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吧 关注:820贴子:20,240

刘帅与部下将领轶事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段时间有朋友建议在本吧多贴些关于刘帅与部下交往、以及下属部队的文章,如此可以增加更多对刘帅的了解。
对这个建议,本人作为普通吧友附议,于是今天开个新帖,抛砖一二,而更大的希望是:这个帖子能有更多刘帅拥趸加入进来,将自己所知的刘帅事迹奉献给大家,让此帖成为一个集萃帖。
先试试能不能正常发帖。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8-20 21:46回复
    吴忠少将,我军青年俊秀,13岁参加红军,军事生涯贯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入朝作战,58岁又参加对越作战。33岁即被授予少将军衔,迄今仍保持最年轻纪录(有一个新疆塔塔尔族的还要年青,但1962年yita事件,跑了)。
    吴忠成名之役当属巨野战役中的章缝集战斗,180将士死扛数千敌军围攻,坚守十几个小时,挫败敌二十多次进攻,实在威武霸气。
    吴忠与刘帅之师生之谊始于刘帅滞留红四期间,其时,刘帅出任红大校长,自然少不了对红四将领的谆谆教诲,红四很多将领都说这样的话:徐总教给了我们勇,刘帅教给了我们智,正由于这种首长兼老师的身份认知,在西路军失败之后,刘帅先后出任援西军及129师师长,过渡非常平顺,没有出现指挥不灵的情况。
    令吴忠永志难忘的,是刘帅的师者之慈,1948年1月,吴忠指挥失当,在包信集损兵400余,通报批评自然少不了,但让吴忠意外的是,通信科长带回了刘帅的信件,除了《我军合击战法研究》和《匪军战法》之外,还有刘帅的手书,阐述“斗志与斗法是用兵的把柄”,向年青的爱将传授用兵窍要。这封信的抄本,吴忠视为珍藏,在1988年又抄录留赠老部队荣誉室。
    1986年刘帅仙去,吴忠闻讯泪下:刘帅啊刘帅,你怎能先我而去……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8-21 15:16
    收起回复
      秦基伟,15军军长,上甘岭,国防部长。
      鲜有人知的是,秦曾罹患烟瘾,土地革命及抗战期间,我军缺医少药是常态,受伤之后没有镇痛药,烟tu几乎是唯一的选项。
      太行山上,刘帅找到秦,要求很简单,就是戒烟。秦军人一诺,说到做到,就此戒绝。
      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太行后起之秀9纵,朝鲜战场上15军,威震天下上甘岭。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8-21 15:32
      收起回复
        "胜利象征"
        将们只要知道"刘师长"在,就有了主心骨,就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遇神杀神,遇佛弑佛。
        事例一:"刘师长来了"
        定陶战役,大杨湖打成交着的时候,刘帅亲自到前沿督战,王近山向前线传达的命令很简单"刘师长来了",一举拿下。
        事例二:狭路相逢勇者胜。
        挺进大别山路上,在强度汝河的关键时刻,刘帅到了前沿,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决打过去",顿时全军一心,杀开一条血路。
        事例三:将士同命
        北向店我转移部队被敌整编11师咬住,形势危急,杨勇建议刘帅先撤,刘帅说"将士同命,我刘伯承绝不后撤,你去告诉戴润生,我相信他们能够守住",杨勇电话戴润生,我就在你的身后,我的身后就是老头子,老头子说他相信你们能够守住。就这么一句话,我二旅成功阻击了整编第11师,然后安全撤退。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8-21 19:24
        回复
          这样就加精了?感觉很是汗颜啊……希望众吧友加入进来,哪怕只言片语,聚沙成塔嘛。
          @铁西瓜
          @6038467
          @ ……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8-21 20:30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8-21 22:21
            收起回复
              前两天转帖了一篇19军55师的文章,提到了传奇战斗英雄庞国兴,很自然地又联想到了另一位传奇战斗英雄阳廷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冲,杀进去!”,这是一句后来激励了全国全军的标志性口号,与“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交相辉映。
