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9贴子:181,934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末民初学者王梦阮有言:“大抵作者胸中所欲言之隐,不过数人数事,……或以此扮彼,或以彼演此,或但用之此一场,即不复问其下一场,如此变动不居。……不善读者,一落迹象,谓宝、黛实有其人,荣、宁实有其地,刻舟求剑,便不足与言《红楼梦》矣”。以此扮彼,或以彼演此,就是说以表面故事演背后隐含故事,或又以隐演其表。一落迹象,谓宝、黛实有其人,是说错以为宝玉、黛玉实有其人,实际是小说虚构。荣、宁实有其地,误以为荣国府、宁国府实有其址,实际也是虚构。不可刻舟求剑,就是小说最后言辞,不可考,如果把此小说表面当真就不足与评论《红楼梦》。王梦阮此感是正确的,是读懂此书的正确起点。但他说此书不过数人数事,也就跟蔡元培校长一样,虽然大方向上有感悟,但还是没看懂。数人数事,就不是大梦了,那就真的成了家事小说。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就成了笑话。关于曹寅家事说我还要强调一点,关于以前认为甄家是曹寅家族兴旺时期,贾家是落魄后的曹寅家族,这完全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同一个时空怎么可能表现之前的阶段和被抄家后的阶段,而且贾家和甄家在书中又有那么多次互动,这完全无法理喻。如果賈家和甄家是同一個家族的不同時期,那作者脑子一定是痴呆了,才会写这样的混乱结构。要么作者接受过现代平行宇宙观的洗脑,然后把红楼梦写成科幻小说。此书要如何索隐,单证不成立,必须贯通全书进行索隐,相互支撑,一丝不苟,才能明白作者的思想。我说一丝不苟,并不是在说不苟言笑,而是要有情有理有依据。


IP属地:上海31楼2022-04-29 16:10
回复
    三国演义模式
    《红楼梦》开篇即言女娲补天一段传说,如果仅仅是为了给通灵宝玉那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石头做一个前情的铺垫,完全可以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被孙悟空捣毁后,掉下来的一块残片或直接用掉下来的仙丹也罢,幻化而成一块美玉,这样写也挺精彩吧。所以女娲补天绝对是有深意的,寓意就是救民于水火,事实上这段传说一直都是这个寓意。《三国演义》中开篇是怎么写的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作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汉朝的天即将坍塌,当黄巾军去补天,替代汉王朝。《水浒传》开篇也是如此意味,一百零八个星宿下凡,寓意着由这批乱世英雄来补天。


    IP属地:上海32楼2022-04-29 16:11
    回复
      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三国演义第一回,【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IP属地:上海33楼2022-04-29 16:11
      回复
        两首都是在感慨同一件事,那就是“历史”。尽管前首披着道家说法的外衣,后者披着渔家生活气息的外衣。显然临江仙作的更好,凛凛然有神仙之概,令人心胸开阔。好了歌对仗工整,带着一股学究气,文辞上说不算是书中最好的佳作。注意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四个词上,多注意他是怎么表达的,这是在表达某段特指的历史。好了歌重点在好了上,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要想知道如何好,就必须先了悟;要想知道为什么要了却,就必须知道好处在哪儿。所以明清易代,就是好了好了,好起来了才能了,了却了才能越好。第九十八回,黛玉生前最后一句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底下要说出什么来,应该就是:宝玉,宝玉,你好~~~了。为什么是个“了”字?崇祯帝还泪给李自成,终得有个了局。李自成你快好起来吧,不忍说底下那个了字,了就意味着大顺的终结。并且又呼应了此好了歌的深意。很喜欢明代杨慎所作的这首《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河依旧,历史兴衰却几沉几落。《三国演义》当然不是罗贯中一人的功劳,其中也有许多出自民间说书人之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所以此小说应该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所创,罗贯中是集大成者,最终小说定型于清初的毛宗岗父子。


        IP属地:上海34楼2022-04-29 16:11
        回复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孙权以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听令。原来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瑜调度有方,众将依依受命而去。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普大惊曰,遂亲诣行营谢罪,瑜亦逊谢。


