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歼20吧 关注:32,921贴子:660,180

准精华贴,歼20可能使用了侧板涡控技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数据提供:航空知识2021.11,傅前哨对记者的回答,以及狮子小吧主推的论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1-07 16:58回复
    侧板涡控,简单来说,就是在鸭翼后部,机翼上部安装侧板,这个侧板尾部可能会像尾翼一样偏转。该结构会产生额外的涡系,对其前方的涡系产生有利干扰。根据水洞模拟,其能使鸭翼涡和主翼前缘涡的展向漂移减少,并且使其更贴近翼面,减小了涡流对于力矩系数的非线性负面影响以外,增强了涡升力。这也是对不安分的鸭翼涡系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1-07 17:07
    回复
      不过我为什么说歼20可能用了侧板涡控呢?
      第一,这个技术的研究与模型试飞都是在北京,与小吧提供的文中“北航多年研究侧板技术”吻合,说明这项技术肯定不是拿来玩的,甚至很有可能已经到了允许工程运用的程度。
      2.文中指出,该验证机以“某种军机”为平台改进而成,请问,中国只有20和10两种鸭子机,而歼10涡系较为简单,是典型的近耦鸭翼,机身明显没有任何和“侧板”沾边的东西,边条都莫得,基本可以排除。剩下的,只有歼20.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1-07 17:12
      回复
        这时大家可能说了:20怎么可能安那种破坏隐身的板子?
        1.从两翼翼根延长出来的机身棱线,由于也有增大迎角可以产生涡流的特性,可以看做一种“变厚”的侧板。如图2,其实这条棱线在鸭翼翼面上面。这也是小吧主在二楼的看法(F22这个地方是弧形)
        2.侧板的定义是“主翼上面,鸭翼后面”,我们来看看20的边条:在鸭翼翼根正后方,主翼翼根正前方。看似不沾边,其实有很大关联:有迎角的情况下,边条涡照样可以经过主翼上面,因此边条(侧板)适当下移并没有问题;侧板控涡的本质还是干扰(耦合)鸭翼涡,即使其产生的涡流涡核位置低于鸭翼涡涡核(其实不止一个涡系…这里主要指翼尖涡),仍会与其有效干扰,因此,其实边条完全可以看做一种实用化的“侧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07 17:23
        回复
          这和宋老分析鸭翼边条布局时测得的:“1+1>2”的涡升力效果相吻合,再次证明了20亚音速时涡系的强大。(原宋老文章截图找不到了,随便找了一张试图蒙混过关毕竟那篇文章大家应该都看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11-07 17:29
          回复
            时不时会更新这篇文章里其他值得讨论的地方,傅前哨可不是吹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11-07 17:29
            回复
              北航一般用在沈飞,坐看35用侧板,起到鸭翼增升效果。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11-07 18:32
              回复
                不合358的意,傅前哨算个毛线


                IP属地:福建9楼2021-11-07 18:39
                收起回复
                  半毛钱关系没有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1-07 19:13
                  回复
                    把可能拿掉 就是用了


                    IP属地:辽宁12楼2021-11-07 19:21
                    收起回复
                      好帖。我已向吧主郑重推荐,虽然吧主云游在外,未必能及时处理,但这是好帖并无疑义。
                      侧板涡控技术是傅前哨老师的得意成果,当初顾诵芬老师一见之下分外期许并欣然赐名,令傅老师备受鼓舞。傅老师在《论剑》节目中曾现身说法,详加拆解,养鸡等人亦有过转述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论剑》。
                      据傅老师说,研发该技术的初衷,是因为涡流在破裂时导致机翼升力骤减,飞机的纵向力矩非线性化严重,影响了飞行品质且危及飞行安全,故须对涡流进行控制。采用机身侧板,可让涡流附着于其上,延缓了涡流的破裂,使得纵向力矩线性化,从而提高飞机的气动效率,改善飞行品质。该技术已为多个飞设教材所录用。虽然有论文称类似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降低升力,但总归利大于弊。
                      我曾在网上问过傅老师,该成果有无应用,但他没搭理我。这次航展我见到了傅老师,但他很忙,实在不便打扰。我还碰到了《论剑》的节目主持人之一,超大的老田,我提到了该节目,可惜时间很紧,并未跟他深入讨论。


                      IP属地:广东13楼2021-11-07 20:03
                      收起回复
                        想太多,侧板技术存在过,后来边条和鸭翼耦合成熟,谁没事多搞一个版子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1-07 21:32
                        回复
                          @我讨厌狮子 完了把你楼吞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11-08 07:09
                          回复
                            为啥没了这么多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11-08 07:11
                            回复
                              @darkstar2002 你说到底不还是杠外形吗,第一我原帖已经说了 第二这篇说研究“扰流板”的论文吧模型直接设成了边条形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11-08 07: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