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神者吧 关注:37,519贴子:953,740

回复:解神者神格原型盘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奈芙蒂斯 (古埃及神话中人物)
奈芙蒂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房屋和死者的守护神,也是生育之神,赫里奥波里斯九柱神之一。大地之神盖布和天空女神努特的女儿,奥西里斯、赛特和伊西斯的妹妹,沙漠与战争神赛特的妻子,阿努比斯的母亲。“奈芙蒂斯”也指一个家庭中最年长妇女,名称可能是巴特(Bat)或奈斯(Neith)的变形。
在古埃及艺术作品中,她的头发看上去与裹尸布相似。奈芙蒂斯被描绘成头顶一只篮子或一座小房屋,有时是生有双翅的女性,而有时则是鸢,猎鹰,隼或其他鸟类。她是盖布与努特的女儿,赛特的妻子,阿努比斯的母亲。曾帮助伊西斯抚养荷鲁斯,并与守护神兼蝎子女神塞勒凯特救荷鲁斯于危难。作为死者的守护神,她常与姐姐生命女神伊西斯一同出现在冥王奥西里斯身后。


IP属地:江苏115楼2021-12-03 16:30
回复
    埃及源流
    冥界审批者 阿努比斯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6楼2021-12-03 16:33
    回复
      阿努比斯 (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
      阿努比斯(英语:Anubis、古希腊语:Ἄνουβις),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一位与木乃伊制作与死后生活有关的兽首之神,以胡狼头、人身的形象在法老的葬墓壁画中出现,一说法他是沙漠之神赛特与其妻奈芙蒂斯之子,另一说法是埃及九柱神之中冥王奥西里斯的私生子。对古埃及人来说,来生极其重要,因此阿努比斯在很早以前就为人所崇拜。阿努比斯长着一颗胡狼头,胡狼是一种常见的在墓地搜寻腐食的野狗,考古学家确认阿努比斯的神圣动物是埃及犬科动物非洲狼。人们向阿努比斯祷告,祈求保护亡者,他还帮助伊西斯将奥西里斯制成了木乃伊,并把冥王职位交给了奥西里斯。像许多古埃及的神明一样,阿努比斯在不同的时期中有不同的身份。阿努比斯早在埃及第一王朝(约公元前3100年-约公元前2890年)就被描绘为坟墓的保护者,他同时是一位防腐师。到了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55-1650年),他作为冥界之主的身份被奥西里斯取代。如今的认知则是作为一个引导灵魂进入来世的神。阿努比斯被描绘成黑色,这种颜色象征着再生、生命、尼罗河的土壤以及尸体防腐后的变色。阿努比斯与他的兄弟乌普奥特有关,也是另一位被描绘成犬形头的神,但表现为灰色或白色。阿努比斯的妻子是安普特,而他的女儿是凯贝洁特。
      阿努比斯的血统因神话、时代和来源而异。在早期的神话中阿努比斯是太阳神拉的儿子。在第一中间时期(约公元前2181-2055年)的棺材文本中,阿努比斯是奶牛女神赫萨特(Hesat)或猫头女神芭丝特(Bastet)的儿子。还有其它的相关记录则将他描绘成拉与奈芙蒂斯的儿子。 [1] 后来他是赛特与奈芙蒂斯之子,这很容易被接受,因为奈芙蒂斯被认为是赛特的妻子,赛特也同样是犬形头的神明。在奥西里斯神话中,赛特杀害奥西里斯之后,阿努比斯协助伊西斯将奥西里斯做成木乃伊。由于这些有这些关联,阿努比斯变成了防腐员的守护神。根据死者之书中的绘图,在木乃伊制作的葬礼仪式期间祭司常会带着胡狼面具支撑著直立的木乃伊。在后期的神话版本中,阿努比斯是奈芙蒂斯与奥西里斯之子。奈芙蒂斯之所以会与奥西里斯生子,某个神话版本记述说奈芙蒂斯灌醉了奥西里斯并诱惑他,在交合之后生下了阿努比斯。而另一种说法是她伪装成伊西斯的样子去诱惑奥西里斯,而后产下了阿努比斯。阿努比斯是奥西里斯之子的说法,实际上最早是由希腊人普鲁塔克社撰,而希腊人和罗马人通常极度鄙视埃及的兽首神,认为祂们古怪而野蛮。普鲁塔克说阿努比斯是奥西里斯的私生子,被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收养。可能受此影响,罗马时期的埃及纸莎草纸,简单称呼阿努比斯为“伊西斯之子”
      心脏秤量的仪式是埃及神话中的重要因素,在此仪式中,阿努比斯会秤量心脏的重量,视其比象征玛亚特(真实)的鸵鸟羽毛来得轻或重。如果心脏比羽毛重,那么心脏就会被长着鳄鱼头、狮子的上身和河马后腿的怪物阿米特所吞噬。
      托勒密王国时期,阿努比斯的形象与希腊神祇赫尔墨斯融合成“赫曼努比斯(英语:Hermanubis)”。这种教派的中心在基诺波利斯,其名即是“犬城”之意。在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第六册中可以看到这尊神祇的信仰在古罗马至少维持到了二世纪。此外,赫曼努比斯也出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与赫密斯主义文学中。虽然希腊人与古罗马人大多轻蔑埃及有着动物头的神祇,将之视为古怪且原始的东西(阿努比斯即被希腊人轻蔑地称为“咆哮者”),但阿努比斯有时也会与天上的天狼星、刻耳柏洛斯与哈迪斯产生联想。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常说“以(神)犬之名义发誓(by the dog" (kai me ton kuna))”、“以埃及的神犬之名义发誓(by the dog of Egypt)”、“凭着那犬、埃及之神的名义发誓(by the dog, the god of the Egyptians)”等句子来加强语气。阿努比斯也以木乃伊化及死亡之神闻名——不像其他的胡狼,阿努比斯的头是与死神身份相衬的黑色。


      IP属地:江苏117楼2021-12-03 17:11
      回复
