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吧 关注:229,187贴子:16,634,593

回复:【讨论】前提速时代(81-96)列车时刻表欣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5年的直达特快列车,可以看出,即使是直达特快列车,沿途仍存在大量技术停车,最大续航能力为484km(蚌埠-上海)。其中京沪之间下行最快17小时26分,上行最快17小时17分,平均速度84 km/h,采用25G型空调客车,当时对于国内旅客的硬座票价117元,硬卧179-190元,软卧350-365元,如下表所示(对于歪果仁可能执行另一票价当时117元折合不足15美元,几乎是在发达国家吃一顿饭的价格),牵引机车可能为橘子?最大运行时速120
北京-广州29/30次特快列车,当时下行全程行车31小时59分,上行32小时14分,其中北京-石家庄运行3小时15分,均速87,石家庄-郑州运行4小时47分,均速85.8,这一段线路要到98年第二次提速才电气化,采用内燃机车(北京型?)牵引,车速相比于91年有所提高,基本达到120 km/h旅客列车运行的较高水平,说明绝大多数路段可以达速行车。郑州-信阳302千米,3小时45分,均速80.5,基本上能达速,信阳-武昌234千米,下行3小时16分,上行3小时29分,虽然鸡公山段路况不佳,加上列车在武汉市内限速缓行,但列车均速仍能保持在70+。郑州-武昌间使用电力机车牵引,不过当时由于准高机车SS8尚处于实验阶段,电力机车的选择较为有限,很有可能还要用限速100的韶山1或韶山3牵引。SS8之前,曾研制过SS5型机车,最高时速140 km/h,并在郑州-武昌间运行,然终因技术不成熟,仅生产2台,并不足以大规模执行当时京广线郑武段的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武昌-长沙356千米,下行3小时54分,上行3小时48分,均速也超过了70,使用内燃机车型号不详。长沙-衡阳193千米,需要2小时40分左右,均速基本达到70;衡阳-郴州147km,需要2小时11分,行车条件较80年代初单线时有较大改观;郴州-韶关153km,用时2小时24分,均速63.5,虽然是全线最慢的区间,但行车条件相比于80年代,已经由很大改观,特别是大瑶山隧道开通,线路实现双线电气化,使用SS1牵引。韶关-广州221千米,均速基本达到70.可以看出95年时,京广线基本具有支持100-120 km/h运行的条件,不利运行条件已基本克服,部分路段实现电气化,但现代化牵引机车的缺乏制约了京广线运能的提高。
京沈移动宾馆,跑进9个半小时,车速78,当时列车已经更换为25G车型,此后维持25G配置(兼有少量高级车底)运行速度基本不再提高,当时票价,硬卧110左右,软卧210左右
成渝95/6次特快,夕发朝至,需要9小时。成渝夕发朝至的格局,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该区间依然有夕发朝至列车运行,足以看出当时成渝之间铁路交通,速度低,路线远。这一线路随着90年代末,高速公路的通车,恐怕面临汽车的严重竞争,并处于不利地位。此外,90年代成渝两地间还有直航的民航线路。一直到进入动车时代,线路截弯取直,标准提高后,成渝之间建立2小时以内铁路交通圈,火车才在这一区间重新成为主力,夺回汽车和飞机的市场。前几天,成渝高铁成为西部地区首条提速到350的线路,两地旅行时间从一晚上缩短到1小时。


174楼2021-01-01 10:51
收起回复
    95年旅游列车出奇葩。当时最快的旅客列车,除了特快之外,很多隐藏在旅游列车的外表下
    辽1/2次列车,在沈阳-大连区间只需要4小时,均速高达100 km/h,比京沪、京广、京哈三大干线上的最高级特快列车还要快不少。这不仅说明沈大线线路标准足够高,也暗示这趟车,当时是不是在试验某种先进动力?(95年距离内燃动车组百花齐放的时期已经不远了,更何况守着大连机车厂
    京原线开通夕发朝至的旅客列车,是K601的前身
    京津之间每日3对短途旅游列车,运行时间不足2小时,采用S25B车底


    175楼2021-01-01 11:18
    收起回复
      其他一些旅游列车,包括西子号等
      直到10年以前,从武汉前往宜昌需绕行襄樊,于是便有了图中的三峡1/2/3/4次夕发朝至列车。可以看出95年左右,地域性的旅游列车,命名还是非常混乱的,有时候会使用非常规命名法。
      旅游列车在线路上的实际运行等级也比较随机,虽说在当时,一般是中等以上列车,常作为开行S25B双层列车的试验性平台,但有的车比特快还快,有的车和直快差不多。平均水平大致介于直快和特快之间。比如苏州-杭州的游5次列车,在苏州-上海间踩掉郑州-上海的165/6/7/8次直快列车;而西安-郑州的游6次列车,在临潼站停车22分,待避兰州-北京的76次特快列车


      176楼2021-01-01 12:07
      回复
        广深准高速列车,使用DF11牵引25Z,广州东到深圳139千米,全程只需72分钟,均速达115 km/h


        177楼2021-01-01 19:45
        收起回复
          京哈线还开通了前往长三角地区的特快列车,从天津南下,到上海需要20小时,到杭州需要24小时,停靠京沪沿线主要地级市。不过有意思的是,本时刻表中,一旦出现徐州站时,均表述为“徐(临)州”,然而历史上徐州和临州两个概念似乎并无交集,看起来列车在徐州站也不是临时停车,因为直快列车的时刻表上也存在“徐(临)州”这一表述,而且“徐(临)州”的说法在80-90年代的时刻表上一直反复出现


