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吧 关注:3,545贴子:14,574

评弹艺人照片(整理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遇乾
     (生卒年不详)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其艺术活动时期一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清嘉庆时僻耽山人《韵鹤轩笔记》曾记其人。然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义妖传》、十八年刊本《双金锭》,道光十六年(1836)重刊本《芙蓉洞》,均提陈遇乾编,或以为当时陈己自编自演书目,且为书坊刊印,说明其弹词艺术活动时期可确定为始自乾隆末年,终于道光年间。为清代评弹“前四家”之首。相传早年曾在苏州昆曲名班“洪福”、“集秀”两班学艺,后改业弹词。嘉庆刊本《义妖传》为叙事、代言结合体制,则陈说书已有脚色。今流行的弹词流派唱腔“陈调”,一般认为系他从昆曲、乱弹唱腔中衍化而来。曾被推举为光裕公所司年,并与华秀元等共同筹款翻建公所房屋。


1楼2010-03-22 14:12回复
    字声扬,江苏苏州人,艺术活动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约1796 -1821)。演唱书目有《玉蜻蜓》、《白蛇传》、《倭袍》等,尤以《倭袍》最为著名,其唱腔自成一派,称为“俞调”。对于“俞调”的形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俞调”又称“虞调”,是流行于虞山(常熟)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调,常熟一带女说书多唱此。一说为俞秀山吸收江南及受昆曲影响所创。早期的“俞调”既有优美舒展的一面,又有朴素爽利的特点,因此,常有人用“俞调”来演唱《三国·单刀 赴会》等气势磅礴,内容激越的开篇。另一说,“俞调”的形成,曾受俞之胞姐影响。其姐善唱词曲,中年丧夫,性情压抑,常在晨花夕月之下,轻声吟唱诗词及小曲,曲随情走,以洗涤心中之闷郁。秀山以此为据,加以丰富提高,溶入书中, 逐渐形成缠绵悱恻,婉约多姿的流派唱腔。“俞调”运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故音域宽广,旋律变化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和陈调和马调并列为评弹早期三大流派唱腔。19世纪中,当评弹进入上海茶楼书场时,多数弹词开篇以“俞调”演唱,故称“俞调”开篇。20世纪形成于上海的著名流派唱腔,如“徐(云志)调”、“祁(莲芳)调”等均脱胎、借鉴或 受“俞调”影响,“俞调”对评弹音乐的发展影响深广。俞秀山和陈遇乾、毛菖佩、陆士珍被誉为“前四大名家”,传人有 王石泉、钱耀山等,再传弟子延续几代,达百余人。
    


    2楼2010-03-22 14:14
    回复
         马如飞(生卒年不详)
           弹词演员。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祖籍江苏丹阳,生于苏州。马春帆之子。其艺术活动时期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为当时评弹“四大名家”之一。幼习刑名,稍长充书吏。父死后,家境艰难,遂承父业,从表兄桂秋荣习《珍珠塔》。未及一年,即演出于江浙一带;三年后在苏州与桂秋荣敌档,竟艺胜一筹,从此成名。凭自身文学基础,又得文人相助,将《珍珠塔》脚本修改加工,增加了封建说教的内容。同时使脚本结构严谨,唱词工整,对后世弹词颇有影响,被誉为“小书之王”。其编创之弹词开篇数以百计,赋诗在清同治五年(1866)前即有八百余首。曾帮助其婿王石泉编演《倭袍》,而使该书目成为弹词之主要传统书目。他根据当时读书吟诵声调,吸收民歌东乡调音乐,创造出节奏明快、朴实流畅的唱调,世称“马调”,是苏州弹词与“俞调”齐名的基本唱调之一。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曾主持重整光裕公所,并被推举为该公所司年。所拟写之《道训》,亦为该公所成员所遵奉。另著有《南词必览》、《杂录》、《梦史》等。所作弹词开篇,部分编为《南词小引初集》。传人有子马一飞,外孙王绶卿,徒杨鹤亭、姚文卿、余莲生、钟柏泉等10 余人。


      3楼2010-03-22 14:15
      回复
           魏钰卿(1879—1946)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师从马如飞12弟子之一姚文卿习《珍珠塔》。魏天赋好而学艺勤奋, 其师嫉,恐其超出己子姚如卿,影响如卿生计,遂留下部分《珍珠塔》脚本未予传授。光绪三十四年,魏在浙江嘉兴演出时,评话演员钟伯亭将其亡兄钟柏泉(亦马如飞十二弟子之一)所藏《珍珠塔》“二进花园”至“打三不孝”等脚本相赠, 使魏的演出得以完善,及至上海演出,受到好评,成为20世纪20年代之响档,被称为“书坛文状元”。上海、苏州争相聘请,乃至火车往返,日场演出于苏州,夜场演出于上海,被传为美谈。除曾与其子含英短期拼双档外,长期单档演出。书艺功底深厚,善于以逼真的表演描绘人物。唱“马调”而有所发展,咬字清晰,苍劲有力、运腔自如、节奏明朗,“下呼”拖腔自成一家,人称“马派魏调”。传人有徒钟笑侬、薛筱卿、沈俭安、王燕语,子魏含英等。另曾自编自演《二度梅》,仅传魏含英。


