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神者吧 关注:37,500贴子:953,927

回复:解神者神格原型盘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少昊
少昊,又名少皞,姬姓,名挚,字玄嚣,是远古华夏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一说女节),出生并降居于江水(古代山东西部的一条大河)边,故又称江氏。
少昊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
人物简介编辑
少昊是中国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被后人尊为帝造成群雄的局面,为五方天帝中的西方天帝。被其后代郯国尊为高祖(见于《春秋》),后人尊为帝。
圣子诞生
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
不久迁都曲阜,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凤鸟立制
华夏文化图腾——凤少昊在父黄帝和母嫘祖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少昊少年即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联盟里最大部落凤鸿氏部落里历练,并娶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他先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武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
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
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
凤国盛世
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少昊见百鸟之国到处呈现繁荣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请来年幼的侄儿颛顼帮助料理朝政。颛顼不负众望,干得很出色,深得叔父的赏识。少昊见侄子非常辛苦,就教颛顼弹琴。
少昊时期,是华夏凤文化的繁荣时期,现江姓等有少昊血缘的族裔的姓氏图腾里仍带有凤鸟或燕子图案。从少昊起到嬴、江得姓始祖元仲一直是华夏族主干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少昊族从大昊伏羲氏族发展而来,是东夷势力的代表。到黄帝时期,炎帝族和黄帝族融合,产生了早期的华夏族。
夏启破坏禅让制后,引起了东夷部落与夏王朝的对抗。
到夏后期,东夷之商族在首领汤的带领下,重新入主中原,华夏两大集团加快了融合的速度,但到纣王时期,欲完全吞并东夷,又引起对抗,西部的周族趁机占领商族中心而取代了商。
周武王立周后,周公旦与太公先后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周征东夷战争,东夷势力范围被大大压缩,直到春秋末期,东夷完全融入了华夏族。华夏凤文化先于龙文化存在和发展,在凤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了龙文化,凤文化和龙文化是华夏族两大文化支柱。
抚琴高手
据相关记载,少昊擅长弹琴。
人物关系(节选了百科的某一条)
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姬己挚,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契(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史籍记载
《世本》,《孔子家语》,《史记》,《汉书》,《易》,《帝王世纪》,黄帝故里志,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南经。
子嗣介绍
少昊有好几个儿子,他们的外貌、性格、品德、才能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史书中略有记述的有以下几位:
重,该,穷奇,倍伐,张挥,昧祖,蟜极,穷申,瞽穆
陵墓位置
古称云阳山,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6]有“中国金字塔”之称。传为少昊的墓地,是我国著名古陵之一。
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
遗迹介绍
大汶口文化
少昊陵牌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
“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凤凰文化
华夏文化图腾——龙凤呈祥据考证,《山海经》记载的少昊之国和羲和之国的甘渊(汤谷)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中。
东夷人均崇拜鸟,少昊时代对鸟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吴玉丽教授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又说:“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更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
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IP属地:江苏120楼2021-12-03 23:15
回复
    这是某位吧友专门做的一个少昊介绍的帖子,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s://tieba.baidu.com/p/7636499192


    IP属地:江苏121楼2021-12-03 23:17
    回复
      华夏源流
      电玩少女 涂山初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21-12-16 21:36
      回复
        讲一个发现,目前我找到的是少姜,贝黑莫斯,涂山初玖的星座都是一个以上的,请问这三位是制作组的重点培育对象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3楼2021-12-16 22:04
        回复
          涂山氏
          涂山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的氏族,最早见于文献《尚书·皋陶谟》和《楚辞·天问》,“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 《尚书·皋陶谟》,“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楚辞·天问》, 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有涂山氏祖庙。
          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族,夏族就是日后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一个部落集团。据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游戏资料原话:华夏古神族“涂山”一脉的遗孤。“绥绥白狐,九尾庬庬。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背负使命而生。这一系神族因为有着和狐狸类似的外形要素,通常被人间界称为狐族。血脉中传承着与创造有关的神奇的力量。在华夏传说中,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创者,其母亲就是一位涂山氏。)禹娶涂山氏族一女子,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考证
          所谓“涂山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据,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一个诸侯的名称,据《史记帝王世纪》的记载,夏禹便曾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有关当时涂山氏的所在地,长久以来众说纷纭,不过。当以《清一统志》所指的今安徽省怀远县之涂山,最受据遍采信。
          传说
          女之咏叹
          大禹治水远古时候,中国大地上到处洪水为患。帝舜任命禹负责治水。大禹非常认真负责,带领着治水的人马走遍中国大地,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次,他治水到了安徽濠州的涂山(今属蚌埠市怀远县),同涂山氏女认识相爱。这时,禹已经三十岁,本该尽快成亲。但禹以人民利益为重,成亲第四日就与涂山氏女告别,奔走治水。
          大禹走后,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夫君大禹回来。在家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一天天过去了,涂山氏女望穿了秋水,还是未见禹回来。她不禁长叹一声,吟咏出这样的一句:候人兮,猗!