          179楼2021-01-01 20:09
          收起回复
            京哈线 京局管内直快班,北京-唐山每日2对,天津-秦皇岛每日1对,北京-天津-秦皇岛每日1对,石秦管快每日1对,每天清晨,天津-秦皇岛317次列车在北塘站停车15分,待避京沈11次特快;下午,秦皇岛-天津318次直快和唐山-北京320次直快同室操戈,320次茶淀停车14分待避318次;而秦皇岛-北京南的328次在接近终点站时,黄村站被哈尔滨开来的18次特快追上,最后跟随在18次列车后面几分钟抵达南站


            183楼2021-01-01 21:03
            收起回复
              京哈线上行直快



              185楼2021-01-02 09:41
              回复
                慢如乌龟的2255/6/7/8,前身是北京-丹东291/2/3/4次直快
                351/2/3/4次直快,就是石家庄-承德夕发朝至K7751/2/3/4的前身
                随着京沈高铁开通,这两趟车很快就将成为历史


                186楼2021-01-02 09:47
                收起回复


                  187楼2021-01-02 10:25
                  回复
                    沈大线



                    188楼2021-01-02 10:29
                    回复
                      为了更好地把握当时各条线路运行的列车数量,接下来我们引入一种新的方式展示各条线路在早年的风采。我们选取主要干线上非枢纽性(避免枢纽交叉带来多条线路车次混杂)的地级市,盘点该站95-96年每日停靠旅客列车的情况,以此来反应当年各条线路的客运运力,展示95年左右各地旅客列车通达度、便捷度,如下图所示。绿色点处的车站被随机选为代表站。
                      京哈线:山海关站(当时秦沈客专还没有开,能集中反映京哈天津、丰润两种走向的情况)、铁岭站
                      京沪线:沧州站(北段)、苏州站(南段)
                      京广线:保定站(北段)、驻马店站(中段)、韶关站(南段)
                      陇海线:开封站(东段)、三门峡西站(西段)
                      浙赣线:金华西站(当时金温还没有通车,因此能反映浙赣线东段的情况)
                      湘桂线:桂林站


                      189楼2021-01-02 20:17
                      收起回复
                        先看京哈线山海关站。该站扼守进入东北的咽喉,可以集中反映当时京哈线的客运能力,又基本是各类列车的必停站。95年时,该站每日有65班客运列车办理客运业务(53/4次在该站技术停车不办客,不纳入统计),包括所有北京和长三角去往东三省主要城市的特快列车、京津冀、山东半岛和长三角去往东北的直快,和几趟京哈本线小票车。能通达东三省、内蒙东部(加格达奇)、京津冀、山东、江浙沪,不能直达石家庄以西以南地区,华东地区最远通达杭州。究其原因,95年时除了进入新疆之外,2000千米以上的直通旅客列车还很少见,因此关内大多数地区与东北联系非常困难。
                        山海关站当时有3座站台,5条股道可供接发客运列车,列车在该站一般停车10-12分,如果用2021年高铁站大盘的方式打开95年0点的山海关站,理想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190楼2021-01-02 20:30
                        回复
                          然后是上午9点以后的,山海关站傍晚前后上行方向列车不多,可以安排天窗检修
                          图中B1 B2为上行方向股道;A1 A2为下行股道。经计算可知,要承接当时山海关站的所有客运列车,上行方向至少需要2条到发线,下行至少需要2条到发线。考虑到一般小站一岛一侧的站台格局只能提供3条供客车使用的到发线,因此山海关站当时至少需要修建1座侧式站台+2座岛式站台,提供5条到发线,可以满足每日65班客车停靠的需要


                          191楼2021-01-02 20:47
                          回复
                            铁岭车站,95年共有52趟列车停靠,除2对特快,1对普客外,其余的均为直快。该站为二等站,跨局特快列车跨越较多,仅北京-长春59/60次特快停靠;但直快列车基本是必停的,停车时间一般为5分钟。该站旅客列车有一多半是东三省内循环列车,或是沈局管内,或者跨越沈、哈二局,除此之外,每日进京列车2对,石家庄1对,还有少量去往山东的车次,去往上海的列车有去无回。
                            这52趟车,如果用一条上行到发线、一条下行到发线,马马虎虎能完成任务。不过铁岭站旅客列车到发扎堆现象比较严重,高峰时可能出现站台紧张,特别是下午2点半到3点,上下行各有2趟车,此时可以安排后到的333次或139次切割反向正线停到另一站台上,使用一座侧式站台+一座岛式站台,一共3条到发线基本能应付客运任务



                            192楼2021-01-02 22:02
                            回复
                              接下来我们开始欣赏95年的京沪线
                              95年的京沪线上,除了总用时17小时20分左右的京沪特快,还有多趟经典的特快列车。不过,此时京沪特快的阵营也开始出现分化,形成大特快与小特快之分,类似于超级学霸(第一名)与普通学霸(第10名)的区别。比如,北京-福州45/6次列车颇有大特快风范,停靠的地级市较少,京沪下行用时20.5小时,上行19.5小时,均速分别达到70和75,北京-南京用时16小时。众所周知受限于线路状况,此车后来止步于K,车速与25年前相比,并无太大长进,从前几名沦落到中下游,令人唏嘘。北京-青岛25/6次特快,893千米运行接近13小时,虽然当时的排点并不很友善,但是仍具有中等特快的水平。北京-南京特快全程17.5小时,京杭特快全程26小时,京沪之间22.5小时,这个速度比后来的普快略胜一筹,此外还有北京-合肥63/4次,当时也加入特快列车的阵营,成为合肥站发出的,等级最高的列车;以及远道而来的沪乌特快。当然这其中,也有从123/4次升级而来的,天津-上海33/4次特快列车,后来几乎成为伪T的代表,停靠京沪线每一座地级市,且还要待避45次特快列车。


                              196楼2021-01-03 22: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