              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建国之后,原二野的一些“偏师”部队颇有建树,不时闪光,比如名闻天下的15军,上甘岭打出磅礴胆气,军人之勇、韧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空军司令刘亚楼一眼相中,让15军变身为第15空降军,成为我军第一支两栖化作战部队,直到今日仍然是军中之军,精锐中的精锐;除了15军,阳廷安所在的藏字419部队也值得一提,这支英雄部队出自18军,在对印反击作战中战绩耀眼,官兵素质出色,以至于三虎也赞不绝口,声称“若全国有10个这样的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原四野的两位首长,对出自二野的两支部队青眼有加,也算是挺有趣的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8-22 00:06
              回复
                13军,二野重将陈赓从太行山带出来的主力部队,可聊的实在太多了,这里单聊一项,反包围反伏击的战术素质。
                大进军,逼近南昌,37师110团渡过抚河,旋即遭到桂系188师和175师猛烈攻击,兵力对比相当不利,1团对2师,人数1:8,同时地形上后背临河,后方支援不会顺畅;但110团遇事不慌,沉着应对,迅即抢占有利位置顽强防守,战事惨烈。随之,兄弟部队111团冒炮雨渡河,及时分担了压力。
                重点来了,战斗从清晨打到下午,37师109团也渡过河去,做出迂回穿插的战术动作,他们想干啥?说出来吓人一跳,他们想的不光是解兄弟部队之围,并且意图反包围对手!将被包围之战打成反包围。
                桂系两师见势不妙,仓皇退去。
                不怕敌人伏击,将被伏击变成反包围的仗,这一传统直接延续到对越作战,记得是14军吧,曾经多次被越军伏击,最后却打得对方脾气全无,一时间传为佳话。
                顺带一说,万岁军牛逼吧?重装样板部队,试验部队,军内内部对抗几乎不败,但也有例外,唯一输的一次,就是输给13军。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8-22 00:53
                收起回复
                  吃刘邓饭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被敌军23个旅追击,形势万分险恶,急需有邻部队的支援。因此陈赓部渡过黄河迫在眉睫,但时至雨季,黄河水暴涨,陈焦虑万分中刘邓发来电文,大意是不用着急,安全第一,捧着电文,陈深情的说我们吃的是刘邓饭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8-22 11:41
                  回复
                    军事是一门学问,大学问,现在如果去攻读军事学,不管是不是指挥专业,估计看着几大箩筐的诸如博弈论、运筹学及一大堆计算机书籍,都会觉得脑仁疼……军事的魅力固然在于它浪漫,血性浪漫、血色浪漫,但也在于它的严谨,是一门科学。
                    总之一句话,没有文化还能往军事的高层面攀爬,是不太可能的,这也是刘帅经常督促部下学习文化的原因,而一个效果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全国11个战略区的军事主官,有5个是他的学生,可以说撑起了国防半边天。
                    想想秦基伟,太行山上抗日,此君是这样一个草野又浪漫的形象:上阵冲锋,手提短枪,腰间还插一把菜刀……够狂野吧?而多年之后,大军区司令员,乃至国防部长,实在给人梦幻的感觉。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8-22 15:37
                    回复
                      刘伯承不仅对许多“军中武才”重视并相机培养,而且对搞军事思想理论研究及教学的“军中文官”也倾力培养。陶汉章即是典型例子之一。
                      正当海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传来了一条消息———在海湾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正流传着一本《孙子兵法》。这消息引起了军事学术界的关注。经过一番周折,有人找到了流传在美军中的《孙子兵法》。拿来一看,才知这不是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而是后人所写的《孙子兵法概论》。书的封面上印了一个中国人名字———陶汉章。
                      追根溯源,这本书的问世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刘伯承一手促成的。
                      上个世纪50年代,刘伯承在南京军事学院当院长,陶汉章在那里搞教学。有一天,刘伯承对陶汉章说:“现在讲战役学,都是苏联的东西,学员反映听不懂,你能不能讲讲《孙子兵法》?”