          IP属地:上海35楼2022-04-29 16:14
          回复
            《红楼梦》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擅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另一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


            IP属地:上海36楼2022-04-29 16:14
            回复
              两部书的拜将点兵对比之下,可见写的手法是一样的。从文学角度上说,红楼梦明显写的婉转细腻,人物刻画丰满,更接近普通家庭生活。这样对等的情节还有很多,火烧博望坡对应凤姐设计陷害贾瑞;隆中对三分天下,对应秦可卿托梦于凤姐,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马谡败走街亭悔过之时对应秦钟临死悔过之时;诸葛亮骂王朗对应宝钗怒骂宝玉;芙蓉女儿诔对应诸葛亮吊唁周公瑾,都是一方势力吊唁另一方势力人物,如此等等。诸葛亮舌战群儒,红楼梦中谩骂的言辞上可以说是一绝,还从来没见过哪本书有如此多的谩骂,花样之多都令人惊叹,弹唱骂评书骂破口大骂歪声丧气骂,明骂暗骂唧唧歪歪哼哼骂,笑骂怒骂哭骂藐骂,当面骂背后骂挑帘骂隔窗骂接力骂诙谐骂,好也骂坏也骂喋喋不休巷战骂,……精彩绝伦还不带重复的,作者发泄的好爽快呵!记得有两处骂辞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这蛋又不是你下的,这么藏着掖着的;二、别人是醋坛子,她是醋缸醋瓮。言辞犀利,常人难以想到的,才会引发读者极大的兴致看下去。


              IP属地:上海37楼2022-04-29 16:14
              回复
                三国演义最后言辞: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红楼梦最后言辞:从此后,“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汉满两番人从此彻底融合在一起,再扩大来说,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两番人合一。一定要团结,和睦相处,分裂只会造成隔阂与暴力冲突,弊大于利。所以,此书非反清复明,非驱除鞑虏,作者是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精髓作此红楼梦。两部书都有事件起因,宦官弄权黄巾军起义;祸起之日失英莲。两部书都有兴盛之时,赤壁大战败曹操,夺取荆益战汉中;省亲大观园庆元宵,刘姥姥进大观园,诗舍兴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两部书都有衰亡之时,三英殒命,五丈原丞相归天,蜀、魏、吴灭亡;三春过后诸芳尽,树倒猢狲散,终情释宝玉出家。


                IP属地:上海38楼2022-04-29 16:16
                收起回复
                  顺带提一下《西游记》,开篇头一句话:“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西游记的时间概念: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此天地之数,是以年为单位的宏观说法,对于人间这微观世界来说基本单位用一日一天,129600天就是360年,将129600天分为12世,也就是30年为一世,对于更小的单位,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辰。实际上这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概念是可以有科学对应的,比如一个地球轨道上的空间站,始终处在地心——空间站——遥远一颗恒星(非太阳)这样三点一线的位置上,那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在空间站上所看到的的景象正好是地面上一天时间里看到的景象,一日落一日出这样一个轮回,而地上實際過了一年時間。


                  IP属地:上海40楼2022-04-29 16:19
                  回复
                    宋代易学大儒邵康杰《皇极经世》,把宇宙万物做了元、会、运、世四种时间单位的归纳。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 360年为一运,10800年为一会,129600年为一元。因此360年就是一个历史时间单位,是一个大致的历史劫数轮回,因此上,很多历代文人对国运的衰微归结为天数不可逆耳,感慨万分。唐玄奘在贞观元年(627年)开始西行取经,360年前就是三国乱世结束的大致时间,而唐玄奘所处的就是隋末乱世结束贞观之治开始的时代,将近五百年前正是吕布所处的历史年代。吕布就有一颗躁动的心,总是朝三暮四认干爹,总是背信弃义谋私利。虽然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但很明显孙悟空是第一主角。四大名著都有同一个显著共性,那就是通篇都不是围绕第一主角的视角来写的,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大概中國古人没有第一人称主角这样的概念。


