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的直达特快列车,可以看出,即使是直达特快列车,沿途仍存在大量技术停车,最大续航能力为484km(蚌埠-上海)。其中京沪之间下行最快17小时26分,上行最快17小时17分,平均速度84 km/h,采用25G型空调客车,当时对于国内旅客的硬座票价117元,硬卧179-190元,软卧350-365元,如下表所示(对于歪果仁可能执行另一票价当时117元折合不足15美元,几乎是在发达国家吃一顿饭的价格),牵引机车可能为橘子?最大运行时速120
北京-广州29/30次特快列车,当时下行全程行车31小时59分,上行32小时14分,其中北京-石家庄运行3小时15分,均速87,石家庄-郑州运行4小时47分,均速85.8,这一段线路要到98年第二次提速才电气化,采用内燃机车(北京型?)牵引,车速相比于91年有所提高,基本达到120 km/h旅客列车运行的较高水平,说明绝大多数路段可以达速行车。郑州-信阳302千米,3小时45分,均速80.5,基本上能达速,信阳-武昌234千米,下行3小时16分,上行3小时29分,虽然鸡公山段路况不佳,加上列车在武汉市内限速缓行,但列车均速仍能保持在70+。郑州-武昌间使用电力机车牵引,不过当时由于准高机车SS8尚处于实验阶段,电力机车的选择较为有限,很有可能还要用限速100的韶山1或韶山3牵引。SS8之前,曾研制过SS5型机车,最高时速140 km/h,并在郑州-武昌间运行,然终因技术不成熟,仅生产2台,并不足以大规模执行当时京广线郑武段的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武昌-长沙356千米,下行3小时54分,上行3小时48分,均速也超过了70,使用内燃机车型号不详。长沙-衡阳193千米,需要2小时40分左右,均速基本达到70;衡阳-郴州147km,需要2小时11分,行车条件较80年代初单线时有较大改观;郴州-韶关153km,用时2小时24分,均速63.5,虽然是全线最慢的区间,但行车条件相比于80年代,已经由很大改观,特别是大瑶山隧道开通,线路实现双线电气化,使用SS1牵引。韶关-广州221千米,均速基本达到70.可以看出95年时,京广线基本具有支持100-120 km/h运行的条件,不利运行条件已基本克服,部分路段实现电气化,但现代化牵引机车的缺乏制约了京广线运能的提高。
京沈移动宾馆,跑进9个半小时,车速78,当时列车已经更换为25G车型,此后维持25G配置(兼有少量高级车底)运行速度基本不再提高,当时票价,硬卧110左右,软卧210左右
成渝95/6次特快,夕发朝至,需要9小时。成渝夕发朝至的格局,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该区间依然有夕发朝至列车运行,足以看出当时成渝之间铁路交通,速度低,路线远。这一线路随着90年代末,高速公路的通车,恐怕面临汽车的严重竞争,并处于不利地位。此外,90年代成渝两地间还有直航的民航线路。一直到进入动车时代,线路截弯取直,标准提高后,成渝之间建立2小时以内铁路交通圈,火车才在这一区间重新成为主力,夺回汽车和飞机的市场。前几天,成渝高铁成为西部地区首条提速到350的线路,两地旅行时间从一晚上缩短到1小时。

北京-广州29/30次特快列车,当时下行全程行车31小时59分,上行32小时14分,其中北京-石家庄运行3小时15分,均速87,石家庄-郑州运行4小时47分,均速85.8,这一段线路要到98年第二次提速才电气化,采用内燃机车(北京型?)牵引,车速相比于91年有所提高,基本达到120 km/h旅客列车运行的较高水平,说明绝大多数路段可以达速行车。郑州-信阳302千米,3小时45分,均速80.5,基本上能达速,信阳-武昌234千米,下行3小时16分,上行3小时29分,虽然鸡公山段路况不佳,加上列车在武汉市内限速缓行,但列车均速仍能保持在70+。郑州-武昌间使用电力机车牵引,不过当时由于准高机车SS8尚处于实验阶段,电力机车的选择较为有限,很有可能还要用限速100的韶山1或韶山3牵引。SS8之前,曾研制过SS5型机车,最高时速140 km/h,并在郑州-武昌间运行,然终因技术不成熟,仅生产2台,并不足以大规模执行当时京广线郑武段的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武昌-长沙356千米,下行3小时54分,上行3小时48分,均速也超过了70,使用内燃机车型号不详。长沙-衡阳193千米,需要2小时40分左右,均速基本达到70;衡阳-郴州147km,需要2小时11分,行车条件较80年代初单线时有较大改观;郴州-韶关153km,用时2小时24分,均速63.5,虽然是全线最慢的区间,但行车条件相比于80年代,已经由很大改观,特别是大瑶山隧道开通,线路实现双线电气化,使用SS1牵引。韶关-广州221千米,均速基本达到70.可以看出95年时,京广线基本具有支持100-120 km/h运行的条件,不利运行条件已基本克服,部分路段实现电气化,但现代化牵引机车的缺乏制约了京广线运能的提高。
京沈移动宾馆,跑进9个半小时,车速78,当时列车已经更换为25G车型,此后维持25G配置(兼有少量高级车底)运行速度基本不再提高,当时票价,硬卧110左右,软卧210左右
成渝95/6次特快,夕发朝至,需要9小时。成渝夕发朝至的格局,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该区间依然有夕发朝至列车运行,足以看出当时成渝之间铁路交通,速度低,路线远。这一线路随着90年代末,高速公路的通车,恐怕面临汽车的严重竞争,并处于不利地位。此外,90年代成渝两地间还有直航的民航线路。一直到进入动车时代,线路截弯取直,标准提高后,成渝之间建立2小时以内铁路交通圈,火车才在这一区间重新成为主力,夺回汽车和飞机的市场。前几天,成渝高铁成为西部地区首条提速到350的线路,两地旅行时间从一晚上缩短到1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