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帝留给崇祯的临终遗言:不要杀魏忠贤!不是不该杀,是不能杀
历史上的魏忠贤,他的行事作风将他定性于奸臣小人,这是铁案,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在明朝末期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里,魏忠贤又有着他能臣的一面。
魏忠贤出身贫困,偏偏他自小也不学好,酒色赌...,市井混混的毛病,他几乎都有了。在一次赌钱输得很惨后,他挥刀自宫,进宫做了太监,从此开始了他追逐权力的征途。
在那繁华的紫禁城里,他从最底层的太监做起,起先巴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的下属魏朝,又巴结上了王安本人。最后,他巴结上了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客氏深得皇帝信任,在宫中权势滔天。魏忠贤挤走了魏朝,成为了客氏的对食,结果是拿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
从此,并不识文断字的魏忠贤,开启了他排除异己、专擅朝政的奸臣之路。
其实,魏忠贤开挂擅专的人生只有七年。但在历史上,在宦官奸臣的名录里,他的名号显然比别人响得多。
天启帝朱由校临终前对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未来的崇祯帝嘱咐道:“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意思是说,不要杀魏忠贤,并且要继续重用他。
但是朱由检并没有听进去,他登基后,立马就着手对魏忠贤定罪。十大罪状,每一条都是诛杀之罪。“皇帝并列”也好,“滥加爵赏”也好,十条罪状里的每一条都是确有其罪。魏忠贤把持朝政七年,党同伐异的过程中,手上沾了太多血,其中无辜者何其多。最后落得自杀抄家的结果,的确是罪有应得。
可是,在魏忠贤死后不久,崇祯帝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财政没钱了。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国库没钱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何况还是内忧外患,又灾年不断的明末时期。那这又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呢?
原因在于,魏忠贤正是那个会给国家赚钱的人。魏忠贤在的时候,他的税收制度,很多是面向士族富人阶级的。随着他的死去,从前的制度也有了变化,没有了制衡的东林党人,将增加税收的目标,放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增加百姓的苛捐杂税,只会更加激化社会矛盾,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动乱也就愈发频繁。
处于内忧外患的朝廷,总得发兵打仗,取消驿站就成了国家节省开支的一个举措。朝廷不用给驿站的员工发工资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可是这些人又怎么办呢?当时失去了工作的许多驿站中人,就加入了反贼的队伍。这其中,就有一个对明朝有着特殊意义的人,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再说到带兵打仗,魏忠贤掌政的时候,他党同伐异,剪除异己,为此大开杀戒,尤其是东林党的人更是深受其害。不过魏忠贤,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知人善用,对真正有本事,能够带兵打胜仗的,即便不是自己阉党一派的人,他也会大胆启用。而东林党人,几乎都是纸上谈兵之人,这对于当时的明末境地,又是一重打击。
明朝的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宦官再如何权势滔天,但无法代替皇权,这一点和汉唐时候的宦官乱政,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样的制度下,魏忠贤即便身至九千岁,但他做事的时候,始终以皇权为准。换句话说,他不会忘记,他所做的一切,在满足自我私欲的同时,始终要以为皇权服务为准绳。他可以欺瞒皇帝,奉承皇帝,但是却不能真正地僭越皇帝。
在这样的背景下,阉党鼎盛之时,其实是制衡了朝中东林党人的权力。朝中的势力平衡了,皇帝也就安心了,朝纲也就不会大乱。
而魏忠贤死后,制衡东林党人的势力没有了。结果就是朝中结党营私之风更盛,这对整个国家的运作,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利。
魏忠贤绝对不是个好人,也不是个贤臣,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杀他是绝对没有错的。但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崇祯帝杀了他,却没有找到能够代替他正面作用的人,这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天启帝之所以临死时有那样的交待,正说明他也知道魏忠贤该杀。该杀却不能杀,至少不能急着杀,这其中的意蕴,恰恰就是历史的复杂和哀感了。
如果不杀魏忠贤,明朝在他死后十七年,就不会亡吗?当然不是。但是,通过客观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魏忠贤若当时不死,使明朝的灭亡后延些许年,倒是极有可能的。