        华夏源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21-12-03 17:55
        回复
          华夏源流
          东方之少君 少昊
          友情提示:楼主很喜欢少昊,所以下面的资料可能带有私心,不喜欢此角色的人可以略过下面几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9楼2021-12-03 23:02
          回复
            少昊
            少昊,又名少皞,姬姓,名挚,字玄嚣,是远古华夏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一说女节),出生并降居于江水(古代山东西部的一条大河)边,故又称江氏。
            少昊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
            人物简介编辑
            少昊是中国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被后人尊为帝造成群雄的局面,为五方天帝中的西方天帝。被其后代郯国尊为高祖(见于《春秋》),后人尊为帝。
            圣子诞生
            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
            不久迁都曲阜,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凤鸟立制
            华夏文化图腾——凤少昊在父黄帝和母嫘祖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少昊少年即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联盟里最大部落凤鸿氏部落里历练,并娶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他先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武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
            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
            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
            凤国盛世
            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少昊见百鸟之国到处呈现繁荣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请来年幼的侄儿颛顼帮助料理朝政。颛顼不负众望,干得很出色,深得叔父的赏识。少昊见侄子非常辛苦,就教颛顼弹琴。
            少昊时期,是华夏凤文化的繁荣时期,现江姓等有少昊血缘的族裔的姓氏图腾里仍带有凤鸟或燕子图案。从少昊起到嬴、江得姓始祖元仲一直是华夏族主干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少昊族从大昊伏羲氏族发展而来,是东夷势力的代表。到黄帝时期,炎帝族和黄帝族融合,产生了早期的华夏族。
            夏启破坏禅让制后,引起了东夷部落与夏王朝的对抗。
            到夏后期,东夷之商族在首领汤的带领下,重新入主中原,华夏两大集团加快了融合的速度,但到纣王时期,欲完全吞并东夷,又引起对抗,西部的周族趁机占领商族中心而取代了商。
            周武王立周后,周公旦与太公先后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周征东夷战争,东夷势力范围被大大压缩,直到春秋末期,东夷完全融入了华夏族。华夏凤文化先于龙文化存在和发展,在凤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了龙文化,凤文化和龙文化是华夏族两大文化支柱。
            抚琴高手
            据相关记载,少昊擅长弹琴。
            人物关系(节选了百科的某一条)
            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姬己挚,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契(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史籍记载
            《世本》,《孔子家语》,《史记》,《汉书》,《易》,《帝王世纪》,黄帝故里志,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南经。
            子嗣介绍
            少昊有好几个儿子,他们的外貌、性格、品德、才能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史书中略有记述的有以下几位:
            重,该,穷奇,倍伐,张挥,昧祖,蟜极,穷申,瞽穆
            陵墓位置
            古称云阳山,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6]有“中国金字塔”之称。传为少昊的墓地,是我国著名古陵之一。
            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
