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1日漏签0天
国砖吧 关注:146,502贴子:1,227,66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国砖吧
>0< 加载中...

#砖心听# Désiré-Émile Inghelbrecht指挥棒下的“Debussy”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原本是写在ibasso dx300那篇听感中的,以表达dx300回放老录音的水准,兼谈常被误解的德彪西本人的趣味。
但是写着写着也懒得写了,就把纯粹和音乐相关的部分单独列为这篇砖心听。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现在喜欢用录音不怎么优秀的音乐来测试器材,尤其是在耳机上总会用那么几部单声道录音。单纯从声音质感还原的角度考虑,足够优秀的系统即便面对录音质量一般的作品,也能呈现出良好的声音素质(声音质感对与欣赏音乐也足够用了),同时如果录音制作有明显的缺陷,那么其缺陷之处也将体现得更加透彻。
让我的试音曲目发生如此变化,关键之一是听了Désiré-Émile Inghelbrecht一次录音瑕疵明显的现场,1962年4月4日,关键曲目是德彪西的Jeux,没有实体唱片,今年才在spotify上听到,然后就去qobuz上购买下载。


2025-07-21 17:1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何我放着那么些录音效果更好的东西不听,改听老玩意?
其实上述的感受也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之前常听很多曲目有较好的立体声录音室作品,像富特文格勒那种例外很少,而Inghelbrecht指挥的德彪西作品也是这样的例外。
那Inghelbrecht指挥的德彪西作品不可替代在哪?得益于指挥家与作曲家的亲密关系,Inghelbrecht将德彪西本人的趣味贯彻得非常深入——现在流行的很多关于德彪西作品的名盘不能完全代表作曲家本人的趣味。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此,我们若不贴身地深入自然,便难以把握其中的要素;凝练的表现千千万,但德彪西的追求要明快,纯粹是他的感性趣味;哪里勾起了他的魂,哪里弹得飞快有力;哪里勾走了他的魂,哪里滑得舒缓静默……
后面会放个德彪西自己的piano rolls(既然是纸卷录音,就别指望听音色了)和现在流传的几位名家名盘的节选对比。
德彪西推崇肖邦与李斯特的弹琴方式,德彪西也爱用rubato。
当然世界那么大,“all roads lead to Rome”,只不过听了很多名盘,然后误解作者的趣味,也是一种遗憾。而我又刚好崇尚自然,尤其是自然生态,更倾向于德彪西本人的趣味,所以就写一写。
那么,回到Inghelbrecht指挥棒下的“Debussy”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要出门了。。。回来再续。。。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后面重新写了下。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还记得第一次听Inghelbrecht对德彪西的诠释时(《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心里是有点被吓到的。相比于更现代的一些录音,那铜管组跟打了鸡(和谐)血(和谐)似的,小提琴那叫一明亮。丝柔?丰腴?不存在的。
听完Inghelbrecht,再听Martinon、MTT、海廷克,弦乐群的质感一个比一个柔美,尤其是海廷克与rco的合作,用丰腴形容不为过。
当然,其中有乐器演变的因素,但是Serge Baudo在那个年代也有与rtf合作的现场录音,听起来就是很有朦胧美,这点是和Baudo后来的录音室作品一脉相承的,还有其他指挥家与rtf的现场录音为参照。所以可以说指挥家的风格就是如此。
如果说在Martinon指挥下,乐团的织体变化表现得很透明,在Baudo那是朦胧的,在Inghelbrecht那里,就仿佛有强光照射,并反射出明亮的光泽——很显眼。


