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56贴子:2,998,584

回复:《帛书老子》总纲随便写写,随便看看 首先要说一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十一章人之生也……
这章只说下“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首先什么是胜,胜不是单单指斗争胜利,有力于朕为胜,什么是朕呢?如船舵之掌控船,有能力掌控、把握、引导之是为胜,如趮胜寒,心趮而身寒,心掌控身体。什么是强?强就是根深氐固,故兵强则不能把控,兵者凶器,伤人伤己,兵强则以杀伤为是,不可抑制,用兵者和兵本身均失去了控制和自控,必然恃凶反噬。木强则根深氐固,生生不息,故恒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20-06-11 18:15
回复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道……
    张弓者也,不是人张弓射箭的状态,而是张制弓弦,后面的高者下者对应着弓弦和弓背。天下之道,从后文可知,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统合一体。
    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五千言讲来讲去就是讲道德,不知道为什么解老的人总喜欢附会,扒拉些历史的佛教的儒家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往里塞,熬成鸡汤,自己感觉很可口。有余,不足,书中都有,脩之于家,其德乃余,不足前面已经说过了,有余不足关键不就是德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20-06-12 12:17
    回复
      损不是损害,奉不是奉献,闻道日损,奉是尊奉的意思。“”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这句对应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本文开始就说过,万事万物都是叠加态,无论自然还是人文。上德,是从整体的视角来说,比如一个家庭,家庭中的父亲他不但是一个个体,而且是一家之主,作为一家之主,他必须“不德”以包容家中每个个体,以此把握家庭整体之德,而同时他作为一个个体,不失德,以天下为源泉,作为其德的根基,这样无有之间,上下有无成为一体。有余而有以取,什么是“取”?以无事取天下,百省皆属耳目,聖人皆咳之,这就是取,而不是获取忠心财货。前半句就是,德有余而上,上而从整体上有之以取其众。奉于天者乎,这就是下德不德,是以无德,作为整体之母(有名万物之母),也不能失去根源,天下是本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20-06-12 12:39
      回复
        第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受邦之言句,(言句不是诟病的意思), 是胃社稷之主,前文说过强大者居下,守柔(守柔曰强),能够容纳邦国之各个部分、各个个体之言之意,而为正,就是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天下王为天下守,天下纷纷,此起彼伏,为天下守,虽纷纷,其根不坏,“”复众人之所过”,则天下虽过而不蹶。正言若反,若不完全是好像的意思,是有选择性的意味,反反为正,正言取于反,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社稷主,天下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20-06-12 13:13
        回复
          第四十四章 和大怨……
          什么是大怨?就是双方的立场在根本上已经难以调和,比如阶级斗争,比如宗教信仰,这样的情况下和大怨,也只是表面功夫,其微也易散,问题改解决的时候不解决,和稀泥,在表面的和缓之下,必然汹涌着更强烈的对立和互相摧毁,一旦爆发,必然更加猛烈,更具毁灭性,而且对双方,对整体来说都不是好事。所以不能和大怨,而应该右介,什么是右介?用兵则贵右,右介既为非和平的手段,甚至于消灭一方以达到目的。既当此时势,便不能责于人,把问题留个别人,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章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以无德而同天道之运化,而有德以介,所以这个介,不是勇而敢,也不是赴汤蹈火舍我其谁,而是内外如一,始终不能忘记,天下,天道才是最大的力量源泉。同天道而介,介之于无,为之于未有,孰能与之争?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尊道贵徳既善人,与天地同德,与大道相然,则无为无不为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20-06-12 18:07
          回复
            第四十五章 道可道也……
            道法自然,是不是在道之背后还存在个“自然”?然,也就是燃,发生反应,自然,自己和自己发生反应而变化,法,不断的发现差异距离而不断的变化就是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如何法自而然呢?帛书中有一段话,“道,渢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則恒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道既小又大,大小之间取法而自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20-06-13 09:45
            收起回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第二个道,既不是言说,也不是导领,两个道均是道之本意,只是一个是道之小,一个是道之大,道可道也,可是动词,可就是容许,确定其存在性,道小中含大,可大,道大而容小,可小,故道可道也,前文说过,道源于未知,“”吾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其大其小,也只是人的认知途径,认知无极限,道亦无极限,故非恒道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20-06-13 15:13