          这就是一首诗。“候人兮”等候我所盼望的人,“猗”是古汉语的叹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啊!”。一个“猗”字,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见到心爱人儿的渴望,望而不见的焦虑、彷徨及无可奈何的心情;还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个伫立山头,翘首远盼,长吁短叹,泪流满面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诗贵含蓄”,是中国诗歌的宝贵传统。这首诗,可说是呈国最古的这方面的一个典范。
          妾歌
          相传大禹在治水之际,认识了一位涂山氏族的女子,这位女子深深地爱上了禹,禹忙于治水,在巡视南方时,涂山女就令她的侍女到涂山之南守候禹,并唱了一首自已所做的歌,全歌仅一句歌词:“候人兮猗”(兮音为a,猗同兮),据说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首女声独唱,也是第一首南方民歌。
          大禹后来同涂山女结婚,生下的儿子就是启,传说启曾上天偷《九天》、《九辨》之乐,并亲自指挥演出,可见启不仅喜欢音乐,并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
          史载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记的中国第一首情诗。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大禹。
          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尚书·皋陶谟》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楚辞·天问》
          《史记索隐》引《世本》:“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
          《史记正义》引《帝系》说:“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关于原文女娲问题,《世本》和《帝系》都写作女娲,在《史记索隐》和《路史·后记》注引“女娲”作“后娇”,而女娇出自《吴越春秋》。)
          舜封禹为司空,让他继承被杀的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
          三皇时代,中国氏族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治水。禹遇到了女娇的本家,东夷强大的涂山氏。如果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会为己所用,朝内的重臣、类似大理卿(狱官之长)的皋陶也会支持自己。况且与女娇两情相悦,岂不是天作之合?不过因为大禹奔走天下治理洪水,禹只能暂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然而以治水为己任的大禹在成亲第四天就率众离开涂山,从此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治水成功。
          对禹来说,治水的业绩决定着前途;但是对女娇来说,爱情是惟一的。禹出门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娇独守空房,不觉忆起了初次见到这个“身九尺二寸长”的魁梧男子的情景,一缕笑意袭上弯弯的嘴角,恰如那天边的一勾新月。触景生情,这个野生野长的不识文字的女子,居然触动灵机,发为心声:“候人兮猗!” 在那弯弯的月亮下面,我等候着心爱的人儿。爱情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不仅开启了这个痴情女子的心智,而且书写了汉语爱情诗的最初篇章。———当然,“候人”,也是禹入赘的明证:“候人”,“候”的不是归人,而是上门的毛脚爱人啊。
          相思成疾,女娇再也顾不得世俗规矩,亲自跑到了禹的家乡。如同小说家们喜欢说的那样:悲剧发生了。女娇有一天给禹送饭,看见了化身为熊的禹,十分羞惭,遂化为石头,禹向此石索要儿子,石头裂开,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IP属地:江苏124楼2021-12-16 22:09
          回复
            关于涂山这个地方,目前百科上是有三处地方的,给大家稍微说一下
            浙江绍兴县西北山峰
            涂山,西扆山古称涂山、西涂山、旗山,属西干山脉,牛头山东分支,与镇西白马山遥相对峙,东连西扆山村,西南为旗山村,西邻顾家棣,北靠红桥头,山丘蜿蜒千米
            《 越绝书》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宋人 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载:“嵊山巍其东,涂山屹其西(涂山在山阴西北四十五里)。”宋《 嘉泰会稽志》载:“涂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旧经云,禹会万国之所,案《史记国语》,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 防风氏后至,禹诛之。”由此可知涂山在古时已被确认。《吕氏春秋·音初篇》载:“ 涂山氏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 候人兮猗!’”