2025-07-21 17:0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过,若只是在音色、织体上下功夫,Inghelbrecht也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他和Martinon、Manuel Rosenthal相比,我还更喜欢后两人的一些,尤其是Rosenthal,那种弦乐群奏如在耳边丝丝细语的感觉,很难得)。Inghelbrecht的速度是打动我的真正关键。
Inghelbrecht诠释德彪西的作品时,速度变化充满弹性,同时又非常切合乐谱的内律,行进连贯。
德彪西有过这样的表达,讨厌两种诠释:
1.“恭谨的演奏”:“由于害怕抖动世纪的灰尘而放慢速度,从而抹去了音色的细微差别。”
2.与上面对立,不顾作品、随心所欲的演奏——“如雨中下葬。”
德彪西推崇“不给曲子加满评注,而是突出曲子魅力”。
速度、节奏的弹性变化正是德彪西赋予他作品的特点之一,强调力度和极端的音响也经常出现在乐谱中,恰当地突出这些特点正是突出作品的魅力,德彪西的钢琴卷听起来就是如此——是出于德彪西对“神秘”的追求?亦或是德彪西真情的流露?无所谓了,都是德彪西音乐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以Jeux为例,Martinon那个七十年代的录音室作品,我有好久没听了——仅仅只是因为有两个乐句间的速度变化太没存在感了(大概是十一分钟左右,震音织体大面积铺开前后,具体我也记不清是哪小节了,太久不听,但是给我的印象却固定了233),因为这两个乐句前后正是音乐氛围、场景变化的时候。
Inghelbrecht的处理,有些地方的速度变化是慢慢地引人侧耳倾听,有些地方的速度变化却一定要似飞鸟疾梭而过,自然又高效地吸引住人群的目光——就跟看剧似的,有些地方要潜移默化的改变人,该转折的时候也要体现出弹性,否则,过后的剧情只会让人觉得突兀。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但是Munch这位指挥家有时一样能做到上述的特点(甚至单纯听速度,Munch比Inghelbrecht更富于弹性,常常听得人心潮澎湃,尤其是Munch的现场录音,有时都会让人觉得有点夸张233),Inghelbrecht对德彪西的诠释还有一个独到之处——他喜欢把德彪西音乐中的细节全盘而出。
这也得益于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德彪西在谱曲、配器时就很注重梳理,音乐就是单主线的,所以全盘而出也没有不分主次的困扰,甚至在高潮时更能激动人心——更应该说,正是由那些貌似零散的细节才构成了德彪西追求的简洁旋律线,局限于某一处细节,尤其是动机,反而使人疑惑。
就像聆听德彪西自己的钢琴卷,经常是随着高潮,真情一跃而出,无论左手和右手。听完他的钢琴卷,再去听Gieseking、Bavourzet等人的名盘,便会不自觉地注意起钢琴家对乐句的梳理,高潮将至,情感却自然淡了几分。
而Munch的指挥,也能明显听出指挥家梳理出的声部间的主次关系,让原本因为他的速度而升起的情绪难以抒发——也许Inghelbrecht不及Munch激情,却更为透彻。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虽然我前面说Inghelbrecht的速度最能打动我,其实若问我觉得Inghelbrecht的诠释特点哪个最重要,那我真答不上来。
因此,要谈趣味,也不能漏了乐团,乐团的气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指挥家的空白。
目前能听到的Inghelbrecht对德彪西的诠释,都是和法国乐团合作的——一般的顶级或一流乐团,合奏紧致,弦乐群奏的质感或丰腴的纯粹,或静雅的纯粹;而法国乐团,很多合奏都没那么紧致,所以也没那么柔美素净,有时还听着跟打了鸡(和谐)血(和谐)似的,但相应的蕴含了更丰富、更细微的音色变化。
这样的特点对德彪西的趣味来说,不可谓不重要。
比如注重理性表现、以精确著称的Boulez,我能找到的Jeux录音中,他有三版,两个录音室作品(新爱乐乐团NPO、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O),一次现场(1966年,Orchestre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巴黎管弦乐团的前身)。
Boulez这三次诠释差不太多,都是把“明快、凝练”和“神秘”结合得很好,但感性之情不够洋溢(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没感情,就像决心献身科研也是一种感情,就是着力点总在理性的技术性方面)。
然而这三次的感受又不同——主要源于乐团;尤其是和CO的合作,音色听起来很冰;NPO胜在合奏紧致的同时又温文尔雅,相应的也少了丝丝细语的感觉;而1966年那次现场听起来,音色得到了解放(我感觉也有环境影响),让Boulez的诠释溢出了些感性之情。
于是这个1966年的现场就成为了我目前听得最多的Jeux版本(Inghelbrecht留下的Jeux录音在质量上有硬伤,要么单声道,要么会破坏音乐的连贯性)。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最后一点分享(晚上发一点Inghelbrecht的)
先是,钢琴卷与一些名盘的截取片段,钢琴卷的音色就不要在意了233,听别的方面吧:
pan和.baidu谐.com文/s爱/1RgljgGWTsIkq8国_TyhxT3明EA
码:asdf
德彪西的钢琴卷有两种录音版本,我这里选的是用修复的纸卷钢琴录出来的,还有一版是用一种装置使钢琴卷在现代钢琴上播放——我手里也有,但感觉不靠谱(有的曲子比纸卷钢琴放出来的更快,有的还更慢,曲目还不全)。
Gieseking、Michelangeli等人的版本能成为名盘,因为他们弹得确实有魅力,也没谁规定就一部作品只能按作者本人的趣味演绎,德彪西自己也喜欢感受每次演出的差异,只不过很多名盘和德彪西本人的趣味也确实还不一样。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发东西真不容易⊙﹏⊙﹏⊙﹏⊙...重发下...
关于Inghelbrecht的一些录音:
pan.和baidu谐.com文/s设/1xrgiT6gW明WdFyw06wMa会rqfQ
码:asdf
其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现场录音,分享里我最推荐的,也是一些乐迷心中的最佳版本。不论怎么说,就发音而言,这也是目前最清晰的版本,现在在歌剧中很难听到这么清楚的发音了。


  • Spinosaurus999
  • 线材烧友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原本写在dx300听感文里的一段(修改了下),也整理进这帖子吧:
有些演绎顺应于时代的审美而盛传至今,有些演绎因为揭示了音乐被人忽视的美而闻名遐迩,乃至改变了演奏的风潮。对于德彪西的作品来说,这样的演奏者可以是Gieseking,可以是Michelangeli,也可以是海廷克、切利比达克。
但是也总有一批人,无论什么时代,都执着于发掘作品的本真。对于德彪西的作品,本真的演奏者是德彪西自己,是Inghelbrecht。
对我来说,以前,听德彪西的音乐,可以无形间强化我对生态、进化、热力学、系统科学。。。。。。的认识,对称与破缺、有序与无序、演化与可逆,我沉迷于这种视角上的转化,这正是德彪西赋予音乐的技术;但认识总要有成型的时候,不能表现这种认识的演绎,不听——不符合我的初衷,听它作甚?专注于这认识的演绎,不听——都掌握了还听它何用?于是德彪西的作品就被我冷落了。
直到听了德彪西的钢琴卷以及Inghelbrecht的唱片——对称与破缺、有序与无序,技术性的认知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依托,真情的流露又引出了技巧的万千变化——而流行的名盘或钻不进对立统一的意趣,或止于斑斓缤纷的遐想、载不住许多愁。
当革新成为了潮流、流行成为了传统,本真就颠覆为了最大的新意。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国砖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