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吧 关注:514贴子:4,530
  • 9回复贴,共1

转载(李少春吧)李少春武功艺术浅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李少春吧)
琴韵声声盼春归
6位粉丝
1楼
                          李少春武功艺术浅论
     李少春是京剧历史上唯一文武兼优的表演艺术家,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文精武绝、建树硕硕,下面就他在京剧武功艺术方面的成就做粗浅的论述。
     少春先生幼年学艺,除了天赋异禀外,父亲李桂春的慧眼和经济财力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桂老久闯江湖,阅历通天,哪个演员的活儿靓活儿绝他一清二楚,再凭他年收入十几万大洋的雄厚财力(那时四人聚会小酌一桌酒席仅半块大洋)网罗聘之。那些武功教师眼见既有固定收入,又有这么一块宝玉可雕,哪个不尽心力教,对于少春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而对于同辈的或前辈的科班出身武生来说简直不可想象。而且,桂老没有门派之见,不管是京派或海派只要有料照聘不误,因此,少春从小就学会了南北两派的各种武功技艺,为他将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腰腿功
     少春的幼功极其坚实,韧带很松,腰腿功惊人,但却从不卖弄。他扎大靠高抬腿膝盖可齐肩,圈腿可到胸部,演《八大锤》左右单腿朝天蹬三起三落根本不用手搬,只需搭靴底,但演《挑滑车》大起霸左右腿起腿亮靴底完全按照北派要求高度不过肩,接下来的圈腿过顶画月亮门则用南派的腿功,左右踢旁腿脚面直磕脑门,很规矩、很讲究,大战一场铁板桥如一字平,当年业界对他的《挑滑车》和《八大锤》评价极高。演《长坂坡》右手持枪、左手执鞭,口中念白“寻找小主人的下落也”和着“下落也”三字抬左腿、扫靴底、悠旁腿直挂脑门,既脆又帅。少年时曾随父亲在上海客串演武戏饰演韦陀,用双腿踢开眼的腿功震惊全场。
2010-3-29 16:53 回复  



1楼2010-03-29 22:37回复
    观此贴对李少春大师的基本功又有深层了解.如此惊人的绝功,实在令人钦佩.


    2楼2010-03-29 23:34
    回复
      (转载李少春吧)
      琴韵声声盼春归
      6位粉丝
      5楼
           李少春的飞脚和旋子功夫独步梨园,他的飞脚起的冲、腾的高、飞的远、落地轻,是京剧界的一种现象;他的旋子既能高也能低,起高时可过桌、起低时可扎头。当年在上海演《十大铁公鸡》汇集了全国功夫最好的二十位武生演员,包括梁慧超、张世麟、李盛斌、孙盛云、郭玉昆、贺玉钦等,少春和他姐夫万春排在最后一对出场,这既是荣耀也是挑战。李少春出人意料的以精湛绝伦的四方飞脚压盖全场,后几乎所有报道均已“李少春三飞脚征服上海滩”予以赞美,言道看了李少春的飞脚功夫前面的表演简直就是儿戏,不值一提。他在《林冲夜奔》中三飞脚过五张桌的绝技更加惊人,第一、二飞脚过一张桌,第三个飞脚过三张桌(宝剑还不扣)何等惊险。《闹天宫》偷桃盗丹不使通常的搭椅背跃上,而是起小飞脚直接跃上,既精巧又符合猴的本性。李少春十三岁时就能一口气连续走六十多个旋子,而且在名师的指点下,他走的绕台旋子始终都保持在一条线上,质量极高。扫堂腿接旋子是他常用的功夫,扫堂腿快速有力并借助惯性,最后呢一下借势而起,爆发力十足,身子展开犹如大鹏展翅,好看极了,像他这样能在快速行动中尚能保持如此强的爆发力的京剧武戏演员还不曾有过。他年轻时演的《大白水滩》(演足90分钟,不同于现在的45分钟戏),十一郎在高桌上抬头瞭望后将斗笠高高甩起,一个旋子高高跃下,如鹰翱长空、扑击而下,落地轻巧无声,而高高抛起的斗笠准确落到他的头上,此等盖世绝技无怪戏迷对他是如痴如醉。年少时演出的《闹龙宫》唱完“俺到东海走一遭”连串三个小飞脚接一个不同于武丑的幅度很大但速度极快的扎头旋子一下就窜入台内把孙猴子顽皮又灵巧的特性展现无遗。
           李少春很善于在身上的行头、零碎做文章,将这些看似累赘的什物转化成表现他艺术风格的道具。我们之所以评价他的表演如何如何潇洒、飘逸,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身上的呢些零碎,像翎子、水袖、飘带、甩发等,通过他的有效控制使之伴随着他的身形上下翻飞、舞动偏偏。像《八大锤》中陆文龙的两条狐狸尾,他不像其他演员那样将其缠在腰上,而是任其散放,随着手中的双枪左右盘旋。他演短打武生大带从来不系在腰间,非但不缠累反而更增加一份轻逸之感。他的甩发也从来不用叼含,演《两将军》马超夜战张飞换短打,甩发散放,他舞动三尺半又粗又长的大甩发和毛庆来火爆开打,期间飞脚、虎跳、台蛮、旋子、乌龙浇注不断,甩发非但不缠不绕而且没有一根跳丝,这却非常人所可为。
      未完待续
      2010-3-30 14:44 回复  
      