历史上的魏忠贤,他的行事作风将他定性于奸臣小人,这是铁案,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在明朝末期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里,魏忠贤又有着他能臣的一面。
魏忠贤出身贫困,偏偏他自小也不学好,酒色赌...,市井混混的毛病,他几乎都有了。在一次赌钱输得很惨后,他挥刀自宫,进宫做了太监,从此开始了他追逐权力的征途。
在那繁华的紫禁城里,他从最底层的太监做起,起先巴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的下属魏朝,又巴结上了王安本人。最后,他巴结上了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客氏深得皇帝信任,在宫中权势滔天。魏忠贤挤走了魏朝,成为了客氏的对食,结果是拿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
从此,并不识文断字的魏忠贤,开启了他排除异己、专擅朝政的奸臣之路。
其实,魏忠贤开挂擅专的人生只有七年。但在历史上,在宦官奸臣的名录里,他的名号显然比别人响得多。
天启帝朱由校临终前对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未来的崇祯帝嘱咐道:“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意思是说,不要杀魏忠贤,并且要继续重用他。
但是朱由检并没有听进去,他登基后,立马就着手对魏忠贤定罪。十大罪状,每一条都是诛杀之罪。“皇帝并列”也好,“滥加爵赏”也好,十条罪状里的每一条都是确有其罪。魏忠贤把持朝政七年,党同伐异的过程中,手上沾了太多血,其中无辜者何其多。最后落得自杀抄家的结果,的确是罪有应得。
可是,在魏忠贤死后不久,崇祯帝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财政没钱了。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国库没钱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何况还是内忧外患,又灾年不断的明末时期。那这又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呢?
原因在于,魏忠贤正是那个会给国家赚钱的人。魏忠贤在的时候,他的税收制度,很多是面向士族富人阶级的。随着他的死去,从前的制度也有了变化,没有了制衡的东林党人,将增加税收的目标,放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增加百姓的苛捐杂税,只会更加激化社会矛盾,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动乱也就愈发频繁。
处于内忧外患的朝廷,总得发兵打仗,取消驿站就成了国家节省开支的一个举措。朝廷不用给驿站的员工发工资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可是这些人又怎么办呢?当时失去了工作的许多驿站中人,就加入了反贼的队伍。这其中,就有一个对明朝有着特殊意义的人,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再说到带兵打仗,魏忠贤掌政的时候,他党同伐异,剪除异己,为此大开杀戒,尤其是东林党的人更是深受其害。不过魏忠贤,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知人善用,对真正有本事,能够带兵打胜仗的,即便不是自己阉党一派的人,他也会大胆启用。而东林党人,几乎都是纸上谈兵之人,这对于当时的明末境地,又是一重打击。
明朝的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宦官再如何权势滔天,但无法代替皇权,这一点和汉唐时候的宦官乱政,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样的制度下,魏忠贤即便身至九千岁,但他做事的时候,始终以皇权为准。换句话说,他不会忘记,他所做的一切,在满足自我私欲的同时,始终要以为皇权服务为准绳。他可以欺瞒皇帝,奉承皇帝,但是却不能真正地僭越皇帝。
在这样的背景下,阉党鼎盛之时,其实是制衡了朝中东林党人的权力。朝中的势力平衡了,皇帝也就安心了,朝纲也就不会大乱。
而魏忠贤死后,制衡东林党人的势力没有了。结果就是朝中结党营私之风更盛,这对整个国家的运作,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利。
魏忠贤绝对不是个好人,也不是个贤臣,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杀他是绝对没有错的。但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崇祯帝杀了他,却没有找到能够代替他正面作用的人,这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天启帝之所以临死时有那样的交待,正说明他也知道魏忠贤该杀。该杀却不能杀,至少不能急着杀,这其中的意蕴,恰恰就是历史的复杂和哀感了。
如果不杀魏忠贤,明朝在他死后十七年,就不会亡吗?当然不是。但是,通过客观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魏忠贤若当时不死,使明朝的灭亡后延些许年,倒是极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