                    IP属地:上海41楼2022-04-29 16:20
                    回复
                      《西游记》的核心思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心灵应该往高处走,而不应自甘下流堕落。这是取经的意义所在,但即使讲经说法解释的清晰明了,我们依然会说那都是些大道理,加以排斥,因为终究在精神困苦之中。西游记以游戏的方式用神魔幻象串联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从书中细细体会修心的思想内涵。《西游记》虽说是以佛经的历史做背景,但与其他三部名著一样,依然带有政治性,看天廷,看各国的治理,看路上的妖魔匪患,哪样不关乎政治,或许多少能看到些明朝时代的影子。唐玄奘取经不光是为了布道,也是为了天下太平,安邦定国。无论他是否这样想过。所以,四大名著的共性——政治性,从此角度上区分是这样,《三国演义》历史演绎小说,《红楼梦》历史情绎小说,《水浒传》绿林历史小说,《西游记》佛经历史小说。红楼梦通俗吗,从政治意义的角度上说,一点都不通俗。


                      IP属地:上海42楼2022-04-29 16:20
                      回复
                        古人玩穿越其实一点不比现代人差,西游记中孙猴子穿越五百年,是神仙自不必说,但我很怀疑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指五百年前大闹东都洛阳的吕布,武功天下无敌,小说将他加工的面目全非,但依然保留了他很多特征,武功天下无敌,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性情顽劣愚钝而富有情感,给他戴上个紧箍咒,最后封为斗战胜佛,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将他躁动的灵魂与佛道经典结合,是劝人向善。两者皆有头戴紫金冠,身披鱼鳞甲的形象,将方天画戟改为金箍棒,是弃俗侍佛的意味。聊斋中的西湖主和贾奉雉两篇,仙洞一日人间百年,想象力何其丰富,也自是有创作者的深意。红楼梦中和尚对甄士隐说: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连说两次,作者这是多想改变历史呵。这句也类似于三国演义中司马徽所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同样的写法,都是马后炮极力渲染一番,彰顯一下神級的預知能力。但为什么说有命无运呢,照理说庄妃后面是很富贵呀,都成了皇后皇太后了,不过从后一句“累及爹娘之物”,很让人回味,难道是指累及蒙古族爹娘的意味,又或庄妃是汉人养大的?又或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陈圆圆?


                        IP属地:上海43楼2022-04-29 16:21
                        收起回复
                          红楼梦与同类书籍的比较
                          《金瓶梅》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中国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词藻上诗词上雷同算不得什么。


                          IP属地:上海48楼2022-04-29 16:24
                          收起回复
                            下面粗略对照一下《风月鉴》与《红楼梦》的结构和思想。此书共十六章回,第一男主角名嫣娘(注意是男性),分配给他的丫环有婳姐、娟姐、关关、窈窈(四丫鬟,两个年长两个年幼,袭人、麝月、晴雯、秋纹);大家族来的一小姐两丫环,富春和娉婷、雁奴(富春这名字估计取自《富春山居图》,小姐善弹琴,对应黛玉和紫鹃、雪雁);宜人、阿粲(风月女子,凤姐与巧姐);引香、拾香(亲戚家女子,寳钗与妙玉);么凤(善吹箫的艺妓,刑岫烟),数数正好十二钗。老太太(贾母),常兴(贾政),郑氏(王夫人)等等。


                            IP属地:上海49楼2022-04-29 16:25
                            回复
                              第一回 投胎解笑。一和尚硬要投胎到他家,嫣娘出生。“一代伟人,未闻有从温柔乡里、欢乐场练出一番胸襟来的。”这句完全适用在贾宝玉身上。“我闲同友人谈论,得闻一件奇事。今于茶前酒后,磨墨拈笔记出来,以为闲谈。” 完全就是贾雨村与冷子兴闲谈的言辞嘛,也颇通红楼梦末篇文本的言辞 。“这嫣娘生来淘气,自小便不喜欢老妈子抱他。若是年幼的抱他,他有说有笑;老妈子抱他,他虽是肯笑,一见老妈子就是哭。到四五岁,便不必说了,见了女人年纪大的就象仇人似的;见了小女孩子同他顽他就欢欢喜喜,他吃的不吃,给那女孩子吃,顽的不顽,给那女孩子顽。”完全就是贾宝玉的写照。


                              IP属地:上海50楼2022-04-29 16: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