奇,就越让人感到敷衍荒唐。凤姐支持宝玉黛玉婚姻,主要在后期,那是因为满清有统一天下的势头了,为了抵抗李岩肯定是要支持与南明合兵的。


                          IP属地:上海159楼2022-04-30 10:13
                          回复
                            下面说说李岩的故事,李岩原来叫李信,河南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父亲是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精白。2002年,根据《李氏家谱》找到了这家的家谱,家谱里的李信,就是那位李自成身边的传奇谋士李岩。李岩的红颜知己红娘子带一群饥民砸了县衙后,救出了李岩,然后一道投奔了李闯王,随闯王后李信改名李岩。特别是他创造了“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一下使得李自成骤然获得万民拥戴,从此一步步取天下,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然而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做法很快就出了问题,不交粮拿什么保卫政权,就靠抢劫富豪能支撑几天,搞的国家一片混乱,起义军被明朝称为流寇。可随后李自成犯下大错,没听李岩的劝告,以至连战连败,更迁怒于李岩,听信了小人的挑拨,唆使牛金星用毒酒杀了李岩和弟弟李牟,做出了自毁忠良的蠢事!当然这是后半书的内容,小说加工了他一从二令三休,跟从起义,军师发号施令,最后被休了相当于命休矣。


                            IP属地:上海162楼2022-04-30 10:17
                            回复
                              巧姐一定肯定万无一失百分百弹无虚发命中的是红娘子,河南人,被人们称为巾帼英雄,史书称她是“绳技红娘子”。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根源,红娘,姻缘的象征,牵牛星织女星,而有了七月七乞巧节,巧姐正是此意,正是作者极力的提点。我曾有一个疑惑,七月七乞巧节生日,为什么说不吉利,在古代这是个什么观念?一时想不通,于是有网友提醒了:相聚是为了分离。对啊,可不就是天各一方,不得团圆呵,我怎么没想到呢,这也正好印证了李岩和红娘子之间的悲惨命运。那刘姥姥给巧姐起名字这一情节就是巧姐这一个钗的谶语了。非常的巧,她又叫做红娘子,红娘子只是个艺名非本名,史书并没有记载她的真实姓名,可能是孤儿从小流落江湖卖艺的原因,所以作者安排了这样一段没有名字而起名的情节,照理说名字应该由父母起,这就是作者为了表达这一特殊含义设定的。


                              IP属地:上海164楼2022-04-30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