            乾隆《 绍兴府志》载:《宏治志》“ 大禹庙在山阴县西余山。”《万历志》“山阴庙在涂山南麓,宋元以来,咸祀于此,今始即会稽山陵庙致祭,兹庙遂废。”涂山禹庙,在《郡国志》、《十道四蕃志》、《寰宇记》、《会稽记》中都记有“石船石帆(可能是古代的航海模型),二物见于庙中。”孔灵符在《会稽记》一文中说:“ 宋武帝(420年-422年)修庙得古圭, 梁武帝(502年-520年)年又得青玉印。”足证古时在涂山确建有禹庙。
            《 史记·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史记·正义》云:“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 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过门不入,不得有子爱之心。”
            《帝系》云: “禹娶 涂山氏之子,谓之 女娲,是生启也”。
            《 越绝书》云:“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 去县五十里。”
            《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张宗祥 校注:“《越绝》及《吴越春秋》皆指 会稽 。”
            抗日战争时,敌伪沈政部队滥伐松树搭桥,后蔡廉部队又盘踞安昌,驻兵山顶,斫木围栅建寨,凡遮障之林木尽皆砍除。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为作长筒风箱,枫树被砍殆尽。之后,为贯彻“以粮为纲”的政策,把山地分片划给 娄底王、红桥、西扆山旗山、坂里王五个村,由村山林队种植经营,部分辟为大寨田。几经劫难,以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一九七八年后,山林落实承包责任制,竹园、 林园、果园以及杂粮蔬菜地星罗棋布,每逢春汛,千枝绽绿,桃红李白,争妍竞艳,往日的荒秃山丘,而今又是春华秋实,生机盎然。
            前,绍兴至 安昌公路沿山蜿蜒,28米高的双层拉线支座铁塔矗立山顶,绍萧22万伏高压输电线越山而过。东南 涂山寺的部分殿宇尚存,明朝尚书 何诏墓址也依稀可辨,追踪探源,涂山可为 安昌古镇历史之见证。
            这个涂山应该是解神者制作组的主要原型了,无他,这个的百科字最多
            安徽省蚌埠市山峰
            涂山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山峰,距怀远县榴城镇东南3.5公里,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中国第一代封建帝王启的母亲),于此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左传·哀公七年》:“ 禹合诸侯於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杜预注:“ 涂山在寿春东北。”《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 ,辛壬癸甲, 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司马贞索隐:“ 皇甫谧云‘今九江 当涂有禹庙’,则 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
            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
            庆市南岸区山峰
            涂山
            又名“南山”,因山上有夏禹涂后祠而得名。


            IP属地:江苏125楼2021-12-16 22:16
            回复
              由于涂山初玖和月羲九的特殊关系,我就把精卫和月羲九的顺序换一下,基本都是按照图上的顺序来的,不存在什么整活


              IP属地:江苏126楼2021-12-16 22:20
              回复
                华夏源流
                代号:月羲九 月羲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21-12-16 22:26
                回复
                  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后传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
                  其形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但九尾狐后期被妖化成吃人的形象。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声如婴儿,有时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气。”西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释中说:“太平则出而为瑞”。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敦煌汉魏《瑞应图》、北齐魏收的《魏书》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统则见”等。《吴越春秋》将其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不仅吉祥而且贞贵。汉画像石中将九尾狐与兔、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夏朝君主姒杼曾东征后获得九尾狐,但是即便是象征诸多祥瑞的九尾狐亦有其负面寓意,《郁离子》:“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戊戌日记》:“《山海经》:食人之兽如:青丘之九尾狐”,《历代通鉴》:“性奸诈,号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总是和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的兽类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鲜明的,社会覆面也极为广阔,一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和其他文学意象几样,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础上的分化演变。
                  神兽寓意编辑正面
                  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
                  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 《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性爱魅力,埋下伏笔。
                  负面
                  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吕祖全传》更有;“九尾狐食人,何其暴也,而难逃渭水熊罴之歼”。
                  “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能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大量的食人记载彰显了九尾狐作为祥瑞同时另一面的凶恶。
                  此外,在经历千年流变后的九尾狐不仅食人的形象越发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不仅如此在元代时更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其它记载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
                  汉《艺文类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引《周书》:”成王时,青丘献狐九尾“。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封禅》: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狐,祆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宋《太平御览·皇亲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纪》佚文: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


                  IP属地:江苏129楼2021-12-16 23:20