            遗迹介绍
            大汶口文化
            少昊陵牌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
            “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凤凰文化
            华夏文化图腾——龙凤呈祥据考证,《山海经》记载的少昊之国和羲和之国的甘渊(汤谷)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中。
            东夷人均崇拜鸟,少昊时代对鸟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吴玉丽教授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又说:“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更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
            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IP属地:江苏120楼2021-12-03 23:15
            回复
              这是某位吧友专门做的一个少昊介绍的帖子,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s://tieba.baidu.com/p/7636499192


              IP属地:江苏121楼2021-12-03 23:17
              回复
                华夏源流
                电玩少女 涂山初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21-12-16 21:36
                回复
                  讲一个发现,目前我找到的是少姜,贝黑莫斯,涂山初玖的星座都是一个以上的,请问这三位是制作组的重点培育对象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3楼2021-12-16 22:04
                  回复
                    涂山氏
                    涂山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的氏族,最早见于文献《尚书·皋陶谟》和《楚辞·天问》,“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 《尚书·皋陶谟》,“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楚辞·天问》, 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有涂山氏祖庙。
                    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族,夏族就是日后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一个部落集团。据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游戏资料原话:华夏古神族“涂山”一脉的遗孤。“绥绥白狐,九尾庬庬。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背负使命而生。这一系神族因为有着和狐狸类似的外形要素,通常被人间界称为狐族。血脉中传承着与创造有关的神奇的力量。在华夏传说中,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创者,其母亲就是一位涂山氏。)禹娶涂山氏族一女子,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考证
                    所谓“涂山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据,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一个诸侯的名称,据《史记帝王世纪》的记载,夏禹便曾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有关当时涂山氏的所在地,长久以来众说纷纭,不过。当以《清一统志》所指的今安徽省怀远县之涂山,最受据遍采信。
                    传说
                    女之咏叹
                    大禹治水远古时候,中国大地上到处洪水为患。帝舜任命禹负责治水。大禹非常认真负责,带领着治水的人马走遍中国大地,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次,他治水到了安徽濠州的涂山(今属蚌埠市怀远县),同涂山氏女认识相爱。这时,禹已经三十岁,本该尽快成亲。但禹以人民利益为重,成亲第四日就与涂山氏女告别,奔走治水。
                    大禹走后,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夫君大禹回来。在家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一天天过去了,涂山氏女望穿了秋水,还是未见禹回来。她不禁长叹一声,吟咏出这样的一句:候人兮,猗!
