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朝吧 关注:984贴子:130,758

内廷与外廷,杨涟与魏忠贤,高拱与冯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本人是搬运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07 08:05回复
    大部分资料,来自搬运。本人近总结。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07 08:06
    回复
      内廷与外廷的制度,中国由来已久。
      秦朝设立三公九卿,西汉沿袭秦制,隋朝设立三省六部。明朝朱元璋废除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外廷,准确的说主要是负责执行。
      内廷,先是作为皇帝的秘书处,逐渐扩大权力,主要是参与决策。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07 08:17
      回复
        说起内阁就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由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于是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 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这样一来丞相的威胁是没了,但朱元璋可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当然精力再旺盛的朱元璋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了,所以他设置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品级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4-07 08:19
        回复
          “内阁”的正式设立是明成祖朱棣。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内阁大学士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既无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权,更非百官之首,权力还受制内廷司礼监。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07 08:19
          回复
            明英宗八岁上台,太皇太后又不愿意摄政,朝政全部委托给当时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位大学士,当时三杨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俩办法:
            1. 平时的早朝改为只议“八事”。也就是说只讨论八件事,而且为了防止小皇帝应付不来,这八件事的处理办法一般也就几个字,而且还是三杨提前拟定好的,可以说是非常人性化了。
            2. 三杨内阁开始实行严格的票拟制度。所谓“票拟”就是根据明朝的制度,各地的所有公文都先送到通政司,通政司就相当于明朝的信息管理中心,然后这些公文会送到内阁的三杨手中,三杨会在这些公文后面加上自己的处理意见,这就是票拟。然后这些文件会交给司礼监,皇帝在司礼监批红之后,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盖章,也就算了处理完毕了。
            这套模式可以说是奠定了之后明朝二百年的行政基础。不过问题在于,即便如此,在这里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票拟并非最终意见,仅仅是个建议,如果皇帝不听,那就等于白写。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4-07 08:22
            收起回复
              内阁的职能非常尴尬,一方面内阁的官阶很低,也就五品,但是他们普遍兼任二品的尚书还会有个从一品或者一品的头衔,这样就能名实相副。然而此时明代六部的权力仍旧很大,他们可以和内阁抗衡,尤其是吏部掌握人事权,内阁只有人事建议权,上层仍旧是皇帝决定。但是,总会有人能够打破平衡,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4-07 08:23
              回复
                但是张璁上台之后,一家独大,独揽重权,当时嘉靖在大礼议之中杖责百官,导致朝廷上他的支持者很少。所以张璁就成了他不得不信任的“独相”。张璁当内阁首辅之时,其它阁员根本没有票拟权力,所谓“独揽票拟”,而且张璁还把内阁从翰林院独立出去建立了专门机构,这样一来内阁首辅的权势大大增加。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4-07 08:24
                回复
                  张璁的后继者严嵩那可是鼎鼎大名,作为明朝的超级奸相,严嵩严阁老组织了庞大的“严党”,严嵩比张璁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独揽票拟权。整个朝廷上下都安插满了自己人,嘉靖帝沉迷修道长期住在西苑都懒得见朝中大臣,但是严嵩却可以随便见到皇帝,可以说严嵩是明朝内阁神话的代表之一。
                  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更是比严嵩更加专断,张居正当时的权势之大冠绝明代历史,可以随便罢黜百官,好在张居正先生是个有理想的人,权势主要为了改革。如果他用于祸国乱政,恐怕明朝灭亡要提前几十年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4-07 08:25
                  回复
                    这些内阁首辅权力如此之大,为何却感觉过的如此之惨呢?明代皇帝难道不是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吗?
                    其实明代的内阁首辅们,都是在权力的夹缝之中舞蹈的高手,与我们想的不同,他们要面对的问题其实非常之多,这些问题之中,有两个问题是最为关键。
                    1. 皇帝的指挥
                    明代的内阁首辅最重要的权力是票拟,票拟的内容皇帝大部分会听取内阁意见,但是绝不意味着皇帝不会看内阁首辅都写了什么。在明代再专权的首辅和宦官都非常惧怕皇帝的一纸诏令,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不管他们之前权势多重都会人头落地。毕竟明代首辅只是有前代宰相的一部分权力,他们没法安插党羽,也不能掌握军队。而且皇帝们对于内阁首辅的意见可不是言听计从的。我们不妨看看明代范守己的亲生经历:
                    “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憔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也就是说无论内阁首辅写了什么,嘉靖帝都会一一批改而且还会加注释,所以嘉靖虽然不上朝可不是不管事,相反他用这种方式让臣下如履薄冰,可以说内阁首辅们都是时刻生活在帝王的阴影之中。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4-07 08:26
                    回复
                      2. 宦官的干预
                      其实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明代内阁首辅长期以来面对的最大政敌,其实是那个坐在司礼监里面那个负责盖章的掌印太监。即便权势达到张居正的境界,也得和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合作,那些内阁首辅的票拟想发挥作用就得通过司礼监,正所谓:
                      “凡每日票本奏下,各秉笔分到直房,即管文书者,打发本管公公,一本一本照阁中原票,用朱笔誊批,事毕奏过才打发。”
                      这样的模式之下,如果太监把内阁的票拟给改了,皇帝八成都不会知道,因为明代君主在司礼监长期批红写作业的,也就嘉靖朱元璋朱棣和崇祯那几个皇帝,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象征性批几本不会特别仔细查看,而且皇帝对太监这套操作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甚至形成了司礼监和内阁商量办事的“成例”,这就给了太监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4-07 08:26
                      回复
                        明代的首辅们看似权势惊人,其实还得看皇帝脸色,前代宰相们那种行政于密室,传令于天下的情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明代首辅一直是在 皇帝 宦官还有文官集团的夹缝之中挣扎舞蹈,正因为如此,杨廷和才在占据优势之时主动离职卸任,回到故乡。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4-07 08:27
                        回复
                          搬运完内阁,再谈谈内廷——司礼监。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4-07 08:28
                          回复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设立司礼监,当时的司礼监只是皇宫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机构之一,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明确提出司礼监是负责宫中的琐碎事情,不得参与政治,还规定太监不得读书习字,甚至在宫门悬挂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朱元璋认为太监大多是不可靠,他不知道他的子孙后代大反其道而行,宠信宦官。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4-07 08:29
                            回复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就开始信任内侍,将信任的太监派到重要的岗位,宦官的权力大大增加,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时的司礼监还只是一般的宦官机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4-07 0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