                      陶汉章说:“《孙子兵法》虽然早就读过,可是要讲课……”
                      见陶汉章面有难色,刘伯承鼓励地说:“你再系统地读一读,我们找个时间再研究一次。”
                      没过几天,刘伯承就通知陶汉章把战役系的教员和有关人员找来开会。
                      刘伯承主持召开了研究《孙子兵法》的座谈会。
                      刘伯承首先发言,他胸有成竹地说:“《孙子兵法》13篇,实际上是一本散文,其中有不少雷同和重复的地方,我看是否可以分为6个问题来讲。这6个问题是:智谋、兵势、奇兵和正兵、虚和实、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用间。”
                      刘伯承这一番掷地有声、颇有见地、耐人寻味的话,使陶汉章很受启发,成了后来他写《孙子兵法概论》的基本框架。陶汉章也因此书名声大振。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8-22 20:21
                      收起回复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一个长达两分多钟的航拍长镜头:黄维12兵团行军场面。
                        很负责任地说,这已经是电影中的经典镜头,至今无人超越。很多人并不了解,部队行军本身就是战斗力的体现,无数网友表示,黄维兵团要真能走出那样的行军,双堆集就不会全军覆没,不止黄维兵团,以解放军当时的训练水平,也没有一支部队能做到。
                        说来凑巧,参加演出的部队番号也是12,原二野12军36师,也正是当年在汝河上高喊”狭路相逢勇者胜“呼啸而过的那支部队。
                        再来聊聊解放西南的行军。一些缺乏常识的人经常把西南战役说成”扫垃圾“,对此也只能笑笑……要知道,进军西南,仅行军路程就达4千里(4兵团则走了8千里),部队从湘鄂西出动,即遭遇半月阴雨,公路少,多是山路,若是一般部队,几十万之众,仅行军减员恐怕就会数以几千计,而刘帅一个西南战役打下来,伤亡总计才数千。
                        来,看看宋希濂自己的纪录,虽是追记,字里行间仍能读出心有余悸:
                        “(我们于十二月七日)到达高家场,当晚我们商定了第二次的行进路线,我当时估计,解放军尚未到宜宾,纵然快到了,解决郭汝瑰(国民党七十二军军长、二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部也得花两三天时间,其他解放军大部正在向成都附近前进围歼胡宗南部。但事情却和我所设想的相反。十二月八日下午三点多钟,副参谋长罗开甲带着紧张惊惶的神色跑来对我说:某参谋刚才在长途电话线上听到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宜宾郭汝瑰部叛变(指郭率部起义一事),已派人前往欢迎共军,共军即可到宜宾。我听了这个报告后,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心情十分沉重。因为解放军到宜宾后,很快就会知道我在高家场,必然会派队伍来追击,而且他们行动迅猛,经常不顾一切疲劳和困难,一天行军一百五六十里。川南多山,且值寒冬季节,经常多雨,道路不好走,行军进度颇受影响。”
                        ”我们十四日下午二时左右才到了犍为县属的清水溪。我派人找商会以黄金换银元……不料这件事尚未办好,忽然原驻在那里的四川队伍刘树成部(刘湘嫡系)约一个营仓皇地离开清水溪……询问之下,始知是解放军离清水溪只有四五华里了。这个消息,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当时我们正在吃饭,我立即从座位站起来,说了一声来得好快,随即率部队自清水溪向南行。(我们)十六日晨到达大渡河边,实仅五千余人了……我们沿着大渡河南岸西行……十六日上午十时左右,解放军又追上了我们……我们昼夜不停地走,解放军昼夜不停地追,追得我们没有喘息的余地……十八日正午,解放军追我们追得更紧,后卫部队又在进行着抵抗,枪声响彻大渡河谷。警卫排的名叫万朝生的一个战士(有高小文化程度),忽然在行列中自言自语地说:‘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我听之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觉得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想到楚霸王的乌江自刎,想到石达开在大渡河的结局,联系着自己的目前处境,看来是很难摆脱覆灭的命运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8-22 23:03
                        收起回复
                          全军之“师长”
                          鲁西南战役被俘将领陈毓鼎听小Ping叫刘伯承“刘师长”,他很奇怪,问之,小Ping曰“伯承是我们129师的老师长,又是我的老师和尊敬的长者”,陈闻之以为然。能让小Ping视之为师的,除了太祖,怕也没谁了。刘帅在晋冀鲁豫在中原,和部下的关系可以说是亦上下级,亦师生,亦父兄,威望之崇高,无第二人也。


                          15楼2021-08-23 11:28
                          回复
                            “我决心已定”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部准备挺进大别山,然华野败军难以按军W要求吸引敌军于鲁中,被迫撤过湖西进入鲁西南,也把山东敌军引向了鲁西南,敌已经形成东西钳击态势,只待完成南面的战役合围,然后迫使我军在鲁西南背水决战,刘邓休整计划被破坏,何去何从,必须定夺。8月6日,野战军召集军事会议讨论野战军的下一步行动,上午争论激烈,多数主张内线再打两仗,刘伯承没有表态,中午休息时,邓李下部队了结河防情况,刘伯承独自回到作战室,对照地图反复端详,突然,他问身边参谋人员,你们的意见如何,这么大的事情,参谋人员不敢发表意见,刘伯承笑着说“参谋就是要多谋善断嘛”,见刘帅轻松下来的表情,参谋们知道“刘师长”已经有了决断,果然,刘伯承说“我决心已定”,让参谋通知邓李回来开会,会议开始后,刘伯承司令员陈述了立即提前挺进大别山之战略行动决心,统一了全军思想,刘邓大军8月7日开拔,实施挺进大别山之战略行动。


                            16楼2021-08-23 14:4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1-08-24 08: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