                    这就是一首诗。“候人兮”等候我所盼望的人,“猗”是古汉语的叹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啊!”。一个“猗”字,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见到心爱人儿的渴望,望而不见的焦虑、彷徨及无可奈何的心情;还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个伫立山头,翘首远盼,长吁短叹,泪流满面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诗贵含蓄”,是中国诗歌的宝贵传统。这首诗,可说是呈国最古的这方面的一个典范。
                    妾歌
                    相传大禹在治水之际,认识了一位涂山氏族的女子,这位女子深深地爱上了禹,禹忙于治水,在巡视南方时,涂山女就令她的侍女到涂山之南守候禹,并唱了一首自已所做的歌,全歌仅一句歌词:“候人兮猗”(兮音为a,猗同兮),据说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首女声独唱,也是第一首南方民歌。
                    大禹后来同涂山女结婚,生下的儿子就是启,传说启曾上天偷《九天》、《九辨》之乐,并亲自指挥演出,可见启不仅喜欢音乐,并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
                    史载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记的中国第一首情诗。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大禹。
                    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尚书·皋陶谟》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楚辞·天问》
                    《史记索隐》引《世本》:“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
                    《史记正义》引《帝系》说:“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关于原文女娲问题,《世本》和《帝系》都写作女娲,在《史记索隐》和《路史·后记》注引“女娲”作“后娇”,而女娇出自《吴越春秋》。)
                    舜封禹为司空,让他继承被杀的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
                    三皇时代,中国氏族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治水。禹遇到了女娇的本家,东夷强大的涂山氏。如果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会为己所用,朝内的重臣、类似大理卿(狱官之长)的皋陶也会支持自己。况且与女娇两情相悦,岂不是天作之合?不过因为大禹奔走天下治理洪水,禹只能暂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然而以治水为己任的大禹在成亲第四天就率众离开涂山,从此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治水成功。
                    对禹来说,治水的业绩决定着前途;但是对女娇来说,爱情是惟一的。禹出门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娇独守空房,不觉忆起了初次见到这个“身九尺二寸长”的魁梧男子的情景,一缕笑意袭上弯弯的嘴角,恰如那天边的一勾新月。触景生情,这个野生野长的不识文字的女子,居然触动灵机,发为心声:“候人兮猗!” 在那弯弯的月亮下面,我等候着心爱的人儿。爱情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不仅开启了这个痴情女子的心智,而且书写了汉语爱情诗的最初篇章。———当然,“候人”,也是禹入赘的明证:“候人”,“候”的不是归人,而是上门的毛脚爱人啊。
                    相思成疾,女娇再也顾不得世俗规矩,亲自跑到了禹的家乡。如同小说家们喜欢说的那样:悲剧发生了。女娇有一天给禹送饭,看见了化身为熊的禹,十分羞惭,遂化为石头,禹向此石索要儿子,石头裂开,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IP属地:江苏124楼2021-12-16 22:09
                    回复
                      关于涂山这个地方,目前百科上是有三处地方的,给大家稍微说一下
                      浙江绍兴县西北山峰
                      涂山,西扆山古称涂山、西涂山、旗山,属西干山脉,牛头山东分支,与镇西白马山遥相对峙,东连西扆山村,西南为旗山村,西邻顾家棣,北靠红桥头,山丘蜿蜒千米
                      《 越绝书》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宋人 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载:“嵊山巍其东,涂山屹其西(涂山在山阴西北四十五里)。”宋《 嘉泰会稽志》载:“涂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旧经云,禹会万国之所,案《史记国语》,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 防风氏后至,禹诛之。”由此可知涂山在古时已被确认。《吕氏春秋·音初篇》载:“ 涂山氏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 候人兮猗!’”
