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前面说Inghelbrecht的速度最能打动我,其实若问我觉得Inghelbrecht的诠释特点哪个最重要,那我真答不上来。
因此,要谈趣味,也不能漏了乐团,乐团的气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指挥家的空白。
目前能听到的Inghelbrecht对德彪西的诠释,都是和法国乐团合作的——一般的顶级或一流乐团,合奏紧致,弦乐群奏的质感或丰腴的纯粹,或静雅的纯粹;而法国乐团,很多合奏都没那么紧致,所以也没那么柔美素净,有时还听着跟打了鸡(和谐)血(和谐)似的,但相应的蕴含了更丰富、更细微的音色变化。
这样的特点对德彪西的趣味来说,不可谓不重要。
比如注重理性表现、以精确著称的Boulez,我能找到的Jeux录音中,他有三版,两个录音室作品(新爱乐乐团NPO、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O),一次现场(1966年,Orchestre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巴黎管弦乐团的前身)。
Boulez这三次诠释差不太多,都是把“明快、凝练”和“神秘”结合得很好,但感性之情不够洋溢(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没感情,就像决心献身科研也是一种感情,就是着力点总在理性的技术性方面)。
然而这三次的感受又不同——主要源于乐团;尤其是和CO的合作,音色听起来很冰;NPO胜在合奏紧致的同时又温文尔雅,相应的也少了丝丝细语的感觉;而1966年那次现场听起来,音色得到了解放(我感觉也有环境影响),让Boulez的诠释溢出了些感性之情。
于是这个1966年的现场就成为了我目前听得最多的Jeux版本(Inghelbrecht留下的Jeux录音在质量上有硬伤,要么单声道,要么会破坏音乐的连贯性)。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355e39dc51b0ef46ce89856edc551a1/03925be736d12f2efeaf05d358c2d5628435685d.jpg?tbpicau=2025-02-17-05_ffb0edc98a47de641ab20491198c1c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