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抑郁及手机成瘾

来自: 水边的风信子 2022-12-30 18:32:57 北京
好久没更新了,最近刚刚杨康,来写一下抑郁的话题。
据我观察,其实在青年人群中,抑郁是广泛的。它不在是一种个体现象,反而是一种群体现象。从青春期开始,中国人就走向抑郁,高中也抑郁,大学也抑郁,上班还在抑郁。
这种抑郁的某种代偿方式,就是手机成瘾。我很少见到不玩手机的人,大家每天都需要在手机上消耗3-7小时,甚至不看手机无法起床、无法吃饭、无法睡觉。
为什么呢?因为手机是唯一的兴奋剂,有了手机,这种抑郁被控制在了对生活毫无兴趣但不至于自杀的程度,然后浑浑噩噩的继续生活下去。
高中生为什么抑郁?因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衡水中学。
这种高度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向学生们传达一个信号。你控制不了你的时间,你的全部时间,24小时都被剥削了,全部用来学习。
这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时刻。
因为据文献记载,美国黑奴也是一年之中,只有20-30天起早贪黑的劳作,其余时间,一天仅仅工作数个小时。
而高中生,被强制性的,从睁眼就开始被学习填塞,不管你感不感兴趣,不管你身体状态好不好,直到深夜,你都被知识灌输着。
但一个人有可能24小时完全投入的学习吗?绝对是有人可以做到的。
但更多的人,绝大多数普通人,根本没有体力及精力支撑每天10小时的学习任务,或者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敢兴趣,完全是强忍着恶心,在学习。
这样的体验,会造成几个观念的形成:
1.学习是绝对正义的,一天高强度学习10小时是正常的。
2.不学习就是在偷懒,不管是吃饭、娱乐、还是交友都是浪费时间。
3.如果我没有一直在学习,我就应该受到谴责。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做到10小时高度学习。所以,很多人都有假装学习的习惯,比如打开学习资料,但偷偷的在玩游戏。或者很低效率,根本没有入脑的在看书。又或者一边学,一边看电视剧,或者一边玩手机。
假装学习的越多,越容易抑郁。
原因是:
1.你内心在不断谴责自己,你认为学习是正义的,但自己却没在学,在偷偷玩。只要你玩你就谴责自己。
2.假装学习产生不了正反馈,你既掌握不了知识,也没玩的很痛快。
因此,越假装学习,内疚就越多,负面情绪就越多。这个时候,能支撑你的东西,就是手机,因为手机是唯一的兴奋剂,刷手机立刻就让你不那么抑郁,你就会不断的刷手机,直到手机成瘾。
当然,这里的学习可以替换成任何一种考试,比如高考、考研、考博、考公务员。
接下来,就是工作了。如果考试有一个尽头,那就是上岸。那996的工作,就是无穷无尽,直到生命尽头的折磨。
996的工作,一周工作72-80个小时。
工作也会捆绑几个观念,其实和学习完全类似:
前几年,以马云为首的资本在不断的洗脑这件事情,
1.工作是绝对正义的,一天高强度工作10小时是正常的。
2.不工作就是在偷懒,不管是吃饭、娱乐、还是交友都是浪费时间。
3.如果我没有一份工作,我就应该受到谴责。
然后,一个人带着这种信念,便开始了无穷无尽的折磨。且不说一个人是否真的会对做PPT感兴趣,对开会感兴趣,对无穷无尽的项目对接感兴趣,对KPI感兴趣。
我只是知道,很多很多人就像假装学习一样,不断的在假装工作。
假装工作意味着你在模拟一种工作状态,但事实上,什么都没干。无论是你在工作中偷偷的摸鱼聊天、看电影、还是假装写东西,或者仅仅是假装出很忙的样子。
越假装工作越会越抑郁,甚至比读书的时候还抑郁。为什么呢?
1.读书有尽头,就是上岸。假装工作没有尽头,退休遥遥无期。
2.假装工作时心情紧张,怕被发现。
3.假装工作时没有任何产出,你的存在缺少了意义感,人会变得虚无。
4.假装工作其实在受一种屈辱,即你在上级的监视下,假装出忙碌的样子。
当然,假装工作也有过的很爽的。比如大刘在单位的电脑上,写完了《三体》。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当然是很爽的,这导致大刘的电厂解散后快抑郁了。还有就是办公室气氛很好,不断的和同事闲聊,或者办公室恋爱,据我观察,这类人过的也很满足。
但大多数人,在出卖了自己的时间之后,就会出现很憋屈,很不爽的状态。然后,报复性的刷手机。我在上下班点的地铁上,几乎没有见过,不刷手机的打工人。
总结:
没有任何事物,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值得你出卖时间。你可以尝试出卖产品、出卖服务,但永远不要以出卖时间的方式,来生活,不然你就会感觉抑郁。
这种抑郁是不可控的,因为当你一天中有10个小时的时间,在出卖自己的灵魂,你就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人不快乐就会刷手机,因为手机是兴奋剂,而且就在手边,你无法拒绝这种诱惑。你的生活一片虚无,你就需要手机让你兴奋一点,避免死亡。
如果改变不了出卖时间的现状,不要再责怪自己抑郁或者手机成瘾,因为这是你的身体做出的本能的,保护你自己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