              回复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名”一点都不简单,要深思再深思,名我们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对世界和人的“照见”,本文开篇已经说明了,一朵花,经由不同的意识照见阐述,其内容是不同的。包括数学、物理定律、公式、经济学、社会人文等等等等,都在这个范畴之内,意识对世界和人的阐述不可能是绝对的。还有一种名可以说是意识本身的运作方式,我们的意识常常以这些方式运作,对比、因果、归纳、演绎、辩证等等,但即使对于最严谨的演绎法,依然存在问题,比如“白马非马”,白马能不能被包含?1+1是不是等于2?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在演绎法的基础的能不能找到契合?一切是线性的还是叠加的?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是因果的还是非因果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大真的就比小大?多真的就比少多?我们意识运作的判断基础都可能存在问题。所以我们的意识的运作方式及其背后的依据也不是绝对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20-06-28 12:59
                回复
                  这两个名之间存在“可”的关系,这两个名都不是绝对的,所以非恒名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20-06-28 13:02
                  回复
                    无名万物之始,“道者万物之注也”,“始万物之宗”,无的内涵非常丰富,潜在的、未发的、细微的,独立而相互联系的、根源的,本体的,变化的,自由度高的,都可以用无来表达,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去体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楼2020-06-28 13:19
                    回复
                      有名万物之母,什么是有?当然和无相对,天下之物生于有,什么叫“生于有”?比如张三李四结婚生的孩子其基因必然和张三李四及其祖辈有关,不可能凭空生出个外星人,”有”必然会叠加到这个“无”,有也就是“无”的集合和组织结构,比如家庭国家都是由多多少少的人类个体组成,相对于一个个体国家家庭就是有。国家和家庭会产生某种结构、次序、趋向。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无集合为有,但车作为整体上的有,其中亦存在着“无”,无有一体则“车之用也”。“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有”“始”,所以天下是最大的“有”,最大的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楼2020-06-28 13:39
                      回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恒无欲,恒是动词,无,前面解释过来,原文也有解释,千万别闹出“没有欲望”之类的笑话,后文有一段“道……,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欲是什么?欲望?所谓欲望只是欲的细枝末节,欲是更高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展现在无和有两个方面。从“无欲”这个方面寻根探源,以见其微观的,个体的,分散的,潜在的,波动的存在和状态。从“有欲”这个方面提升视野,以见其宏观的,整体的,联系的,稳固的趋势和状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6楼2020-06-29 13:03
                        回复
                          这个两者,就是眇和噭,两者同,出异名,两者,两不单单是个量词,有并驾齐驱的意思,同,共同作用,显示出叠加态,出异名,两者叠加作用下,产生未知的不可名的变化。同胃玄之有玄,两者同的状态就是“玄之有玄”,眇和噭皆可称之为“玄”,眇有于噭,则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前面讲过,出则生,入则死,得之则运化无穷。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20-06-29 13:43
                          回复
                            第四十六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
                            前面已经说过了,正复为畸,善复为妖,其无正也,这里的美和善也是一样,道非恒道,名非恒名,哪里有绝对的美和善?天下皆知美为美,皆知善,这就是是对人性的禁锢,对自然的抛弃,又怎么可能得到好结果?就像华夏尊奉孔圣之言两千年,结果民众更加的愚昧,更加的奴性。大音希声,上德不德,禁锢人性是天下最大的“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20-06-30 11:54
                            回复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恒也”这一段很关键,什么是三生万物,正是生、成、刑、盈、和、随,造就了事物的万般变化,千姿百态,万事万物错综复杂,而我们只要抓住这个三,就抓住在了事物变化的头绪,知常而不自恃,不妄为,不惶恐于一时之得失涨落,不得意而居于成,不再片面看待问题,不游离困陷于细枝末节,回归到啬,蚤服。三生万物,而三又生于二,生在于有无,成在于难易,刑在于长短,盈在于高下,和在于意声,隋在于先後,这又更进一步,找到了生、成、刑、盈、和、隋的根本,我们就可以如同上一章所述“以观其眇,以观其噭”,进一步的认知,进一步的包容,立足于更深厚的根源上,在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那么天下尽在眼中,两者同而为一,有无一于无间,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必贵矣而以贱为本,那么就可以得一。得一则道生之,德畜之,德畜之道生之,不失其道德,则长生久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9楼2020-06-30 12:39
                              回复