      4楼2010-03-30 17:41
      回复
        回复:4楼
        电影<野猪林>公堂上的"搅柱",李先生的甩发是叼在嘴里的....


        5楼2010-04-03 18:01
        回复
          回复:6楼
          过去的戏院子小,桌子也矮/也窄,三张桌子并排不会超过一米.功夫高的飞脚能过去.
          我见过一个戏校的小青年,飞脚能过两辆横并排着的自行车,有七十公分.


          7楼2010-04-08 22:06
          回复
            转载爱煞春少):《艺涯南北七十年》作者:徐志良
            徐志良,京剧表演艺术家。六岁到上海学艺,十几岁在江浙一带演出即名声鹊起,享有“小武生”的美称。50年代初应邀参加文化部戏改局所属京剧研究院。先后在中国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演戏、教学、导戏。
            ----------
            与李少春先生的合作:
            在艺术上我是“识真不识假”,对于著名武生演员李少春先生,我认为他是武生行当中真正的好人才,虽然他年龄上与我相仿,但在艺术上我很崇拜他。他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对人很好。《武松打虎》一戏是他与著名武生张云溪先生所演的拿手戏。我吸收了他们俩人的长处,又结合在南方所学,融合到自己排练的戏中。我彩排后,请李少春先生提意见。
            


            10楼2010-10-23 21:34
            回复
              他肯定了我具备演此戏所应有的条件,并诚恳地说,你既让我提意见我就不客气地提几点。在武松喝酒时,每一杯喝下去都应有不同层次的表演,第一杯喝下去如何反映;第二杯喝下去又是怎样。酒既不能喝得烂醉如泥,又不能喝完无动于衷,缺乏真实感不行,醉了就别打虎了,但又不能无醉态。演这出戏他的理解很深,他将自己的体会一一告诉我,很令我感动.
              


              11楼2010-10-23 21:36
              回复
                《龙凤呈祥·回荆州》一场戏中我饰演赵云,我请他给说“跑车”那段戏。我们是在京剧院一进大门有个“二舞台”上说的戏。他让我先走一遍后说:要注意“三叉花”的“编辨”,“拐弯时“靠旗”如何变化非常重要,“靠旗”要像“顺风旗”一样变得顺才行。在走“挫步”时,“靠旗”要“压得住”观众就看你这一点。
                在我们还未分团时,我曾陪李少春先生演过《取南郡》,他演周瑜,我演赵云。同台开打效果很好,他夸我手里不错,说我把子打得好、劲头好,基本功深。他的文武老生戏也非常好,在全部《将相和》中,他饰演蔺相如,也都有精彩的演唱和表演。我在戏中演李牧,此角色叶盛章先生曾演。我在戏中与白起的“对剑”每次演出都受到观众欢迎。通过与李少春先生的合作,我感受到他的确是受到高人传授的好演员,艺术上不保守,以诚待人。
                


                12楼2010-10-23 21:37
                回复
                  李先生讲的这两条宝贵"意见",可不是普通的意见.乃是宝贵财富,千金难卖的艺术密笈.在旧社会旧时代的老艺人,绝不会外传他人的.希望京剧界有悟性的年轻武生演员,能悟出此"密笈"中滋味...


                  13楼2010-10-24 21:12
                  回复

                    (转载)李少春侯玉兰合影


                    16楼2011-01-23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