                  回复
                    无法理解,是因为字太多了?百科都能过,贴吧你这是怎么判违规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0楼2021-12-17 00:04
                    回复
                      都22年了,这不得更新一把
                      华夏源流
                      代号:日御一 精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3楼2022-01-03 00:24
                      回复
                        精卫
                        精卫,本名女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相传是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
                        她因驾船游东海而溺,其哀怨、不平的精灵化鸟,衔草石誓填东海,后来多用以比喻人类天经地义的有仇必报,或不畏艰难、坚持永恒奋斗的精神。
                        精卫出世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因驾船游东海而溺,其精灵化鸟衔草石誓填东海。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精卫鸟。后来多用以比喻人类天经地义的有仇必报,如孔子所说以直报怨,或不畏艰难﹑坚持永恒奋斗的精神。
                        山海经载
                        《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历史遗迹
                        发鸠山,其主峰海拔1647米,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处。《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中国远古神话中以“女娲补天”与“精卫填海”最为有名,也最为感人,其中尤以“精卫填海”极具感染力。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懂,我就不说了。


                        IP属地:江苏134楼2022-01-03 00:30
                        回复
                          华夏源流
                          水神 共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楼2022-01-04 22:04
                          收起回复
                            共工
                            共工是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1]关于他的说法不一,有说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他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因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另一说是他与火神祝融因“水火不容”而开展大战,最后因不敌火神而怒触不周山。
                            背景故事
                            共工与颛顼争帝。《山海经.海内经》: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此祝融是离朱也叫离娄。江水即泗水,今天泗水流域的邾娄便是祝融离朱生共工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少昊之都在曲阜距离共工出生地邾娄非常近。所以颛顼与共工原本是邻居关系,他们共同的领袖是强大的少昊。
                            共工怒触不周山颛顼与共工原本应该是可以和睦相处的。[2]但是由于少昊统治后期少昊族的衰落,加上共工一族的崛起。原本江水流域的统治者少昊已经没有能力约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统治权发起了挑战。这正是《国语.楚语》里面记载的: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的事件。此三苗指的正是共工。历史上共工也称帝江就是江水之帝的含义。面对共工的崛起,少昊指定的继承人颛顼自然不服气,于是乃命重黎对抗共工。重黎即重部落和黎部落。重是少昊之子也在江水流域,黎部落是颛顼妻子女禄的娘家部落,女禄的禄便是黎字的通假。女禄所在的部落也叫滕濆氏,是祝融离朱后代的一支。滕濆氏也叫滕奔氏,奔是濆的通假。濆字就是喷泉的意思,滕濆即滕涌的喷泉。滕濆氏在今天的山东滕州,滕州就是因滕涌的喷泉而得名。黎(禄)姓滕濆氏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滕州一带,与他祖先祝融离朱所在的邾娄很近,女禄与颛顼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称祝融的。黎(禄)姓滕濆氏本和共工同族,但因兄弟分家不愉快所以也出来支持颛顼攻打共工。
                            就这样得到了江水流域重和黎(滕濆氏)两大部落的支持,颛顼实力大增。把共工逼走。但是此时共工依然强大。为了取得长久的和平。颛顼与共工还搞了联姻关系,颛顼和女禄的后代老童娶了共工大臣根水氏和竭水氏为妻。
                            在帝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作战。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氏部落为了自己一己之利修筑西岸河堤,将大水引至东部河堤。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大帝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发动群众,讨伐共工。双方大战于澶渊(今濮阳西)。最终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统一华夏。
                            共工怒触不周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藉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到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就塌下半边来,还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开了,出现一条条的深坑裂缝。在天崩地裂的情况下,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周围也窜出了各种凶猛野兽,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为了让人们重新过上自然的生活,女娲决定去修补残破的苍天。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繁杂的工作,女娲先在江河拣了许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烧了九天九夜,炼成红、黄、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浆,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浆灌进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补好。随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撑起来。女娲用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不会塌下来了。女娲又赶走了到处为患的凶禽恶兽,又用芦草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补好了,地也填平了,华夏之民又重新过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IP属地:江苏136楼2022-01-04 22:13
                            回复
                              华夏源流
                              少姜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22-03-22 1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