        4楼2010-03-22 14:16
        回复
             沈俭安(1900—1964)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为擅说《白蛇传》、《双珠球》之弹词演员沈友庭之子。丧父后,先随寄兄沈勒安学艺,后投演唱《珍珠塔》的名家朱兼庄门下,再拜擅唱马调的魏钰卿为师。出道之初,放单档在苏浙各地村镇演唱多年,曾与钟笑侬、朱秋帆等拼档。1924年,与魏门弟子薛筱卿合作,同年到沪,隶四美轩书场。因其神备气足,音调高亮,一曲马调似飞泉泻玉而大受赞赏。成名后,演唱劳累,嗓音渐喑。遂将唱腔持平,节奏放慢,又借助琵琶之衬托,形成清雅飘逸,寓苍劲于柔糯之中的特有风格,称为沈调,流传极广,是评弹主要流派唱腔之一。表演上,则向京剧名家周信芳之麒派艺术借鉴,说唱时,手势、面风、眼神和语言密切配合,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出神入化之效。提倡“说书识世”,为熟悉风土人情及各种知识不耻下问,请益所得溶入书中,以丰富书情、刻创人物。他和薛筱卿合作,对《珍珠塔》的内容也作了改进,在删改原唱本中过多的伦理说教的同时,还增加了大量富有情趣的情节和语言,使该书面目一新,更受欢迎,故沈薛档有“塔王”之称。他们还演过《太真传》、《花木兰》等长篇。40年代初,他和薛筱卿拆档后,先后与徒吕逸安、李念安、陈希安等拼档,50年代末息影书坛。沈薛合作灌有唱片《珍珠塔·方卿见娘、打三不孝、老夫妻相争、方太太寻子、婆媳相会、二次见姑娘》以及《啼笑因缘·寻凤、旧地寻盟、绝交裂券》等约30张。传人有周云瑞、陈希安、汤乃安等。
          


          5楼2010-03-22 14:18
          回复
            薛筱卿,苏州人,系上海评弹团演员。生于1901年,殆于1980年。少年时代,拜师魏钰卿,学习《珍珠塔》,魏钰卿继承发展了马如飞调,尤其在转腔、拖腔、迭句连唱等方面,有许多新的充实和丰富,使节奏更为活跃,有一泻千里之感,人称为“魏调”,这使薛筱卿深受熏陶和影响。
                 流派不会凭空而生,必是有所师承,或师法诸家,或脉承一人,然后再发展变化成为新的一家。薛筱卿适应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演唱技巧,对魏调进行了加工。他除了发展马调、魏调爽利的特点外,还加强了明快的色彩,使唱腔变得比较细致,表现力也相应提高,最为突出的是在行腔、吐字方面具有一种刚劲清脆、爽朗利索的弹性感。听众评价薛调象“刮辣松脆的一只檀香橄榄”分外有味。薛调充分发挥了评弹书调宣叙、吟诵的特点,酣然流畅,是近代苏州弹词流行最广泛的流派唱腔之一,在现代书中更是常被吸收利用。在乐器伴奏方面,薛调改变了马调仅有过门伴奏的习惯,以琵琶紧密配合唱腔。在托奏手法上,薛筱卿则创造了灵活多变的枝声复调,丰富了音乐性,使唱腔表现更为悦耳动听。
            


            6楼2010-03-22 14:20
            回复


              7楼2010-03-22 14:20
              回复
                   魏含英(1911—1991)
                     弹词名家,一级演员。江苏苏州人。魏钰卿养子。9岁从父学艺,13岁与父拼档说唱《珍珠塔》,后又兼说唱其父编演的弹词《二度梅》。1936年在光裕社出道。与父拆档后长期单档演出,为30~50年代《珍珠塔》响档。1957年,组建常熟县评弹团任团长。1959年,调苏州人民评弹团(今苏州市评弹团),任副团长。曾改编《母亲》、《棠棣之花》、《赵五娘》、《孟姜女》等长篇书目。说书台风飘逸、洒脱,唱腔在其父“正宗马派魏调”基础上而有所创新发展。其《珍珠塔》演出本经整理为80 回,由周良评注,1988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徒饶一尘、李一帆、戴一英、薛小飞等。曾任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省曲协副主席、苏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常熟市评弹团团长、苏州专区评弹团团长和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等。


                8楼2010-03-22 14:22
                回复


                  9楼2010-03-22 14:23
                  回复
                       周云瑞(1921—1970),苏州弹词演员。上海市人。父周凤文为京昆名旦。幼受家庭熏陶,能哼唱昆腔。肄业于上海榛苓小学,1937年辍学。一度从画家谢之光学画,后自学弹词,与同学吕逸安拼档在电台播唱开篇。1938年拜王似泉学说弹词《三笑》,取艺名云瑞。1940年左右,从沈俭安学弹词《珍珠塔》。学成后与吕逸安拼档,并业余从音乐家卫仲乐学琴、萧。1945年曾短期与郭彬卿拼档,旋与师弟陈希安拼档弹唱《珍珠塔》后,对书艺及弹唱均有较大发展,不久即赢得“小沈薛”之誉。


                    10楼2010-03-22 14:26
                    回复
                      周云瑞 薛筱卿


                      11楼2010-03-22 14:28
                      回复


                        12楼2010-03-22 14:33
                        回复


                          13楼2010-03-22 14:34
                          回复
                            左起何琴芳林娟芳王再香汪梅韵朱雪琴


                            14楼2010-03-22 14:36
                            回复
                              左起高雪芳徐琴芳朱雪吟汪梅韵侯丽君


                              15楼2010-03-22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