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吧 关注:7,761贴子:96,443

回复:倗伯身份揭示华夏起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夏的认定,学界早有定论,
安徽有个民科叫赵辉,网名叫夏朝与诗经研究,经常在《今日头条》发文,
内容都是质疑二里头是夏都,
他把自己安徽老家的四方湖,定为夏都,
他经常从古书抄录几句,就当成论据,然后四方湖就成了夏都。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论据,什么不是论据。像禹会于涂山这种论据,都是伪论据。
古书有很多伪书,越晚越假,
凡是很精彩,很细节,都是伪书,比如《吴越春秋》,都是伪书。
真正的真实记录都是极简,比如《竹书纪年》。
夏朝吧也有个民科,这位爷把三星堆当成夏都,
长篇累牍的论证,
但是拿不出最可靠的论据,那就是单倍体,这才是证据之王,
我就问你一句,三星堆主人单倍体是什么?你根本不知道,
学界对三星堆并不感兴趣,因为单倍体和夏人对不上,学界一句话就能否定你。
至于怎么对不上,人家不会公布出来。
东夷吧也有神人,神人直接推翻学界定论,
学界早就认定O系起源于东南亚,
这位爷直接否定学界,把O3起源地定为三东,好家伙,厉害了,
而且把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的单倍体都定为O3,都成了三东老乡,
好家伙,三东老乡成了中国人的活祖宗。
学界的定论是不能轻易推翻的,
学界毕竟有很多博士,
人家有能力解决问题,
人家不公布,不代表人家不知道,只是因为学术纪律。


44楼2020-10-21 07:14
回复
    华夏与汉
    民科对于华夏与汉,傻傻的分不清,脑子一团浆糊。
    《竹书纪年》——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
    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
    此淮夷就是江淮,属于上古九夷之一,
    当时江淮势力还很大,甚至直接打到洛邑城下,
    当然,每次淮夷打过来,天子都会派兵打回去,教训一番。
    《竹书纪年》——秋七月,徐戎侵洛。
    十四年,王帅楚子伐徐戎,克之。
    此徐戎也是上古九夷之一,
    徐戎的势力也很大,也打到洛邑城下。
    当然天子也会派兵打回去,教训一番。
    从这里可以看出,淮夷和徐戎并不是华夏人种,
    而是以002611为主,这个地区是002611的发源地,
    洛邑的华夏人显然不是002611,
    即使今天,河南省的002611含量也不高。
    至于徐淮夷的语言,当然是夷语。今天夷语已经不可靠,周人打垮九夷之后,九夷最先汉化,开始说汉语。
    夷语是单音节,但是早期原始夏语是多音节。
    在历史时期,东部有一条夷越语走廊,
    从辽东,胶东,徐夷,淮夷,吴越,於越,瓯越,闽越,广东狸越,广西骆越,泰,南岛,这就夷越语走廊地带,语言都是单音节。
    根据历史语言比较学的计算,汉语和印欧语的同源率达到25%,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汉语和印欧语的分离时间为4951年左右,
    和汉语最相似的是叶尼塞语,汉语和叶尼塞语,互相全都是借词,谁早谁晚对照甄别不出来,源流分辨不出先后顺序,
    叶尼塞是一种原生语言,古今改变很小。
    从这些信息,早期华夏人的来源地,指向了遥远的叶尼塞流域。
    至于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的单倍体类型,都是保密的,属于学术禁区。
    汉是刘邦制造的一个新概念,
    他把华夏人和上古九夷,通称为汉人,汉人显然包括徐淮夷,但是汉人不包括百越和百濮。


    47楼2020-11-11 21:06
    回复
      《竹书纪年》: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
      这个潍,令人困惑,
      三东的某些民科,以此认定夏都斟鄩在山东潍坊,
      但是学界并不认可,
      学界仍然认为二里头为夏都斟鄩。
      这个潍,应该为淮,潍同淮。
      认定淮河源头是困难的,淮水其实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河南南阳桐柏山。一个在洛阳嵩县。
      淮河源头原被认为是河南省桐柏山,2012年,中国科学家重新确定淮河源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境内。
      学界不认可山东潍地,山东潍地是否有夏代同时期的大型遗址?大型青铜作坊?其实没有。
      单倍体呢?能否和夏人对应? 更不可能有。
      民科都喜欢拿古书作为证据,但是有些古书是伪书,
      证据之王是基因,
      其实学界早已掌握了夏人,商人,周人的单倍体类型,
      你用再多的古书都没用。
      用古书做证据,是民科的典型特征,
      只有回到单倍体的正确道路,民科才能摆脱民科的身份。


      48楼2020-11-11 21:07
      回复
        继续,批驳民科,
        至于大禹葬于会稽,
        前文批驳过了,绍兴大禹陵建于南朝时期,是假货。
        而且夏朝时期中原人没有能力越过徐淮夷地区,无法到达越人地区。
        《竹书纪年》确实有大禹葬地的记载,——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秋八月,帝陟于会稽。
        然而,此会稽不是彼会稽,
        这是古会稽,不是浙江会稽,
        六南很多地名是直接抄袭华夏地名,而且得名很晚,浙江会稽是秦朝才得名。
        要追寻古会稽,必须从山海经,
        山海经记录了河洛之地很多真实的地名,
        比如《山海经·西次三经》:“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
        《山海经·中次三经》:“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
        今天青要山位于新安县西北部,距洛阳市66公里。
        山海经有会稽山的记载,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最后一句是介绍会稽山的水资源。
        勺水是发源于会稽山的一条河流, “勺水”是流入“湨”的,所以,“湨”是一条河流, 如今在我国河南济源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湨河,它是黄河的支流。这条湨河在我国古今都找不到同名水系。
        湨,这是一条古水名。
        《春秋·襄公十六年》会于湨梁。《尔雅》称“梁莫大于湨梁”,是说湨水河堤是天下最大的河堤。
        《水经注》中则明确:湨水出河內轵县。河內轵县,即战国魏轵邑,秦置县,属河内郡,方位大概在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以湨为名字的河流,仅此一条。
        《山海经》中的“湨”即今河南之湨河。
        湨河音 jú hé,黄河的支流。 源出济源市,东南流入黄河 。
        湨河搞清楚了,那么勺水南流注于湨,勺水是那一条河?
        勺水是湨河一条支流,
        湨水有三个源头:
        塌七河
        五指河
        虎岭河,三条支流组成,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砆石就是砚石,济源所产天下名砚——天台砚,天台砚产于王屋山。王屋山也叫天台山。
        虎岭河就是古勺水。
        那么王屋山就是古会稽山。
        而此时百越之地的绍兴并没有华夏语言,吴人的语言是壮侗语系侗水语支。
        道书载:“有王屋山者,在洛阳京百余里,黄河之北,阜冈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昆仑,东连沧海。”


        49楼2020-11-12 08: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