                      乾隆《 绍兴府志》载:《宏治志》“ 大禹庙在山阴县西余山。”《万历志》“山阴庙在涂山南麓,宋元以来,咸祀于此,今始即会稽山陵庙致祭,兹庙遂废。”涂山禹庙,在《郡国志》、《十道四蕃志》、《寰宇记》、《会稽记》中都记有“石船石帆(可能是古代的航海模型),二物见于庙中。”孔灵符在《会稽记》一文中说:“ 宋武帝(420年-422年)修庙得古圭, 梁武帝(502年-520年)年又得青玉印。”足证古时在涂山确建有禹庙。
                      《 史记·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史记·正义》云:“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 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过门不入,不得有子爱之心。”
                      《帝系》云: “禹娶 涂山氏之子,谓之 女娲,是生启也”。
                      《 越绝书》云:“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 去县五十里。”
                      《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张宗祥 校注:“《越绝》及《吴越春秋》皆指 会稽 。”
                      抗日战争时,敌伪沈政部队滥伐松树搭桥,后蔡廉部队又盘踞安昌,驻兵山顶,斫木围栅建寨,凡遮障之林木尽皆砍除。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为作长筒风箱,枫树被砍殆尽。之后,为贯彻“以粮为纲”的政策,把山地分片划给 娄底王、红桥、西扆山旗山、坂里王五个村,由村山林队种植经营,部分辟为大寨田。几经劫难,以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一九七八年后,山林落实承包责任制,竹园、 林园、果园以及杂粮蔬菜地星罗棋布,每逢春汛,千枝绽绿,桃红李白,争妍竞艳,往日的荒秃山丘,而今又是春华秋实,生机盎然。
                      前,绍兴至 安昌公路沿山蜿蜒,28米高的双层拉线支座铁塔矗立山顶,绍萧22万伏高压输电线越山而过。东南 涂山寺的部分殿宇尚存,明朝尚书 何诏墓址也依稀可辨,追踪探源,涂山可为 安昌古镇历史之见证。
                      这个涂山应该是解神者制作组的主要原型了,无他,这个的百科字最多
                      安徽省蚌埠市山峰
                      涂山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山峰,距怀远县榴城镇东南3.5公里,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中国第一代封建帝王启的母亲),于此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左传·哀公七年》:“ 禹合诸侯於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杜预注:“ 涂山在寿春东北。”《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 ,辛壬癸甲, 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司马贞索隐:“ 皇甫谧云‘今九江 当涂有禹庙’,则 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
                      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
                      庆市南岸区山峰
                      涂山
                      又名“南山”,因山上有夏禹涂后祠而得名。


                      IP属地:江苏125楼2021-12-16 22:16
                      回复
                        由于涂山初玖和月羲九的特殊关系,我就把精卫和月羲九的顺序换一下,基本都是按照图上的顺序来的,不存在什么整活


                        IP属地:江苏126楼2021-12-16 22:20
                        回复
                          华夏源流
                          代号:月羲九 月羲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21-12-16 22:26
                          回复
                            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后传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
                            其形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但九尾狐后期被妖化成吃人的形象。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声如婴儿,有时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气。”西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释中说:“太平则出而为瑞”。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敦煌汉魏《瑞应图》、北齐魏收的《魏书》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统则见”等。《吴越春秋》将其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不仅吉祥而且贞贵。汉画像石中将九尾狐与兔、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夏朝君主姒杼曾东征后获得九尾狐,但是即便是象征诸多祥瑞的九尾狐亦有其负面寓意,《郁离子》:“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戊戌日记》:“《山海经》:食人之兽如:青丘之九尾狐”,《历代通鉴》:“性奸诈,号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总是和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的兽类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鲜明的,社会覆面也极为广阔,一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和其他文学意象几样,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础上的分化演变。
                            神兽寓意编辑正面
                            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
                            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 《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性爱魅力,埋下伏笔。
                            负面
                            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吕祖全传》更有;“九尾狐食人,何其暴也,而难逃渭水熊罴之歼”。
                            “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能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大量的食人记载彰显了九尾狐作为祥瑞同时另一面的凶恶。
                            此外,在经历千年流变后的九尾狐不仅食人的形象越发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不仅如此在元代时更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其它记载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
                            汉《艺文类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引《周书》:”成王时,青丘献狐九尾“。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封禅》: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狐,祆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宋《太平御览·皇亲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纪》佚文: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


                            IP属地:江苏129楼2021-12-16 23:20
                            回复
                              无法理解,是因为字太多了?百科都能过,贴吧你这是怎么判违规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0楼2021-12-17 0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