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一个长达两分多钟的航拍长镜头:黄维12兵团行军场面。
很负责任地说,这已经是电影中的经典镜头,至今无人超越。很多人并不了解,部队行军本身就是战斗力的体现,无数网友表示,黄维兵团要真能走出那样的行军,双堆集就不会全军覆没,不止黄维兵团,以解放军当时的训练水平,也没有一支部队能做到。
说来凑巧,参加演出的部队番号也是12,原二野12军36师,也正是当年在汝河上高喊”狭路相逢勇者胜“呼啸而过的那支部队。
再来聊聊解放西南的行军。一些缺乏常识的人经常把西南战役说成”扫垃圾“,对此也只能笑笑……要知道,进军西南,仅行军路程就达4千里(4兵团则走了8千里),部队从湘鄂西出动,即遭遇半月阴雨,公路少,多是山路,若是一般部队,几十万之众,仅行军减员恐怕就会数以几千计,而刘帅一个西南战役打下来,伤亡总计才数千。
来,看看宋希濂自己的纪录,虽是追记,字里行间仍能读出心有余悸:
“(我们于十二月七日)到达高家场,当晚我们商定了第二次的行进路线,我当时估计,解放军尚未到宜宾,纵然快到了,解决郭汝瑰(国民党七十二军军长、二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部也得花两三天时间,其他解放军大部正在向成都附近前进围歼胡宗南部。但事情却和我所设想的相反。十二月八日下午三点多钟,副参谋长罗开甲带着紧张惊惶的神色跑来对我说:某参谋刚才在长途电话线上听到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宜宾郭汝瑰部叛变(指郭率部起义一事),已派人前往欢迎共军,共军即可到宜宾。我听了这个报告后,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心情十分沉重。因为解放军到宜宾后,很快就会知道我在高家场,必然会派队伍来追击,而且他们行动迅猛,经常不顾一切疲劳和困难,一天行军一百五六十里。川南多山,且值寒冬季节,经常多雨,道路不好走,行军进度颇受影响。”
”我们十四日下午二时左右才到了犍为县属的清水溪。我派人找商会以黄金换银元……不料这件事尚未办好,忽然原驻在那里的四川队伍刘树成部(刘湘嫡系)约一个营仓皇地离开清水溪……询问之下,始知是解放军离清水溪只有四五华里了。这个消息,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当时我们正在吃饭,我立即从座位站起来,说了一声来得好快,随即率部队自清水溪向南行。(我们)十六日晨到达大渡河边,实仅五千余人了……我们沿着大渡河南岸西行……十六日上午十时左右,解放军又追上了我们……我们昼夜不停地走,解放军昼夜不停地追,追得我们没有喘息的余地……十八日正午,解放军追我们追得更紧,后卫部队又在进行着抵抗,枪声响彻大渡河谷。警卫排的名叫万朝生的一个战士(有高小文化程度),忽然在行列中自言自语地说:‘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我听之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觉得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想到楚霸王的乌江自刎,想到石达开在大渡河的结局,联系着自己的目前处境,看来是很难摆脱覆灭的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